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星;丘少鹏;陈凌武;陈炜;李晓飞;戴宇平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均为微血管病变,二者常并存.文献报道1型、2型糖尿病继发DN呈现蛋白尿者,伴发眼底病变分别为100%及50%~60%[1],故分析DR与DN的关系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希彦;张学敏;代奕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尽管缺血性心脏病通过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可以得到满意的血运重建,但许多患者由于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不能得到足够治疗,致使远期病死率明显增加.
作者:赵志勇;高永谦;冯光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93例患者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化疗后给予rhIL-11皮下注射;对照组81例患者化疗方案与治疗组相同,但化疗后不给予rhIL-11治疗.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CR+PR)76例,rhIL-11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总有效率75.0%;对照组CR+PR 65例,血小板自行恢复占61.5%.2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榆注血小板的数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国产rhIL-11治疗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耐受性良好,确实能提高AL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数量,有利于及时开始第二疗程化疗.
作者:徐淑芬;白海;王存邦;张茜;葸瑞;周进茂;吴涛;陆井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启动区上游C(-863)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中国人群冠心病及血清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0例冠心病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5例正常对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TNF-αC(-863)A基因型,比较2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血清TNF-α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CC基因型频率(74.4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0.86%)(P<0.05);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频率(85.5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7.39%),A等位基因频率(14.4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2.6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CC基因型者血清TNF-α水平较其他2种基因型均有显著升高.结论 TNF-αC(-863)A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人群冠心病及血清TNF-α水平相关,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
作者:潘闽;刘志华;朱健华;陈风;李红梅;鞠少卿;蒋文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脑室血肿消失时间及预后影响.方法 对3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血肿且血肿量>30 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立体定向血肿及侧脑室前后角穿刺抽吸组21例(立体定向组)和开颅血肿清除+侧脑室外引流组18例(开颅组).对术后30 d内2组患者生存状况、血肿消失时间、脑室扩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立体定向组21例术后30 d内存活17例(81%),GCS评分平均(10.1±4.4)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3.6±1.4)d,脑室扩大3例;开颅组18例术后30 d内存活11例(61.1%),GCS评分(7.2±4.2)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6.5±3.5)d,脑室扩大8例.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GCS评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脑室扩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立体定向血肿及侧脑室前后角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术后血肿消失早,脑室扩大率低,预后较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较好方法.
作者:李改峰;黄河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AgNORs)活性的动态观察,了解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44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于手术前1天及术后1、3、5、7、10天分别采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利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AgNOR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AgNORs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D3+、CD4+、CD8+、CD4+/CD8+均是术后第1天数值低,术后第3天开始患者免疫功能呈缓慢上升,至术后第10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AgNORs术后第1天其值低,其后缓慢恢复,至术后第5天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手术创伤引起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暂时性细胞免疫抑制,术后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但从第3天开始可观察到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术后第10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张海燕;房海兵;郭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以平行、开放、前瞻性研究对4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给予强化血压、血脂、血糖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治疗6个月后,患者肥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及血糖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综合征.
作者:朱文华;钟绍;沈鲜安;曹雪明;潘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胆镜碎石取石术(PCCL)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 38例PCCL术后结石复发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30例采用腹壁四孔法实施,8例采用腹壁五孔法实施,闭合法建立气腹,置入套管,视上腹部粘连情况确定第二孔位置,可选择于剑突下中线旁偏右、中线旁偏左、右锁骨中线、右腋前线及右下腹等处穿刺第二孔,成功后分离粘连于常规位置行其他孔的穿刺.然后按常规操作切除胆囊.术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结果 38例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一例LC术后并发症.结论 有过PCCL术史的患者,扎实的腹腔镜技术加仔细、耐心的操作,LC可以达到良好效果.
