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平;谌莉媚
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的分型、方剂和疗法作一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
作者:武晨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目前菌群失调性腹泻临床特点、发病率、发病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菌群失调性腹泻研究进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菌群失调性腹泻发生率约为5%~30%,与使用抗生素种类、联合用药数量及疗程、采用医疗干预措施、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是预防控制关键.
作者:项涛;陈远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测定蒲地蓝消炎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C18柱,以甲醇-水-冰醋酸(50∶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7 nm.结果:黄芩苷在5.3~58.4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04%(RSD=0.93%).结论:此法准确、快速、精密度好,可作为该产品的主要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廖建春;屈蓉;田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通脉补肾法对冠心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6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脉补肾的中药,两组均治疗3月.测定61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II型前胶原(PCIII)、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含量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CⅢ、LN、HA含量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脉补肾法能显著降低患者PCIII、LN、HA浓度,提示中药在改善冠心病心肌纤维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潮;王健;叶秀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胸部外伤后,在肋骨正斜位片上,胸膜外血肿对肋骨骨折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肋骨正斜位片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出现胸膜外血肿,其中17例第一次摄片均未发现肋骨骨折,复查时发现肋骨骨折,3例多次复查未发现肋骨骨折.结论:外伤患者,在肋骨正斜位片上出现胸膜外血肿均应提示骨折的可能性.
作者:廖爱民;简小同;周武;郑斌;黄礼军;陈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与人参、鹿茸齐名,并列为三大补品.冬虫夏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功效.可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因其资源稀少,价格昂贵,常发现有许多伪劣冬虫夏草和掺杂混淆品,需注意真伪鉴别,具体鉴别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刘卫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继发性闭经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腹部穴关元、中极、归来、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背部穴肾俞、三焦俞、次髎、委中、三阴交,结合耳穴贴压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皮质下、耳中,治疗继发性闭经50例,并随机选择30例,采用单纯体针的方法作对照.结果:体针加穴位注射组有效率91.4%、治愈率66.67%,针刺对照组分别为82%和5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是治疗继发性痛经的较好方法.
作者:段颖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间,笔者应用加味血府逐瘀汤配合复方南星止痛膏外敷治疗胸部扭挫伤47例,与采用西药对照组治疗45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汤样华;全仁夫;林志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提高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病效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50例用针刺疗法配合美多巴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美巴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运动障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针灸能提高西药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疗效,同时能减少西药用量.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患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阻止COPD病情进展是治疗的关键,而重中之重是其稳定期的治疗.中医药对COPD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近几年有关COPD稳定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等方面做如下综述.
作者:涂颖廷;尹新中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许多研究[1]认为肠道粘膜免疫-炎症反应的异常在UC的发病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晚近国内外学者就T淋巴细胞凋亡失衡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病的作用做了许多相应研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T淋巴细胞凋亡与UC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肖晓毛;张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中药治疗对初治鼻咽癌的近期临床疗效以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和急性毒性反应.方法:2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a期4例;13例行单纯根治性放疗,8例行放、化综合治疗.患者鼻咽和全颈及锁骨上全程实施IMRT,肿瘤靶区授予处方剂量68~70 Gy.对于Ⅲ和Ⅳ期患者,在IMRT同时,结合患者淋巴结转移及一般情况给予PDD+5-Fu化疗1~2周期.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联合中药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中,0、Ⅰ、Ⅱ、Ⅲ级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情况为:皮肤2、16、2、1例,口腔0、5、17、9例,口干1、16、4、0例,咽0、4、16、1例,骨髓抑制16、6、2、1例,经对症处理均未影响正常放射治疗.17例病灶完全缓解,4例病灶部分缓解.结论:IMRT在初治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较好的保护,中药可减轻放疗毒副反应.
作者:廖瑜露;胡爱民;黎治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我院自2004年以来应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对41例肺癌放化疗副反应病人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周国治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胆囊切除术一直作为急性胆囊炎和有症状的胆石症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嘈杂、呕吐胆汁等症状,既往归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但我们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许多患者存在胆汁反流现象,并胃粘膜损伤.为了了解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我们收集了2005年1月~2006年12月,胃镜检查发现有胆汁反流胃炎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胆囊切除术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有一定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平;王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伍炳彩教授、主任中医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熟读经典,且多有发挥.本人有幸师承伍老,兹就其学术经验略述一二:1 学好经典是中医的基本功
作者:周茂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徐大椿乃我国清代著名医家,于医理造诣颇深,临证亦不同凡响,其所著《难经经释》在历代《难经》注本中亦是较好的一种.从该书中探讨和挖掘徐氏治学特点,以期对后来研究者略有启发.
作者:赵晶;刘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难治病之一.西医对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亦无特效疗法.本病在中医学上大致属胃脘痛范畴,临床上以胃脘部痞满、纳呆、时有隐痛、嘈杂、乏力、大便不畅或泄泻为主要表现.中医药对此病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和临床资料的研究发现,湿邪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拟从湿来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做一探讨与同道交流.
作者:李慧苹;朱曙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一般历经患时疼痛、溃疡形成以及坏死的过程,或因不能及时截肢而死亡,具有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特点.我们将近几年来以中药辨证内服配合紫草油纱外敷治疗病例加以总结,探讨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更合理治疗方案,以期提高好转率.
作者:葛晓东;刘龙彪;陈秀琴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眩晕,是指头昏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等症状.现举笔者临证验案四则如下.1 痰浊中阻
作者:陈雁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化积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予化积口服液治疗,对照组(56例)予多酶片加葡萄糖酸锌颗粒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的临床疗效、进食量及尿D-木糖排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36%,2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增加进食量及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方面较对照组明显,与对照组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积口服液对小儿厌食症有效.
作者:吴继红;王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