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惜华;龚飞鹏;陈钢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踝部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采取手法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后,配合中药内服外用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结果: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58例中,治愈41例,好转16例,差1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部骨折疗效满意,骨折对位好,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患者痛苦少.
作者:王森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几年,随着微波技术的推广,微波法炮制中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试从微波法炮制中药的原理、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马梅芳;李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损伤性疾病,如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可形成陈旧性损伤.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多种,疗效各异.笔者自2005年3月~2007年11月.采用天灸疗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艳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中医归属于肌衄、葡萄疫、发斑等范畴,统属血证.
作者:朱影;戴锡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对<内科摘要>中由脾胃亏损而致心腹作痛为主证的医案加以分析,认为薛己在辨证中重视察色诊脉,治疗上重视辨证施治,虽多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古方,但多在加减变化中体现其用药的神妙,对后世颇有启迪.
作者:焦丽娜;秦玉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胸骨盆带持续腰椎牵引、穴位注药、推拿按摩、内服中药和静脉输液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量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360例经2个疗程治疗,痊愈302例(83.9%),显效45例(12.5%),好转10例(2.8%),无效3例(0.8%),总有效率99.2%.结论:持续腰椎牵引、穴位注药、推拿按摩、内服中药和静脉输液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实有效
作者:石宝营;胡平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3年来一些医家在对单纯性肥胖症进行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治疗方法或穴位,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马文明;秦黎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益气温阳活血复脉汤治疗40例窦性心动过缓,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泉英;陈童;苏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64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淑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面对众多的各家医案,余初涉医门,经验欠缺,从何入手?一片茫然,是多么需要名家的指点啊.此时拜读到<古今医案按>、<增评柳选四家医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选评家的著作,仿佛名师在堂,就医林中之俊彦,医案中之精华,娓娓道来,细加指点,余面聆馨咳,如坐春风,真的是不亦快哉.余私下寻思,俞东扶先生是步入古稀之年时对古今医案进行选评的;柳宝诒与何廉臣先生分别在辞世前一两年作这一工作.三位先生医名之隆,大江南北,已家喻户晓.虽说老骥伏枥,毕竟駸駸晚境,廉颇老矣,何以倾注心血致力于此?不就是为了保存国粹,光大前哲吗?此等盛心,实属难能可贵.
作者:朱炳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食郁证属于中医郁病范畴,为气、血、痰、火、食、湿六郁证之一.先提出六郁之名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首创六郁之名,并且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有效方剂.
作者:崔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通心贴对冠心病(CHD)患者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CHD患者分为两组:通心贴治疗组(T1组)41例,采用膻中穴、心俞穴二穴交替外贴,每穴贴敷12小时;对照组(T2组)39例,采用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次2粒(每粒22.5mg),每天3次,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M-CSF、IL-18水平.结果:两组治疗3周后均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M-CSF、IL-18水平(P<0.01).通心贴组降低Hs-CRP水平优于麝香保心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降低M-CSF、IL-18水平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心贴具有良好的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的机理之一.
作者:殷建明;罗陆一;华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笔者自2006年8月~2007年3月采用成角旋转快速牵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江;王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牛黄蛇胆川贝液由人工牛黄、蛇胆汁、薄荷脑等药物组成.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未收载含量测定项目.因胆酸的紫外吸收较弱,低波长测定时,峰形小,噪音低,测定较困难.为完善该制剂质量标准,本文成功地建立了用HPLC-ELSI)测定牛黄蛇胆川贝液中胆酸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灵敏度、稳定性和重现性均能满足要求,结果满意.
作者:杨乐;姚令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关于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我们已经讲了几十年.凡是谈到继承、保护、发展中医的问题,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的,就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笔者临证试从注重辨证,平衡阴阳;标本兼顾,补虚泻实;补益脾肾,顾护双天;痰瘀同治,直捣巢囊;益气化瘀,引申运用;圆机活法,知常达变等六个方面入手,列举有关病例,试图对疑难杂病的辨治思路,作一粗探.
作者:何顺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笔者自2004~2007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尿酸性肾病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崇瑜;李宇丹;丁志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单兆伟教授系孟河医派传人,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脾胃病大家,治疗慢性胃炎多有效验,笔者有幸长期侍诊单师左右,兹将其经验概括一二,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唐存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傅淑清,主任中医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工作整40年,擅长妇、儿科,学验俱丰,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导师诊治崩漏的经验简介于下,以飨同道.
作者:吴岱峰;徐宜兵;高晓静;傅淑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析慢性疲劳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剂.方法:对99例慢性疲劳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的测定,并对其中31例患者药物干涉后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结果:慢性疲劳患者中76.8%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予疏肝健脾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慢性疲劳患者与心理因素有关,经疏肝健脾治疗有效.
作者:陈志伟;邵雅斐;李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