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波
目的细胞中端粒(telomere)的长度与细胞寿命的调控密切相关,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telomerase)的激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例良性乳腺病变,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6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潘立峰;王立华;周宝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R系统在肿瘤专科医院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东芝KXO-15R(640mA)普通摄影X线机,飞利浦SUPERM100(1250MA)普通摄影X线机,东芝MGU-10A乳腺摄影X线机,国产50mA床旁摄影X线机,Kodak400 plus CR系统.随机选取200名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不同部位的患者,分别用CR系统和屏/片组合摄影,摄出X光片,以甲级片为标准.各个部位的摄影条件取其平均值.后统计出CR系统比屏/片组合所用条件的降低量.结果 CR系统与屏/片组合对于不同部位摄影,CR系统摄影条件降低量为33%~68%.结论 CR系统可在较宽的曝光宽容度范围内取得满意密度的图像,与传统的X线机相比摄影条件大幅度降低,医患双方受到X线辐射量明显减少.
作者:马冬;刘凡;李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GE2对胰腺癌PC-3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在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Celebres的干预的基础上,观测PGE2对胰腺癌PC-3细胞株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PGE2可上调胰腺癌PC-3细胞株VEGF的表达,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关系.结论 PGE2可上调胰腺癌PC-3细胞株VEGF的分泌,其可能在COX-2参与胰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作者:谢传高;王兴鹏;董育玮;杜勤;蔡建庭;钱可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A-NK/IL-2在完全培养基(CM)和无血清培养基(AIMV)中体外扩增及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同时探讨IL-12对于A-NK/IL-2治疗的辅助作用.方法用MIT法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的A-N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并测定细胞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通过做扫描和透射电镜,对A-NK细胞杀伤的肿瘤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的A-NK细胞均可在短期内大量扩增(P>0.05),且均有很强的杀伤肿瘤的活性(P>0.05).被A-NK细胞杀伤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形式是溶解坏死(necrosis)和凋零坏死(apoptosis).结论 AIMV可替代CM用于A-NK细胞的培养.联合应用IL-12激活A-NK细胞可降低IL-2的使用剂量,从而避免IL-2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为A-NK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张彦;张春艳;王志华;吴长有;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和组织中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大肠癌细胞总RNA,按RT-PCR试剂盒的步骤反转录成cDNA,PCR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肿瘤移植实验MVQ的方法进行.结果大肠癌癌组织中大多数BAI1不表达或表达下降,在全部转移的淋巴结中不表达,而在小鼠CC95大肠癌细胞移植肿瘤的周围注射Ad-hBAI1表达载体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影响肿瘤的血管生成.结论 BAI1在肠癌组织及细胞表达降低,该基因可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王志华;张智清;申宝忠;李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蜈蚣提取物的初步分析,探讨蜈蚣组织中的抗癌活性.方法蜈蚣组织经粉碎、超声、萃取后提取的物质,采用薄层层析法对蜈蚣提取物进行初步化学分析,应用MTT法对蜈蚣组织提取物进行胃癌细胞株(胃癌-823)肝癌细胞株(肝癌-H22)的细胞毒作用的检测.结果薄层层析分析显示,蜈蚣组织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胺物质,与对照物标准组胺在相应位置显示荧光斑点,细胞毒实验表明蜈蚣组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肝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初步分析表明蜈蚣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胺化学成分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曲爱兵;赵维诚;梁良;崔赵;陶虹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化疗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早在公元前,我国的一些书籍如<周礼天官>、<黄帝内经>中已记述一些肿瘤的病状和治疗方法.
作者:于雁;隋广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MMP-9对肾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5例肾细胞癌组织中MMP-9和CD34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MP-9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3.63%.肾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且与肿瘤中MVD密切正相关(r=0.456,P<0.01).MMP-9的表达和肿瘤中MVD均与肾癌的分期、肾包膜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肾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肾癌组织MMP-9高表达与MVD及肾癌的一些生物学行为、转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肾癌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
作者:郑清水;罗义麒;曹林升;薛学义;张声;周辉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分析它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探讨临床对胃癌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结果腹腔冲洗液中IL-8的含量在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脱落癌细胞及TNM分期等分组统计中,均显示统计学差别,特别是在不同的浆膜类型组差别十分显著(P<0.01);结论进展期胃癌腹腔冲洗液中IL-8在多项指标中的表达呈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提示IL-8的高表达很可能作为一种提示物预测肿瘤的播散和转移.
