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儿四肢短小畸形1例

吴文嵩;饶淑贞

关键词:胎儿, 畸形
摘要:陈某,女,33岁,末次月经2000年10月27日。妊娠7月要求胎位检查。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7.0cm,胎心搏动良好,148次/分,并见胎动。在观察胎儿四肢情况时发现四肢短小,股骨长约2.2 cm,胫、腓骨长约1.6cm,肱骨长约1.6cm,尺、桡骨长约1.2cm,均呈弯曲状,且回声增强。羊水大深度约6.6cm,后壁胎盘厚约3.1 cm,呈Ⅱ级改变。B超诊……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真武汤研究概况

    真武汤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之一,其药物组成为“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为治阳虚水泛的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对该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去。……

    作者:熊莉华;李赛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自制冻疮灵搽剂治疗冻疮50例疗效观察

    冻疮是冬季常见病,好发于初冬与早春季节,以外界环境寒冷、潮湿为诱因,寒暖急变时更易发生。有遗传趋势,存在着个体差异,儿童、妇女好发,易患冻疮者,末梢循环差,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糜烂、溃疡并发感染,发病期间影响工作和睡眠,给患者造成经济与精神负担。笔者自制冻疮灵搽剂治疗冻疮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秀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方新用二则

    1 桂枝茯苓丸治疗青春期功血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全方由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组成,具有化瘀消癥之功,专为妇人素有癥块、妊娠胎动、漏下不止而设。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改丸为汤,加味治疗青春期功血,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太明;吴春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黄中柱治疗老年病用附桂的经验

    黄中柱主任医师是萍乡地区颇有声望的老中医,从医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余从师学习3年,领悟黄老在治疗老年人疾病中善用附桂补肾扶阳之法,疗效独特,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治疗慢性鼻炎疗效观察

    慢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其主要症状是突然发作鼻痒、喷嚏、流清涕。此病缠绵难愈,其发病迅速,消失也快,症状消失后则如常态。本人通过近年来的临床摸索,用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建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近况

    近年来中医药在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治疗方面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近况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对于BRG的病因病机,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劳倦过度以及过度吸烟、饮酒或久病及胃所致。也有人通过临床资料统计表明:BRG的发病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以冬季、春季发病为多。……

    作者:戴小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阳和汤临床应用举隅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所著的《外科全生集》,以阳虚、寒凝、痰滞为辨证要点,笔者常用阳和汤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每获良效,介绍如下: 1 慢性结肠炎 关某,男,58岁,1999年4月8日初诊。3年前因在夏季饮食不洁而引起腹泻,当时虽经治而痊愈,但以后每因饮食不洁而诱发,发作时每天3~7次,近半年又肠鸣腹痛,五更泄泻,曾2次作电子结肠镜检查,皆诊为慢性结肠炎,直、乙状结肠为主,服健脾化湿类中药数十剂,皆未能治愈而就诊。就诊时患……

    作者:陈允旺;陈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和消兼法治疗胆胃同病

    我们在临床上把既患有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溃疡病等)又患有慢性胆囊炎的病人,从中医诊治角度将其归属于慢性胆胃同病。据不完全统计,这类病人约占胃脘痛病人的20%~30%,而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近几年来,我们采用和法与消法兼用,以四逆散合枳实消痞丸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收到较好效果。……

    作者:吕美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张锡纯“大气下陷”论阐析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医界一代伟人”张锡纯毕生研究中医学的心血结晶。全书共分8期30卷,内容广泛,有药物讲义,有医话,有医案,十分详尽,且通俗易懂,极具临床指导价值。不少内容是张氏从临证体验出来的实录,“大气下陷”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首次提出“大气下陷”证,而且对“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验案均有详细地论述。……

    作者:涂莉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活血通瘀排石法治疗泌尿系结石40例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明显增多。本病属于中医的“石淋”、“砂淋”、癃闭”等范畴。笔者采用活血通瘀排石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旭;饶克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从郁论治关节疼痛1例

