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期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

赵元华;周晓艺;何晓荣;徐娇珍;皮正超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同期化疗, 放疗, 辅助化疗
摘要:目的 观察NP方案同期化疗+放疗及辅助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32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两组:A组即治疗组,65例患者,采用NP方案化疗:NVB 25 mg/m2,静脉冲入,第1、8天;DDP 3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3周为1个周期,于放疗的第一周开始同期化疗,共2周期;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原发肿瘤及纵隔阳性淋巴结剂量65 Gy-75 Gy,放疗后行NP方案辅助化疗1-2周期.B组即对照组,67例患者,仅作单纯放疗,放疗技术同治疗组.结果 A、B两组3年总生存率(OS)和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6.9%(37/65)和32.8%(22/67),P<0.01;50.8%(33/65)和26.9%(18/67),P<0.005,两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结论 采用同期放化疗加放疗后辅助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较之于单纯放疗更为有效,治疗的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量化疗泵(WZ-6522-05型)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是很多常规肿瘤治疗中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静脉化疗仍是常用的给药方式,可以达到使病情缓解、延长生存和提高生活治疗的效果.

    作者:陈阳;孙微微;高丽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研究40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形态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40例PGIL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40例PGIL中,低度恶性B细胞黏膜相关组织型淋巴瘤29例,高度恶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低恶成分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 本组PGIL以MALToma为主,占72.5%,病理上需与炎症性病变区别,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有帮助.

    作者:胡建生;孙文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内镜支架在治疗消化道恶性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

    自1901年Grottstem采用食管腔内置管治疗食管狭窄以来,消化道支架的临床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早期支架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等问题,放置支架较困难,并发症较多,制约了内支架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凤玲;胡建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托烷司琼与氟哌利多预防肺癌术后吗啡PCIA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托烷司琼与氟哌利多用于防治肺癌术后吗啡PCLA期间的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肺癌手术患者80例,ASA Ⅰ-Ⅱ,随机均分为托烷司琼组和氟哌利多组,术后均采用吗啡PCIA.两组分别在镇痛药液中加入托烷司琼5 mg和氟哌利多5 mg,观察72小时内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VAs评分分别为1.85±0.3和1.78±0.5,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20.0%,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2.5%,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全麻肺癌手术后吗啡PCIA采用托烷司琼可达到和氟哌利多相同的抗PONV功效.

    作者:高浩然;刘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患者,女性,45岁,因月经量增多三年,加重三月于2006年10月16日入院.患者三年前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当时只予止血药治疗,未做进一步的检查.

    作者:吕庆;邓甬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富硒大蒜对大鼠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研究

    目的 通过在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给药,观察富硒大蒜对大鼠是否存在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方法 采用 Wistar大鼠,每组妊娠鼠>15只.试验设3.50 g/kgbw、1.75 g/kgbw和0.88 g/kgbw 3个剂量组,同时设1个阳性对照组和1个溶剂对照组.在大鼠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灌胃给药10 d(孕6-15 d),在妊娠的第20 d,处死妊娠鼠,计数黄体数、胚胎的着床数、活胎数、早期死胎数(包括吸收胎)和晚期死胎数.观察胎仔性别、外观并称取体重后,将每窝1/2的活胎仔乙醇固定,2%氢氧化钾软化,茜素红染色,甘油透明后在大视场工作仪上检查骨骼发育情况.另1/2活胎仔经Bouins液固定后,在大视场工作仪上检查内脏发育情况.结果 受试药物各剂量组均未显示出明显的胎仔生长发育障碍及骨骼和内脏畸形.结论 富硒大蒜在<3.5 g/kg剂量,对大鼠不具有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未见胎仔骨骼和内脏器官的致畸毒性.

    作者:林飞;梁怿;吕廉;杨文婕;杨艳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治疗乳腺癌肺转移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紫杉特尔、Docetacel)联合希罗达治疗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39例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用多西紫杉醇注射液75 mg/mz,第1天静脉滴注1小时,希罗达2 500 mg/m2,分早晚2次餐后半小时口服,第1-14天,21天为1个周期,连用4-6个周期.化疗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8 mg,2次/天,连服3天,以防水钠潴留.每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39例患者完全缓解(CR)13例(33.3%),部分缓解(PR)14例(35.9%),总有效率(CR+PR)69.2%,稳定(SD)9例,进展(PD)3例.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对症治疗后均获得缓解,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治疗肺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能耐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张秀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本组480例食管癌患者采取肠内营养,并注意滴注速度、温度,保持管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405例患者肠功能较快恢复,其余75例经相应护理后肠功能恢复.结论 在认真细致的护理前提下,食管癌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林榕;张艳萍;郑宗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CEACAM1与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arl,CEACAM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与CD105(Endogl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Elivision plus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2例子宫内膜癌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EACAM1、CD105的表达情况.结果 CEACAM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比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高,并且随着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率减少(P<0.05);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内膜高,并且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EACAM1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表达减少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CD105是一种新生血管标记物,其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计数(MVD)对评估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升华;纪新强;高占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同步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同步化疗加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28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各64例.单纯放射治疗采用192Ir高剂量率腔内加体外放射治疗,开始体外全盆腔照射,5次/周,2 Gy/次,盆腔平面中心剂量26 Gy-40 Gy,2.5-4.0周完成;然后中间挡铅,4个野照射,4次/周,2 Gy/次,宫旁剂量20 Gy-25 Gy;同时腔内治疗,1次/周,66y/次,A点剂量为30 Gy-36 Gy.同步化疗加放疗组在放疗开始给予DF方案化疗即DDP50 mg/m2 dl 5-Fu 4.0/m2静注96 h,每4周重复,共3个周期.结果 两组3、5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73.4%和59.4%,B组分别为51.6%和43.7%(P<0.05).早期放射性直肠反应发生率A组为15.6%,B组为12.5%,膀胱反应发生率A组为6.3%,B组为4.7%.A组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B组,A组的骨髓抑制和消化的道反应明显低于B组,但患者经一般处理均能耐受.结论 同步化疗加放射治疗官颈癌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周陈华;陈勇;叶鸿;王宝强;陈华津;王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透明质酸结合蛋白1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

