郭志龙
目的:观察行气破瘀合剂配合加味海桐皮汤熏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使用行气破瘀合剂配合加味海桐皮汤熏洗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2%利多卡因2~4mL局部封闭治疗.两组均以14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7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气破血合剂配合加味海桐皮汤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可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作者:石剑陶;万小明;胡敦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旴江名医喻昌辨治耳鼻咽喉科疾病见解独到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耳鼻咽喉生理病理及疾病辨治观,首创“秋燥论”及创制清燥救肺汤,开创润燥之新法,充分体现了“治病必求其本”之理念,对指导耳鼻咽喉科临床及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任伊梅;谢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需要认真考虑信息源的问题.中药产业化信息平台建设主要依靠传统的10大信息源,网络信息资源是另一个重要信息源.收录科技图书的内容,有利于形成数据库的系统性;科技期刊应分解为知识单元后进行组织利用;专利是重要的技术信息源,应全面收录;网络信息资源应进行考证,掌握来源后再加利用.
作者:邵运峰;汪永航;贺佳;邓凯鑫;孙玉梅;肖小飞;陈根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体内性激素分泌减少所导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系列症状.中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认为其病机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平衡失调.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见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绝经前后妇女易患的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85% ~ 90%[1].女性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相对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2].
作者:张虹;董辛;胡文莉;龙琼萍;刁军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介绍了胡珂主任医师以养阴益胃柔肝法从阴虚论治肝胃不和胃痛的体会,辨析了肝胃不和胃痛肝阴虚为主与胃阴虚为主两种证型的治法与用方之微妙.
作者:徐夕岚;姜劼琳;贺丹萍;胡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回神颗粒含药脑脊液体外对缺血缺氧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时间窗,为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脑脊液药理学和PC12细胞培养的方法,用回神颗粒含药脑脊液体外培养缺血缺氧损伤的PC12细胞.在PC12细胞损伤后6h、12h、24h、72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PC12细胞模型复制后,神经细胞凋亡在0~72h都有动态变化;回神颗粒含药脑脊液干预的PC12细胞凋亡时间窗0~24h是佳干预时机,0~72h内仍有意义.结论:回神颗粒含药脑脊液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其佳时间窗为0~24 h.
作者:张玉岭;刘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激素治疗易呈现依赖性.张慧主任中医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激素依赖性ITP主要可分为肝肾阴亏、脾肾气伤及脾虚湿困等证型,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疗效,且预后良好.
作者:靳松;张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拟更年汤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诊断为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予以自拟更年汤口服,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为88.33%.结论:更年汤配合耳穴压豆法能有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毛穗;邹芸香;林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盗汗,何晓晖教授根据其组方配伍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此方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病症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刘爱平;颜志清;江训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寒凉性中药女贞子对大鼠肝脏DAPK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寒性中药水提取物女贞子低剂量2.16g/kg高剂量6.48g/kg灌胃大鼠30d,运用RT-PCR半定量法分析大鼠肝组织DAPK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灌胃30天后,女贞子低剂量组DAPK基因mRNA表达增加了6.4%;女贞子高剂量组增加了91.8%,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结论:女贞子高剂量组能显著增加DAPK基因mRNA表达水平.
作者:嵇琴;朱卫丰;张敏;孙振;章明;彭淑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用膨胀海绵填塞大鼠一侧鼻腔,持续4周后,将模型组大鼠置于自制风箱内,给予香烟雾化,连续20天,建立模型;对照组,自由活动为主.结果:模型组长时间鼻窦部引流不畅及烟雾刺激后出现频繁抓鼻,喷嚏,发作性咳嗽,清喉,咯痰样,易激惹,饮水量明显增多,精神亢奋,食量减少,活动明显增加或烦躁不安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表现.血清中炎性介质IL-8、TNF-a水平明显升高.鼻窦部及咽后壁病理切片见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结论:经探索建立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模型其发病机理与临床相似,这种成功设计的制模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曹治山;史锁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笔者通过对颞三针的组成、定位、局部解剖及颞部损伤出现的症状作一概述,突出颞三针在脑瘫患儿头针中的重要性.
作者:高琦;薛小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观察小青龙汤联合热敏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就诊的AECOPD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西医常规治疗)、B组(西医基础上加小青龙汤治疗)、C组(西医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C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C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5)及A组(P<0.05),且B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主要症状缓解时间短于B组(P<0.05)及A组(P<0.05),且B组短于A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青龙汤联合热敏灸在AECOPD的治疗中有协同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文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李淑英主任从医四十余年,为宁夏著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对许多疑难杂证有独到的见解,李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益气养阴敛汗法、益气养阴安神法、益气养阴升津法、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出汗不止、神经衰弱、慢性咽炎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李淑英主任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多种疑难杂证整理如下,与同道共勉.
作者:丁玉梅;李淑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王德明教授是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悬壶济世四十余载,善运用掌纹医学,尤其是掌指丘诊断脾胃病.余有幸待诊于侧,耳提面命,受益匪浅.现将王德明教授临证经验归纳如下.指丘诊属于中医掌纹医学,王德明教授认为掌纹医学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称之为中医掌纹诊断学,是对手的形态色泽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
作者:滑永志;魏兰福;田耀洲;陆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曹保利教授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腹腔镜电凝止血术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疗效显著.
作者:宋平;曹保利;张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总结分析了《伤寒论》中以咽痛为主症的甘草汤、桔梗汤证、猪肤汤证、苦酒汤证、半夏散及汤证以及《温病条辨》中银翘马勃散证、普济消毒饮证、翘荷汤证等诸证的症状、病机和方药加减,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龙琼萍;刁军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效果.方法:对42例患者采用活血祛瘀通络法,以自拟通管汤,配合中药灌肠、外敷、穴位注射及静滴综合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18例,显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戴志红;林玲;毛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探讨浮针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对照组,浮针组给予浮针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3个周期后,浮针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浮针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VAS为(2.86±0.43)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症状评分为(16.5±2.8)分,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疗效显著,且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
作者:解小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也是临床常见的证型,疏肝健脾法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及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近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从中药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医护理等以及疏肝健脾法的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作者:白雪琴;周正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