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杜笥凤;徐强;王丰;吴挺前

关键词:颅脑损伤, 丹参注射液
摘要:我院神经外科从2002年6月~2003年6月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并比较常规治疗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护肾痛风泰冲剂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护肾痛风泰冲剂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痛风性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比较护肾痛风泰治疗组与别嘌呤醇对照组对血尿酸、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对照组对血、尿β2-MG无明显影响,而治疗组能有效降低血、尿β2-MG.结论:护肾痛风泰冲剂对痛风性肾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艳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鼻炎宁冲剂致过敏性休克1例

    病例:男,9岁.因慢性鼻炎,患儿家属从大药房买回鼻炎宁冲剂(江西樟树制药厂,批号:20031104,每包15 g),晚8点患儿口服鼻炎宁冲剂1包,服药1小时左右,面色、口唇苍白,不醒人事,立即送我院急救.查体:神志模糊,面色、口唇苍白,口唇粘膜疱疹,颜面部皮肤皮疹,四肢厥冷,双肺呼吸音较粗,未闻及明显罗音,心率65次份,节律齐,心音弱,腹平软.立即输氧,给予10%葡萄糖液5 mL加肾上腺素0.3mg,静脉推注;10%葡萄糖液10 mL加速尿20mg,静脉推注;25%硫酸镁20 mL,肌肉注射,30分钟后,患儿神志清楚,呼吸平稳,面色、口唇红润,心率70次份,自诉无明显头痛、胸痛等不适.

    作者:丁苏芬;李勤;刘丽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试论顺势疗法和中医学的反治法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全球医学界必须研究一种疗法--顺势疗法,它是与西医思路完全相反的传统医学,可借以补充西医对抗疗法(特别是抗生素疗法)之不足.

    作者:连家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方临证录

    1桂枝加附子汤案(温阳摄阴治口苦)刘某,女性,54岁,1986年7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人夏以来常口苦咽干.诊见肤凉,肢冷,自汗出,乏力倦怠,口苦咽干而不欲饭,饮多则睑面浮肿,食欲不振,偶有阵发性心悸.大便2日一行,便软,便意颇频.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为营卫失和,脾肾阳虚.予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处方:桂枝、白芍各10 g,熟附子6 g,党参15 g,大枣6枚,生姜15g.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复诊,口苦咽干除,自汗大减.继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调治之.

    作者:黄志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80例分析

    近年来本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49例,女31例;12~18岁17例,19~30岁16例,30~40岁28例,41岁以上19例;工人14例,农民39例,干部21例,学生6例;就诊时间在半个月以内者55例,半个月至2个月者25例.

    作者:李全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单用静脉输液,治疗组50例除与对照组相同静脉输液外,加双侧内关穴位注射维生素B1,并口服自拟和胃止呕中药,1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0%、32%(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100%、74%(P<0.01);停药2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58%、26%(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6%、70%(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较单纯西医疗效好.

    作者:朱勤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太阳病营卫不和证浅析

    从营卫的生理属性、太阳病与营卫的关系方面展开阐述,对营卫不和证的证型及其现代病理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桂枝汤在治疗该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树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金庸小说里的中医药

    金庸先生是新武侠小说的领军人物,在海内外拥有无数的忠实读者.究其武侠小说的魅力之源,内容的博大精深是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广泛涉及历史、天文、地理、算术、风俗、医学、巫术、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中医药知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小说情节密切相关,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鉴赏价值.

    作者:钟舟海;徐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从《医工论》看医术与医德

    <医工论>出自南宋时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书,被后世医家视为修身齐家之准则.乃至今日之医德规范仍不失以其为蓝本.

    作者:龙楚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化液汤治疗精液不液化症临床观察

    精液液化一般需15~20分钟,而精液液化因子是由前列腺分泌的.精液液化时间延长或完全不液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前列腺分泌功能低下引起蛋白溶解酶缺乏所致.大量精子被凝固物质网络,影响精子穿透女性生殖道,这是男性精液液化障碍而引起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周伟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赵棻脾肾同治临证经验

    赵棻教授为已故福建省名中医,其治学与临证,颇受易水学派李杲、薛己、张介宾等医家的影响,对脾肾的研究有独到的认识,在治疗上喜用甘温补益.他所创制的双补脾肾健运汤、慢肾汤、紫灵汤等方及其临床运用,充分体现出其脾肾同治的经验.

    作者:刘新亚;聂国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益肾祛瘀排毒汤治疗IgA肾病30例

    IgA肾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持续性镜下血尿,伴有或不伴有轻度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发病、难治病,特别是青少年,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差、疗程长、易复发,中医治疗近年来有不少创新,笔者运用益肾祛瘀排毒汤(自拟方)治疗30例IgA肾病,效果甚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智军;宋卫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与支气管哮喘发病

    支气管哮喘属于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十分明了,尤其是对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的网络调节作用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对哮喘病的新认识,着重探讨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调节作用对哮喘发病的影响.

    作者:刘仁慧;郭忻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我院神经外科从2002年6月~2003年6月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并比较常规治疗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杜笥凤;徐强;王丰;吴挺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痛经是青春期妇女常见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中医学对其治疗有独特的优势,现将自1997年以来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周倩茹;汪明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观察

    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的病人,预后差.此时,以中药配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成为主要的姑息治疗手段.2001年3月~2003年6月,我们应用中药配合低剂量5-Fu持续输注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航;山广志;陆娓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体会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的重危症.每与多脏器并损而多见.临证多见心阳气虚损,并有瘀、痰、水饮为患,故笔者多年来,运用<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此病1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女12例,男6例;年龄49~76岁;其中急性心衰5例,慢性心衰13例,心衰Ⅱ级者6例,心衰Ⅲ级者12例),结果全部有效,今介绍如下.

    作者:盛生宽;盛全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伤寒论》对特定部位辨证的分析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特别是辨证,仲景承前启后,独树一帜,总结出398法,113方,其证治法度严谨,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这是其它著述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颜景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芍药甘草汤临床新用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甘草二味组成,原用于治疗脚挛急不伸.

    作者:李永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麦门冬汤加味对幽门螺杆菌(PH)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0例HP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麦门冬汤治疗组100例,三联用药治疗对照组60例治疗,疗程2周,停药后观察2个月.结果: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8.3%;胃粘膜炎症改善率治疗组为93.0%,对照组为7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HP总抑杀率治疗组为83.0%,对照组为81.7%,两组相似(P>0.05).胃镜检查胃粘膜的改变和快速尿素酶检测感染度的变化显示麦门冬汤加味能强健胃体形质,改善分泌,并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组织修复能力,消除由HP感染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病变的发生、发展,达到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作者:黄配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