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坚
笔者在不孕不育门诊中,曾用天麻首乌片治疗肝肾阴虚型不育症60例,现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诊断标准:夫妇结婚同居2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不育,辨证属肝肾阴虚者。男性患者30例,精液常规分析连续3次有多项或单项指标异常,其中精子密度低症26例;无精子症4例;合并精子活动率或活动力低下者20例,合并液化不良者5……
作者:施云;杨国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我们应用常规疗法加疏血通注射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友博制药厂生产,批号010712)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NI)的发生率,取得了较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1999年3月~2000年10月入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WHO 1979年制定的UAP诊断标准及分类的65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1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48~70岁;初发心绞痛12例,恶化劳力……
作者:谢小平;丁春平;幸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桂枝茯苓丸原治疗妇人瘀血留结胞宫,致妊娠胎动不安、腹痛漏下之证。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笔者宗其方义,辨证用于各科临床,屡获良效,兹撮取数案,简介如下: 1 冠心病(胸痹) 刘某,女,52岁,1992年4月28日入院。主诉:心悸、胸闷时作2年。症见:左侧胸部刺痛时作,左腋下闷痛、气短、心悸,早晨尤甚,纳差,大便溏,舌暗红,苔白腻、后根微黄,脉……
作者:田平林;黎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病例资料 患儿兄弟二人,哥哥9岁,弟弟5岁,均因腹部胀大2个月,于2001年5月12日同时入院。两患儿症状相似,症见:消瘦,腹部胀大如鼓,下肢轻度浮肿。查体:不发热,血压正常,精神较差,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正常,腹部胀大,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5~6 cm、剑突下3~4 cm可及、质硬、边锐、叩击痛(+),脾未触及,腹水征(+),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二人谷草转氨酶(AST)分别为267 IU、71 IU,谷丙……
作者:张媛媛;刘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妇女一生中都会经过分娩,它给孕妇带来将为人母的喜悦,同时孕妇也感到恐惧、焦虑,本人将保产无忧散加减运用于先兆临产的孕妇30例,能缩短孕妇临产的时间,减轻孕妇恐惧、焦虑心理,加速产程进展,并设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保产无忧散加减方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60例均为我院住院单胎先兆临……
作者:樊小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流行性腮腺炎,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我院对2001年1月~2002年2月收治的62例,分别用穿琥宁冻干粉针与病毒唑二药,随机分组治疗,加以对比观察,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为我院住院患儿及留观患儿,年龄3~13岁;男42例,女20例;发病急,腮腺肿胀、疼痛,其中单侧肿40例,双侧肿胀22例,体温在38℃~40℃之间。诊断标准按《实用儿科学》(诸福堂主编)的诊断标准。……
作者:傅培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地黄丸始载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不足之证,全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六味药组成,三补三泻,补中有泻,补而不腻,被后世医家广用于临床诸证,誉为“填补真阴之圣药”。笔者临证喜用此方,屡获良效,兹举案如下。 1 不寐证 吴某某,男,46岁,失眠8年,时轻时重,一直服用镇静安眠类药,近半年来,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曾以安定片加中药……
作者:李泽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笔者多年来从脾论治糖尿病,采用健脾益气、养阴运津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均按1997年ADA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建议而诊断,即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68例病人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在36~72岁,其中36~45岁12例,45~55岁26例,55~72岁34例,平均54.2岁;……
作者:付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慢性盆腔炎症状散见于中医学带下、腹痛、不孕、痛经、月经不调、癥瘕等病证中。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标实主要为湿、热、瘀、滞。 笔者在1998年3月~2001年6月的临床过程中,根据此病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采用分型辨证施治结合调周的方法,治疗33例患者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全部为妇科门诊病例。年龄22~30岁11……
作者:王应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更年期综合征为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腺轴)平衡失调,而出现一系列或轻或重的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等。它是妇女更年期主要疾病,并关系到老年期疾病的发生,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工作和生活危害极大。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雌激素替代,或辅以孕激素、雄激素联合用药。虽疗效肯定,但其阴道出血、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及中远期致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副作用无法排除,不能被广大妇女普遍接受,而……