    透明质酸结合蛋白1(hyaluronan binding pro-tein 1,HABP1)是透明质酸黏素(hyaladherin)家族中的一员,它能够特异性的与透明质酸结合,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多种生物学特性,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外均有表达,可以与多种细胞蛋白发生作用,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涉及介导细胞一细胞及细胞-基质问的黏附、细胞信号的转导、精子的成熟和运动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ABP1在一些肿瘤组织中呈现异常表达,并参与某些肿瘤的转移和侵袭过程.

    作者:雷利娜;王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wist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上皮-间质转化因子Twist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wist蛋白的表达.结果 59例胃癌组织和15例正常黏膜中Twist阳性率分别为74.6%(44/59)和O%,Twis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及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但与胃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的分期以及病人的五年生存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胃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加深,Twist蛋白染色阳性率逐渐上升,Twist阳性率增高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Twis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有相关关系,并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可为胃癌侵袭转移的研究和病人的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婷;耿敬姝;冯美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金雀异黄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又称染料木素)是来源于豆类植物和齿状植物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名为4,5,7-三羟异黄酮.是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一种天然的植物雌激素.

    作者:范玉贞;王玉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肺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

    肺癌作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十年发病率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化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玲玲;娄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维生素E琥珀酸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E(vitamin E,VE)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脂溶性维生素和天然抗氧化剂,除了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外,其潜在的肿瘤预防和治疗作用也被公认.

    作者:于淼;王玉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VEGF、MMP-9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VEGF、MMP-9和PCNA的关系,探讨三者在胃癌中促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2年9月-2003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结果 VEGF和MMP-9均阳性者23例,VEGF(+)/MMP-9(-)者9例,VEGF(-)/MMP-9(+)者5例,VEOF和MMP-9均阴性者13例.二者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胃癌组织PLI的均数为(51.04±29.92)%,VFGF阳性的PLI为(67.03±22.39)%,VEGF阴性的PLI为(22.63 ±18.17)%,二者相比前者显著升高(P<0.01);MMP-9阳性的PLI为(70.13±21.71)%,MMP-9阴性的PLI为(26.75±19.4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VEGF和MMP-9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提示VEGF和MMP-9表达间有着内在的联系;PLI随着VEGF和MMP-9表达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二者对胃癌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张涛;徐惠绵;赵宜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其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s,TMAs)又称组织微点阵(tissue chip),1998年由kononen等[1]首次全面报道.它是将数十个、数百个乃至数千个不同个体的组织标本以规则有序的阵列方式排放在一个固相载体上,再切片、裱片制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分子病理检测技术,进行组织中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定位分析和检测.

    作者:徐曼莉;娄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总结奥沙利铂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及对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达到39.28%,毒性反应以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神经毒性为主,发生率分别53.57%、82.14%和96.43%,全组病例的毒性反应均在Ⅱ度以下,全组病例无1例终止治疗;结论 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对消化道肿瘤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反应反生率相对较高,给予精心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奥沙利铂毒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彩萍;林朝春;叶珠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Gase3研究现状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TGase3即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Epidermaltype transglutaminase),又称TGM3,是转谷氨酰胺酶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一种ca2+依赖性蛋白酶,主要功能是参与角质化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可通过催化赖氨酸残基e-NH2与谷氨酸残基γ-酰胺间异肽键的形成来进行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

    作者:雪莉;吴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进展期胃腺癌介入化疗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介入化疗后进展期胃腺癌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凋亡、增殖、树突状细胞浸润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术前行介入化疗的病人(介入组,56例)和直接进行手术根治的病人(对照组58例)术后肿瘤组织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树突状细胞标志蛋白S-100(树突状细胞密度,DCS)的表达、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LI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胃腺癌细胞凋亡比例(AI),了解两组间iNOS、DCS、AI、Ki-67-LI的差别.结果 介入组在有淋巴结转移者的iNOS阳性表达率为66.7%(12/18),高于淋巴结无转移者18.2%(4/2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2).介入组iNOS阳性表达率为28.6%(16/56),对照组iNOS阳性表达率为55.2%(32/5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4).DCs浸润的密度范围(1-50)/mm2,平均为(6.09±5.36)/mm2.对照组DCs(10.05 ±8.819)/mm2 高于介入组DCs(6.09 ±5.361)/mm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在两组中没发现AI、Ki-67-LI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NOS的阳性表达促进进展期胃癌患者转移,而介入化疗后iNOS阳性表达明显下降,推测iNOS表达可评价化疗效果.

    作者:吴敏;陶琨;杨大明;徐幼龙;张世统;ZHANG Shitong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