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以来,运用自拟养阴益肾汤加减对小儿慢性肾炎21例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廖文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组成:丹皮、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红藤、败酱草各15 g,薏苡仁30 g,黄芩8 g,川芎6 g,甘草10 g.上方去甘草,加桃仁、红花、香附各10 g为基本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气滞者,加川楝子、枳壳;痰湿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热毒甚者,加蒲公英、鱼腥草.日1剂,10 d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用药.30例平均治疗4个疗程,痊愈(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妇检及盆腔B超检查提示包块消失)17例,好转(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包块较原来缩小1/3以上)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相当常见,西药治疗往往有效,但容易复发,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十二指肠溃疡,近、远期疗效均显著,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李薰华;陈凤;李剑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病情较顽固.当劳累、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常反复发作,甚至导致不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985年以来我们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6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作者:万筱婷;董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揭招模师承于民间温氏中医世家,行医50余年,他善治各种疑难杂证,虽受师承的影响,但他别出心裁,经验独到,在治病用药方面有很大的考究,现略举验案以飨读者.
作者:揭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陈瑞春教授善治肝硬化,他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在临证过程中,非常注意顾护胃气,并取得较佳疗效.由于肝硬化患者,大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中,陈教授多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是,重点是保护脾胃功能,不用或少用峻猛攻伐之品,待患者能食能化后,才在健运脾胃的药物中,配以小量的三棱、莪术等攻坚破积之品,至于攻逐瘀血的虻虫、水蛭、土鳖虫之类,则视病情及体质情况,小量、间断性地配合应用,“打打停停”,从而达到阻止病情进展,恢复患者体力的目的.兹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李慎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有位李先生已发烧几天了,向其夫人问道:“是去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其夫人答曰:“发烧还是去看西医,中医不能看急性病(所谓急性病在此指发热、疼痛、出血、昏迷、腹泻等),只能看慢性病.”持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治疗急性病固然有一定特长,中医在某些急性病中也有一定特色,有时照治不拒,就发热而言,在非细菌感染的发热如病毒性感染、沙门氏菌感染、霉菌感染以及功能性发热疗效往往高出西医,现举实例说明如下:1发热郊区一虞姓患者,男,21岁.
作者:张季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杨友鹤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医70载,学验俱丰.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诊治,治疗糖尿病法遵仲景,辨证准确,用药合理,效果卓著.今简介于下:
作者:郝现军;王冠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艾灸某些腧穴来实现的,故在临床上对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的组合适当与否,是针灸疗效优劣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腧穴的主治作用又错综复杂,为了执简驭繁,迅速而准确地选穴,人们总结出了近部、远端、随证三大取穴原则,并泛用于临床.三法可并用亦可单用,并用虽也可见疗效,但一病取穴众多,往往增加病人痛苦,形成“痛上加痛”,而笔者近期在临床上却钟情于远端单穴治疗疾病,尤其在急性痛证方面收效甚佳.
作者:彭恩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洪广槐主任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 a,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治疗男科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10余年,现将洪老师生精加味汤治疗男子不育症200例小结,以飨同道.
作者:吴少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疼痛是癌肿的主要症状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西药三阶梯镇痛,易致耐药成瘾,并且药源紧张.笔者从1993年起致力于中药散剂内外合治癌痛的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作者:李光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医处方是医师给患者治病用药的书面医嘱,其药物的配伍、剂量比例及生熟品选择等,都是医师根据辨证原则而精心确定的.宋、金时代医学家刘完素说:“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足见医师治方严谨入微,用心良苦.但在实际配方中,或因药物不齐,或因未有脚注等原因,时有生熟同付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处方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违背了严格按处方付药的原则,使得难以取得预期疗效.
作者:李秀英;郑小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而设.其方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4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功.笔者临证中用此方灌肠,治疗多种急重病症,疗效满意,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作者:骆子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历代医家对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实际,对解表用药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系统分析了辛散透邪与寒凉清热解毒在表证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对表证的治疗,促使腠理毛窍开泄以使邪有外走外透之机,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则;(2)解表方中辛散或辛温发散药物的使用,还可防止重用寒凉清热之品郁闭气机或凉遏闭邪之弊;(3)现代研究认为,表证的产生与机体受凉有关,寒凉刺激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缩、缺血,抵抗力降低,使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原体乘机侵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桂枝温通阳气,三七活血散瘀,一通一散,相得益彰,作为对药,可广泛用于各类寒性痛证,常能提高疗效.举2例如下:
作者:冯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后遗症为水疱疹结痂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疤痕和神经痛,以神经痛为主,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疾病部位虽然在疱疹分布之处,但其疼痛时轻时重,发作无时,或在疱疹的某一个部位较明显,或伴有麻木不仁,肌肉板滞或弛缓,肌肉痿缩,夜间常影响睡眠,年龄越大,发病部位越高,疼痛越重.
作者:符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痰”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为津液停滞不行所致.“瘀”指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痰瘀同源”不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都发现脉络瘀阻多兼有痰浊形成,祛痰也兼能化瘀,二者互为影响,同源相关.
作者:尧应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自1991~1999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不孕症5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1一般资料
作者:李扣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老年人因于肾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以致气机升降失常,痰浊瘀血内生而产生诸多老年病.吾师杜家经教授针对老年人特有之发病机理,予以相应辨治,多获疗效,试将其经验探析如下:
作者:张莉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4年5月~1999年5月,我们共收治恶性肿瘤化疗病人309例,其中1 55例在化疗时合用灵芝代泡剂(江山医药保健厂生产,浙江医科大学研制),对肿瘤化疗病人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邹祥新;周建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