作者:沈晓明;杜元灏;石学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简称紫癜性肾炎,属于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范畴,并发慢性肾炎者多愈后不良。笔者自拟益气滋肾化斑饮治疗34例紫癜性肾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6~38岁,平均16岁;病程7~38天;轻型(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29例,肾病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5例。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之诊疗……
作者:宗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笔者在十余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运用穴位皮内埋针治疗遗尿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27例,女21例;小4岁,大19岁;病程长15年,短半年;睡梦中遗尿,数夜1次或一夜1次,重者甚至出现一夜数次,大多数患者伴有精神不振,腰膝酸困,失眠,多梦,困倦乏力,食欲减退,面色萎黄等症状。……
作者:卞勇;胥加琴;倪金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儿童为高发群体,我们曾采用多种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其中柴胡、利巴韦林加紫金锭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将1998年3月~2001年3月儿科门诊首诊流行腮腺炎患儿8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予柴胡2 mL肌注,……
作者:廖剑平;陈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胆石症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之一。为了有效地防治胆石症,笔者从临床角度对胆石症的病因作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为2000年1月~2001年8月门诊经B超诊断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40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45.6岁;肝内胆管结石46例,肝外胆道结石16例,肝内外胆道混合结石4例。所有病例经B超检测诊断后,再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及胃肠钡透,或胃镜,或电子胃镜检查。……
作者:郭添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刘渡舟医学全集》曰:“中医学认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篇》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津?……
作者:赵文远;周世英;杜保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声音嘶哑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喉喑”范畴。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因又有“暴喉痦”、“久喉瘩”、“子瘤”、“产后瘖”、“肝郁失瘖”之称。我科近两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声音嘶哑,疗效颇佳,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短者2天,长者3年。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
作者:肖辉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宫颈糜烂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电熨、冷冻、激光等物理疗法及硝酸银、铬酸等腐蚀疗法,既有其优点,亦有许多不足之处。而中医学认为该病属湿毒带下范畴。我们于2000年秋,在铁路职工妇科普查中发现宫颈糜烂309例,其中262例采用了自己配制的冰花散局部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30岁者94例,30~40岁132例,40~55岁者36例;病程半年~12年;Ⅰ度糜烂134例(占51.15%),Ⅱ度……
作者:黎洁;詹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补阳还五汤出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主要用于“因虚致瘀”的中风后遗症,能够起到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但笔者未局限于该方方义及其适应证,思其方剂基本原则为“活血化瘀”,在临证时广泛运用于各种具有“气虚血瘀”病机的病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举三则如下: 1 冠心病心绞痛 金某某,男,67岁。2000年5月入院。自述反复发作胸闷痛3年,加剧4天。ECG:部分T波改……
作者:陈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的青壮年疾患,其病因复杂,治疗效果常不令人满意,暂时性治愈后又易复发。症状极不典型,表现各异。临床以会阴、睾丸、耻骨上、腰骶部疼痛,尿涩痛、余沥不尽,尿道常有白色粘液性分泌物溢出,可伴性功能障碍或男性不育、神经衰弱等症状。本病对人体危害虽不严重,但对患者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本病属中医学“淋浊”、“精浊”范围。其病机总由湿热袭于脾、肝、肾而蕴于下……
作者:田质让;田映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糖尿病 谢某某,男,50岁,干部,1997年8月21日初诊。半年前自觉口干,饮水量增多,小便频数,形体消瘦,经本市某医院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经住院治疗3个月好转而出院。出院不久,病情依故,虽经中西药治疗,仍未能控制,遂求治于余。刻诊:形体消瘦,口干唇燥,多饮,尿频量多,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身困乏力,舌红,脉沉细数。查尿糖++,空腹血糖9.6 mmol/L。诊断:消渴(下消),证属肾水不足,虚……
作者:王志军;吴曼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