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从痰瘀论治

官世芳;官昌;官扬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玉化痰丸, 无比山药丸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恶性血液病.原发性MDS的病因不明,继发性MDS,可因有机溶剂(苯、二甲苯、氯仿、四氧化磷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炎,肿瘤及放化疗因素致病.用西药治疗本病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多采用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治法,疗效有提高,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差.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探讨

    近年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持续性心动过速(SVT)患者的病死率,但对于毫无防备的临床突发SVT,仍需及时采用有效的药物予以遏制.我们对8例SVT患者,在短时间内经静脉应用大剂量胺碘酮,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惠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抗凝、抗栓疗法配合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1999年1月~2003年5月我们用抗凝、抗栓配合中药与单纯抗凝、抗栓对照,随机对38例49眼分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彬;合雄;陈崑;朱鸿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从痰瘀论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恶性血液病.原发性MDS的病因不明,继发性MDS,可因有机溶剂(苯、二甲苯、氯仿、四氧化磷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炎,肿瘤及放化疗因素致病.用西药治疗本病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多采用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治法,疗效有提高,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差.

    作者:官世芳;官昌;官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B型血友病外伤后巨大血肿1例

    2003年12月我科急诊收治1例血友病(hemophilia)外伤患者,入院时隐瞒了血友病史,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及生化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大腿软组织挫伤并巨大血肿.入院后肿胀不断加重,呈进行性加剧,至第5天左大腿高度肿胀,患肢疼痛难忍,急诊行大腿血肿清除+深筋膜减张术(间断小切口),术中见大腿筋膜内软组织间大量积血与凝血块,术后发现伤口出血不止,并迅速出现头晕、口渴、出冷汗、心率快等失血性休克早期表现.经大量补液、输血、减张引流的伤口立即缝合关闭及加压包扎止血等措施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休克纠正.同时,做进一步凝血功能检查发现APTT时间明显延长(超过正常30%),提示凝血障碍.经全面调查家族史,发现有近亲患血友病病史.血液标本经上海市瑞金医院血液病中心检测凝血因子Ⅷ、Ⅸ,提示Ⅷ因子水平正常100%,Ⅸ因子水平为7%.诊断:血友病B型.在经过伤口长期肿胀、渗血、创缘反复裂开,长达5个月的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输注、伤口换药及抗炎等治疗后,伤口终于愈合.

    作者:陈建华;褚小刚;聂晓陶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肝炎四号冲剂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45例临床观察

    我们用肝炎四号冲剂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45例,取得了改善肝功能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慎勤;邹金生;杨师武;江长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7例

    2003年盛夏,我市持续高温,中暑病例较往年明显增多,且病情明显加重,尤其8月初两天,气温高达41℃以上.我院仅这两天由120急救中心送达的重症中暑病人就达7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向京;王慧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委中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腰痛27例临床观察

    近年来,笔者采用委中刺络放血为主治疗慢性腰痛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小37岁,大64岁,平均54.6岁;病程短1年,长16年,平均6年.其中腰肌劳损者19例,腰椎间盘突出者6例,骨质疏松者为2例.27例患者均以腰痛症状为主,腰部活动障碍,且委中脉络青紫,或浮显,或集聚成团,经血液检查均无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吴均华;邹国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针灸、穴位注射并用治疗便秘40例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1年~2003年,采用针刺并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便秘40例,和单纯针灸治疗40例进行对比,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消肿止痛法外治100例桡骨茎突腱鞘炎的疗效观察

    桡骨茎突腱鞘炎是骨伤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通常选用局部封闭治疗可奏效.但有些患者对激素有禁忌症,如兼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就不宜用局部封闭治疗.近年来,作者采用如意金黄散加25%硫酸镁溶液外敷治疗该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帆;张崇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玉红膏治疗褥疮疗效观察

    为了克服传统的雷弗奴尔纱条换药法疗程长、效果不显著的弊病,提高褥疮护理质量,笔者自1995年以来使用玉红膏对创面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使有效率由原有的66.67%提高到95.74%,并总结了一套玉红膏护理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建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改良三叶型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15例分析

    胫骨下段骨折较为常见,多为短斜型、螺旋型及粉碎性骨折,并常累及踝关节,治疗颇为棘手.1999年5月~2003年5月,我们采用改良三叶型钢板治疗此类骨折1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炳松;夏明忠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清经汤化裁治疗青春期崩漏68例

    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自本院中医科门诊,共68例,年龄12~17岁50例,18~25岁18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长达3年之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出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夹血块,或淋漓下血不断,色紫黯.经期15天内48例,16~30天12例,31天以上8例.全部病例经B超检查,排除内外生殖器器质性病变.

    作者:吴冰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川芎治疗头痛的体会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为髓海之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清阳不升,浊阴蒙上之头晕多以川芎治之,因川芎辛温,味薄气雄,性疏通,能升能散,上升巅顶,旁达四肢,下行血海,走而不守.结合临床辨证,恰当配伍,疗效显著,体会如下.

    作者:贺小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养阴清肺化痰汤治疗老年人肺炎41例

    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2002年1月~2003年12月期问,笔者以养阴清肺化痰汤治疗老年人肺炎4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均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真武汤临床新用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肢体浮肿等.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内科心血管疾病获得良好疗效,举验案如下.

    作者:邓甫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降糖调脂汤与二甲双胍联用时对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法,治疗组30例用降糖调脂汤加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30例用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TG、HDL-C、LDL-C、FBG、PBG等指标治疗前后相比P<0.05.结论:降糖调脂汤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T2DM合并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吴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温法治病举隅

    笔者10余年来,以辨证为依据,对内科杂病及久治不愈的多种慢性病有寒湿之象的患者,加用桂枝、干姜、细辛等温化寒湿之品,收效颇著,现整理如下:

    作者:陈美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慢性咳嗽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慢性咳嗽是指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病程持续超过3周之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有: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GER),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1].因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诸多,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故其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中医药对其治疗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用抗生素久治不愈的久咳、顽咳,往往能收到奇效.本文拟就近5年来有关慢性咳嗽文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林色奇;薛汉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8例使用人参不当加重慢性乙肝病情的教训

    1一般介绍(1)病例来自2001年3月~2004年5月乙肝门诊专科.依据临床表现、体征和乙肝病毒感染阳性指标和肝功能检验异常,确定为慢性乙肝共53例.全部病例给予干扰素、拉米夫定、强力宁、丹参注射液、肝泰乐、输液等治疗.一般情况下,治疗20~40天后当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时,查肝功能指标大部分正常或明显下降.

    作者:王云生;施南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喻嘉言治疗危急重症特点

    喻嘉言为清代名医,治学注重实际,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是对危急重症的治疗,更是出神入化,活人无数.<寓意草>所记医案,大多是危急重病.医意贯通,议病精详,用药独特,胆识过人,服药善变,独具匠心,是其治疗危急重病症的特点.

    作者:李建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