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安环汤治疗上环后子宫出血60例

王彩菲

关键词:安环汤, 上环后子宫出血
摘要:笔者于2002年1月~2005年7月,在临床上用自拟安环汤治疗上环后子宫出血60例,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四关牵正穴合手法治疗顽固性面瘫80例

    本人采用针刺四关牵正穴合手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共观察治疗80例,大多为病程长,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者,年龄20~70岁,病程2个月~2年余.

    作者:李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疏肝解郁汤治疗乳癖60例

    乳癖是西医学的乳腺小叶增生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中青年妇女多见,多由于情志不遂或受到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血瘀滞、肝郁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所致,笔者以疏肝解郁汤治疗乳癖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六味安消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

    我们采用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六味安消胶囊治疗便秘患者110例,并与麻仁丸对照组进行了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洪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47例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危害人体健康.笔者自2002年10月~2005年8月采用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4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寿可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彭太平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

    彭太平教授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骨伤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7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骨质疏松症(骨痹证)中医辨证治疗,造诣颇深.我们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三批老中医学术继承班,侍诊于侧,受其教诲,获益良多.现就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作一简单介绍,以飨同道.

    作者:梁翔;刘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不易治愈的疾病.自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溃疡的愈合率大为提高,结合抗Hp的治疗,溃疡的复发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是至今值得研究的难题.笔者从2002年9月~2004年10月对本科的消化性溃疡102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治疗对照,观察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和复发的情况,发现中西医结合组溃疡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现报道如下:

    作者:盛淑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伍炳彩治杂病验案撷英

    伍炳彩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师承伍炳彩教授,现将其治疗杂病验案二则整理如下.例1.猪苓汤治头昏失眠:吴某某,女,35岁,农民.1978年6月21日初诊.患者头昏失眠2个月余,头昏厉害时伴视物旋转,但不呕吐,走路需人搀扶,胆小易惊,不敢过马路,失眠多梦,口渴不欲多饮.

    作者:周茂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自拟安环汤治疗上环后子宫出血60例

    笔者于2002年1月~2005年7月,在临床上用自拟安环汤治疗上环后子宫出血60例,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彩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人采用牵引、推拿、中药等非手术方法治疗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女童性早熟临床观察及辨证施治

    目的:探讨女童性早熟的特征及中医辨证施治法.方法:观察患儿症状、性征、骨龄、血激素水平及子宫、卵巢的变化,根据中医理论,分肝肾阴虚、肝郁化火、湿热蕴脾三型辨治.结果:治疗后,血清FSH、LH及E2水平显著下降,子宫卵巢显著回缩,骨龄增长减缓,激素水平下降,性征消退或不再进展.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对女童性早熟发病机理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鱼腥草注射液佐治急性肾盂肾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效果.方法:治疗组用左氧氟沙星针联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30例,并设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针治疗30例.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常规抗生素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作者:姜明全;周雄根;陈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止哮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39例

    自2001年以来,笔者用止哮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共68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2岁;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童林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清金宣肺饮治疗小儿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清金宣肺饮治疗感染性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小儿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84例,治疗组以清金宣肺饮为主方,并根据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以口服头孢氨苄和复方鱼腥草口服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90%.结论:清金宣肺饮治疗感染性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满意.

    作者:莫长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金黄散外敷治疗下肢丹毒

    近年来,笔者采用金黄散外敷治疗下肢丹毒,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均符合下肢丹毒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11例;小年龄12岁,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短者2天,长者2个月.辨证均为湿热毒蕴.

    作者:孙朝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咳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1从脏腑病机论治咳喘1.1从肝论治王德玉[1]将肝肺同病总结为肝气犯肺、木火刑金、肝瘀阻肺、肝风冲肺、肝阴虚肺失润五种病机,治疗上则相应予以舒肝、平肝、柔肝等药物.如舒肝理肺用香附、郁金等,清肝泻肺用龙胆草、山栀等,通肝畅肺用柴胡、赤芍等,平肝降逆用百部、五味子等.也常配入虫类搜剔及平肝镇摄之品,如地龙、蝉蜕等.刘豹等[2]将肝咳证治分为七型,如肝郁气滞用逍遥散加味,木火刑金黛蛤散合泻白散,瘀血阻肺用仲景旋覆花汤加味,肝阳伏遏用四逆散,肝肾阴亏用一贯煎等.

    作者:高霞;杨殿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拈痛消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中西药两种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内服拈痛消风方,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结果: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但生化指标血尿酸改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表明该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而且有显著降血尿酸作用.

    作者:蔡锦成;郑润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肺合剂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疗效观察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治疗中或在治疗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组织损伤,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以往治疗都是以西药为主(抗生素+激素),这种治疗虽然疗效比较好,但存在消化道溃疡、菌群失调及激素依赖等副作用.为了寻求一条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我们在2003年至2004年用中肺合剂配合西药治疗此类病人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章红燕;吴列;何福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药内服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跟痛症58例

    自2000~2003年10月,作者采用独一味胶囊内服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跟痛症患者5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朱运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医从业人员情况趋势堪忧

    西方手相学认为,人的掌中有一条称作生命线的手纹,根据这条纹线的走向、深浅、明暗等情况,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生命流程及健康状态.这种预测是否科学有价值,姑且不论,但是根据事物存在的现实状态,利用现代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可以对某种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近似的预测判断.

    作者:蒋力生;查青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医药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况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生存期短的特点.该病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一旦发现多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1],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来随着放射介入学的普遍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简称TACE)已被认为是中晚期肝癌患者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药在治疗中晚期肝癌方面具有症状改善明显,副作用小,全身状态保持较好,病情发展较缓,少数病人AFP下降,肿瘤亦可缩小或带瘤较长期生存[2].笔者查阅了近10年有关中医药配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研究发现中医药配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主要有中医辨证论治配合TACE、基本方剂加减配合TACE和中药制剂配合TACE治疗三种,现将中医药配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况概述如下.

    作者:浦义虎;王瑞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