作者:卢军;杨燊;程西奎;万信渝;黄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自发性食管破裂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发病时间均>24 h,均经上消化道造影或口服亚甲蓝后胸腔穿刺证实为自发性食管破裂.开胸手术治疗12例:食管修补11例,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1例.其中加做空肠造瘘术7例,加做胸膜剥脱3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 痊愈9例(67.7%),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结论 呕吐后胸痛或腹痛患者,要考虑此病.上消化道造影或口服亚甲蓝后胸腔穿刺可以明确诊断.发病时间>24 h不宜选择保守治疗,患者一般状况允许,应积极手术治疗,尽量选择食管修补术.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王云杰;孙晓燕;刘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γ-颗粒膜蛋白(GMP-140)、Von willebrand因子(VWF)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早期DN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方法 选择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UAER)情况分为无并发症组(30例)、正常白蛋白尿(Dma)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DMb)组(20例)和临床蛋白尿(DMc)组(20例).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VWF、TM、GMP-140.结果 ①糖尿病各组血浆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Mb组与DM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除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外,TM、GMP-140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①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②TM、GMP-140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UAER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作者:余洪立;黄锦雄;韦秀英;覃绍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duckett二期尿道成形术的手术方法.方法 总结12例改良duckett二期尿道成形术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改良duckett二期尿道成形术,随访6-12个月,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经扩张治愈,1例吻合口处尿瘘;其余10例拔管后均排尿通畅,无尿瘘、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duckett二期尿道成形术皮瓣的设计符合阴茎皮肤的生理解剖特点,对血运的影响小,减少了尿瘘、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将复杂的手术分期完成,对技术的要求减低,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陈雷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合近期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本病主要发生于附睾.临床表现为阴囊局部无痛性小肿块.彩超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免疫表型:波形纤维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间皮细胞(MC)均阳性,癌胚抗原(CEA)、CD34、单核巨噬细胞抗原(Leu)M1、上皮相关抗原(MOC)-31均阴性.所有病例均行肿瘤切除术.结论 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靠病理确诊.免疫组化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也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切除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睾丸及附睾保留的范围.
作者:刘川;吴小候;张唯力;胡自力;徐光勇;张荣贵;李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病历摘要男,51岁.因间断性发热1年余、腹胀20 d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5℃之间,对症处理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作者:王荣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心)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 甲亢:药物治疗37例(74%);131I治疗11例(22%);先药物后手术3例(6%).心力衰竭:38例(76%)应用洋地黄类药物,43例(86%)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42例(84%)应用血管扩张药物,41例(82%)应用利尿剂,17例(34%)应用抗生素.结果 甲亢心症状明显好转43例(86%);死亡7例(14%).结论 甲亢心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是治疗甲亢.此类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的反应欠佳,晚期易致洋地黄中毒;静脉扩血管制剂的疗效亦欠佳,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疗效好.
作者:吴红花;郭晓蕙;高燕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微转移,也称亚临床转移[1],即一般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的微小肿瘤细胞灶,常无任何临床表现.
作者:马杰;岳欣;郝希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床实用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方法 对198例伴急性尿路感染症状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中段尿作细菌培养,并按传统有意义菌尿和改良的有意义菌尿实验诊断标准,观察2种不同实验标准对结石性尿路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改良法和传统法有意义菌尿分别为157例和28例,对结石性尿路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79.3%和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改良法有意义菌尿患者157例经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的126例,重复中段尿培养后的细菌转阴率按改良法和传统法分别为99例和21例,特异性分别为78.6%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尿液菌落法作为上尿路结石性尿路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临床实用性强.
作者:姚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贝那普利在降压治疗同时缓解BPH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 53例BPH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贝那普利10 mg,1次/d 口服,治疗8周.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应用二维超声测量治疗前、后的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观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39例健康男性)ET-1、NO、vWF及FMD水平.观察治疗前后患者BPH的主观及客观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ET-1、NO、vWF和FM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指标水平趋于正常对照组水平;治疗后患者BPH的主观及客观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贝那普利在降压治疗同时缓解BPH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岩;马爱武;刘逸飞;王晔;冯宗承;王存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表达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61例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胸腔积液中的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 良性胸腔积液组中的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恶性胸腔积液组(均P<0.01).结论 胸腔积液中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表达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张风林;袁亚军;乔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30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以指导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30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住院死亡10例,占3.26%.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14例,严重心律失常26例,脑梗死4例,肺部并发症22例,纵隔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F)1例,切口感染12例.93.5%患者心绞痛完全消失,出院时心功能Ⅰ、Ⅱ级283例.结论 CABG治疗冠心病效果满意,但危重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及并发症,恰当掌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术式、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利会;边忠平;高海涛;齐贺文;周丽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行胰空肠端端吻合,其中31例采用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42例采用胰管内置支架管引流.结果 31例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患者无胰瘘发生,术后腹腔并发症发生率12.9%;而42例胰管支架管引流病例中2例(4.76%)发生胰瘘,术后腹腔并发症发生率2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时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能降低术后胰痿及其它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宝胜;杨福全;戴显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