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袁海铭;陈梅荣
华海清教授是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其学术观点源于中医各家经典,发煌古义,博取众采,并加以创新,在临床诊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者:谷雨;华海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邱仙灵系针灸名家邱茂良之子,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邱主任从医多年,擅长用针灸方法治疗内科疾病,在治疗呃逆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本人有幸师从邱主任,得其言传身教,在此特撰邱主任针刺治疗呃逆,与大家共赏.
作者:徐传伟;孙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带状疱疹以其发病急、疼痛剧烈、后遗神经痛缠绵难愈被视为疑难病.为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病几率,抓住治疗时机,选用恰当治疗方法,控制病情发展、尽快解除疼痛是关键.
作者:杨玉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笔者自2002~2007年采取中药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复发性霰粒肿45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戎志斌;郑曙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季远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推拿工作20余年,对骨伤科、内科、儿科、妇科推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治疗内科疾病如失眠、头痛、面瘫、过敏性鼻炎等有独到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勇;程勇;季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羚羊感冒片由甘草、金银花、连翘、桔梗、羚羊角等10味中药组成,具有解表发汗之功效.用于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咽喉肿痛.
作者:王晖;袁海铭;陈梅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脏器纤维化一直是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发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对人体健康危害大、致死率、致残率高,治疗方法少,疗效差,因而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作者:田常宏;刘贵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本文旨在探讨电针和维药外敷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中对大鼠血清IL-1和CGRP的影响及两种疗法是否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赵秦;裴春勤;朱峰;艾炳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下呼吸道感染系指声门以下的呼吸道感染[1],或支气管-肺感染[2],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气道感染及肺炎、肺脓肿等肺实质感染,广义上包括胸膜腔和纵隔感染.
作者:余宏伟;王翼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我国是肝病大国,近年来随着肝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各种肝病发现率逐渐升高,尤其以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危害重.
作者:杨华升;杨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便秘[1]是指排便不顺利的状态,包括粪便干燥排出不畅和粪便不于亦难排出两种情况.一般每周排便少于2~3次(所进食物的残渣在48小时内未能排出),即可称为便秘.
作者:冯丽鹏;邱剑锋;李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干眼症是指泪液的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引起眼表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作者:杨瑛;高卫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衰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老年的特点是多脏虚损,而肾衰是致病之本.因此补肾精益肾气是祛病延年的基本法则.把补肾精与调养五脏相兼顾,辨证要准,立法要稳,审因论补,扶正固本,慎施戕伐,注重养生,机体调摄,动静结合,适度饮食,慎应寒暑,补摄营养来强健身体延缓衰老.
作者:曹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龟鹿二仙膏由龟甲、鹿角、党参、枸杞等4味中药组成.具有温肾益精、补气养血的功效,用于久病肾虚,腰膝酸软,精血不足,遗精阳痿等症.
作者:王样根;邹燕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小柴胡汤加减辨证治疗55例乳腺增生病,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安霞;俞昌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急慢性鼻炎是鼻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常用麻黄素等收缩鼻腔粘膜对症治疗为主,然而麻黄素易引起毒副作用.
作者:巫全胜;陈智懿;龙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
作者:张星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笔者所在门诊于2005年7月~2007年8月运用牵引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英;金宏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高维滨教授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善于创新,对多种疑难病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选其治疗Bell麻痹验案,以飨读者.
作者:韩岳珊;霍薇;陈春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运用护理管理系统有效进行组织管理,预防及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院内感染培训,完善健全各级人员职责和医院感染制度制定.结果: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得到重视,消毒、灭菌、隔离、一次性物品处理规范.结论:通过教育培训,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意识与技能得到增强,有效控制了院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胡于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