作者:张剑军;徐惠绵;赵宜良;张涛;赵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超分割外照射加后装腔内治疗对鼻咽癌局部残存和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5例鼻咽癌残存和复发患者给予两耳前野(6cm×5cm)及鼻前品字野超分割外照射,放疗后5~7天给予后装腔内治疗,并与35例条件相似但仅做常规分割放疗的患者进行近期疗效的比较.结果综合组患者CR达62.8%(22/35),有效率为100%(35/35);而常规组CR为31.4%(11/35),有效率为91.4%(32/35),二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综合组CR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超分割外照射加后装腔内治疗可提高鼻咽癌局部残存和复发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作者:葛晓峰;胡洪涛;郭汝涛;王瑞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又称抗癌基因(antioncogene),肿瘤易感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gene),隐性癌基因(recessive oncogene).研究表明几乎一半人类肿瘤都存在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见抑癌基因失活与肿瘤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张亚武;张有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朱远峰,男,46岁,1998年10月2日入院,住院号:274280患者于入院前半年开始腹胀、腹痛、腹部渐进性膨隆、消瘦,半年体重减轻约10公斤.
作者:吴瑾;白玉贤;孙秀威;王艳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中PCNA蛋白表达与临床资料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中PCNA指数,随访率62.5%(50/80),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价值.结果组织学分级低及有淋巴结转移,其PCNA指数高,PCNA对预后有价值.结论 PCNA指数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肿物大直径无关,PCNA是独立的预后因素,预后价值高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
作者:黄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食管癌单纯外照射的疗效.方法本组205例均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通过临床各因素与生存率的关系做综合分析.结果随访5年以上食管癌单纯外照射,病变愈短,生存率愈高,且放疗剂量以60~70Gy/6~7W佳,不宜过分高剂量,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采用等中心三野照射疗效好.结论食管癌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与复发,本组在死因明确的病例中局部复发占66%,因此控制原发灶是食管癌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张旭红;韩秀媛;王慧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胄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33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p53、PCNA检测.结果 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93.9%;PCNA强阳性表达率为67.7%;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PCNA强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p53和PCNA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姚伟明;王桂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静脉注射5-Fu对wistar大白鼠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影响变化,为制定适合我国患者的5-Fu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将大白鼠分为三大组,每大组分为三小组,应用恒速静脉输液泵恒速静滴5-Fu,三大组剂量分别为10mg/(kg·d)、20mg/(kg·d)、30mg/(kg·d),每大组分为三小组,静滴时间分别为10分钟、2小时、4小时,连续用5天,处死大白鼠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情况.结果第一组无论时间的长短均未发现骨髓抑制,第二组短时间用药骨髓抑制明显,第三组无论时间长短均有骨髓抑制,并且时间越短抑制越明显.结论 5-Fu随着剂量的增加出现骨髓抑制并且加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骨髓抑制减轻,佳的剂量为20mg/(kg·d),佳的用药时间应不小于4小时.
作者:薛英威;孙迷离;刘秀华;刘立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清肝消癞丹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作用,探讨抗癌机制.方法分别将清肝消癥丹以6g/kg、3g/kg、1g/kg和替加氟片(FT-207)0.1g/kg,生理盐水0.2ml/10g,连续灌胃给药10天,停药后24小时处死小鼠,取肿瘤称重量,测量肿瘤体积,并取小块肿瘤组织以10%甲醛固定,作HE染色.结果清肝消癥丹组肿瘤重量抑制率为31.29%~53.80%;肿瘤体积抑制率为29.90%~51.96%,每个高倍视野的瘤细胞核分裂数为2.97±0.543个至3.46±0.72个,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清肝消癥丹各用药组肿瘤切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结论清肝消癥丹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提高荷瘤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抑制移植性肝癌细胞生长,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作者:陈林香;戴馨仪;周岱翰;陈雪馨;陈瑶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病例女,36岁,体检发现右上肺肿物3个月.自发现肿物后偶尔咳嗽,无咯血及痰中带血,无发热,有时胸痛,无明显体重下降.未行任何治疗.查体没有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亦无阳性结果出现.
作者:伊焕忻;罗娅红;段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与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中的关系,探讨其受累程度.方法本文收集经活检病理证实43例鼻咽癌病变,均经鼻咽部CT检查,层厚、层距各5mm.结果 CT能显示鼻咽癌患侧的咽隐窝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鼻咽癌的生长方式和蔓延途径,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T对鼻咽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鼻咽癌对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侵犯的程度,结合CT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鲁纯昌;李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2例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将其分为三个亚型:普通型、粘液型及纤维肉瘤型.结果 DFSP无明显性别差异;20~50岁多见;好发于躯干;病程为3个月~35年:肿物多为隆起于皮肤的单个结节,瘤体大小为1cm~11cm;瘤组织位于真皮层,典型形态为梭形细胞呈车辐状排列.结论由于DFSP为交界性肿瘤,复发率高,故手术切除距肿瘤边缘要在3cm以上;因纤维肉瘤型DFSP复发率高达73%~89%,故在病理诊断时要注明亚型.
作者:朱忠尧;陈路;胡余昌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