    李某,女,46岁,退休,主因“关节疼痛1年余”入院。发病前因家庭纠纷,使之情志一直抑郁,时经半载,出现关节胀痛,伸屈不利,站立后不易坐下,坐着就不易立起,手指麻木,偶尔四肢挛急,双手不能上举,足趾颜色紫暗,生活亦难自理。关节痛处无红肿、灼热,症状轻重与气候变化无关,伴有胸胁胀痛,失眠心悸,面容痛苦,表情忧虑,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不肿,四肢无畸形,纳食、二便欠佳,舌质暗红、少……

    作者:晏凤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药煎剂熏洗治疗婴儿肛门尖锐湿疣6例

    患儿男婴,7个月,因肛周皮疹逐渐增多2个月余来我院就诊。患儿母亲诉于2个月前孩子腹泻,日十多次,肛门皮肤擦破,经反复治疗半月余腹泻方痊愈,后出现肛门皮疹,且迅速增多,用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等外涂均无效。检查:患儿营养发育良好,肛门周围布满淡红、灰色表面呈棘刺状的赘生……

    作者:郑笑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顽固性咳嗽治疗举隅

    咳嗽是肺系的常见症状,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其他脏腑感受外邪或内伤均可累及肺脏而咳。……

    作者:蔡伟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94例临床观察

    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多发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环境污染、儿童食品混杂、体质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其内在因素;卫气虚弱导致外邪侵袭是主要诱发因素;而痰饮伏肺、肾气亏虚是哮喘反复发作之本;虚实并存又是缓解期的一个生理特点。因此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用药,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哮喘病94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祝丽霞;吕萍;黄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方治疗痹症四则

    1 麻杏薏甘汤治湿痹 刘某,男,41岁,就诊于1984年6月20日。患者近年来两上肢关节酸痛沉重,疼痛部位不移,而以两手指小关节为甚,经检查,血沉40 mm/h,抗“O”833,类风湿因子阳性,曾用炎痛喜康、青霉素等药物效果不著,近日来因天气潮湿,阴雨绵绵,患者两肩关节酸痛加重,手指关节肿胀,周身困倦,恶风寒而无汗,纳谷少思,舌苔白腻、质淡红,脉细濡,据此关节痛处不移,沉重酸痛,此乃湿痹为患,然又恶风寒而无汗,尚知其邪在表,治以祛风散寒,健脾除湿。方用麻杏薏甘汤加……

    作者:宋文东;王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妇科验案三则

    笔者临证36载,遇疑难症较多,今选妇科3例介绍如下。 1 经行咯血 金某,29岁,农民,2000年7月14日初诊。经行咯血年余。病从去年6月经行感冒咳嗽,颈部扭伤,因村医针灸内关等穴而起,后经南通市人民医院妇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屡治无效。今经行3日,咯紫红夹泡沫如月经样血,觉恶……

    作者:张新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

    自拟和胃消疡汤及法莫替丁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用枸橼酸铋钾胶囊和法莫替丁治疗,痊愈15例,好转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本法具有健脾和胃、调理气血、祛腐化湿、敛疡生肌的作用。

    作者:吴红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肾性血尿的中医治疗进展

    血尿是临床常见症状,资料表明,血尿患者约占就诊病人的20%,占住院患者的3.9%~13.6%,Atlest等按人口统计,血尿发生率为0.1%。肾性血尿的特点是患者出现单侧肾区钝痛或肾绞痛,常为全程性,呈暗棕色,尿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管型(主要是红细胞管型),显微镜下可见其红细胞有明显的变形、破损,80%以上为畸形红细胞,且大小不等。……

    作者:蔡浔远;聂跃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试论周围性面瘫的中医分期论治

    周围性面瘫,是指各种原因影响到单侧面神经,造成单纯性的一侧面颊肌肉弛缓的疾患,多发于青壮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脉络血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成。……

    作者:王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乙肝3号冲剂治肝胆湿热证HBV感染50例疗效分析

    我们用乙肝3号冲剂治疗肝胆湿热证乙肝病毒(HBV)感染50例,取得了抑制HBV、改善肝功能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慎勤;邹金生;万麟如;余勉;刘祖华;罗四维;李金生;施宏高;段盛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