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急性胰腺炎

刘振鹏;陈隆典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 急性胰腺炎, Ranson积分
摘要: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与急性胰腺炎(AP)的关系.方法血清甘油三酯(TG)≥11.3mmol/L的AP 15例(Ⅰ组);TG<11.3 mmol/L的AP 29例(Ⅱ组).对两组的Ranson积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TG值和Ranson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Ranson积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性增高(均P<0.05).44例患者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存在直线相关(P<0.01),Ⅰ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该组中9例胆源性病例也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Ⅱ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其中20例胆源性病例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与AP的关系密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AP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AP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增高.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移植肾动脉狭窄临床分析(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例TRA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未发生TRAS的212例肾移植患者作对照.结果TRAS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高脂血症发生率均远高于对照组(52.6%和6.7%,31.6%和11.8%),经肾动脉灌注较经腹主动脉灌注更易发生TRAS;对于冷缺血时间,供、受者年龄,左、右肾,动脉吻合方式以及供肾动脉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14例患者行经皮肾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A),效果均良好.结论TRAS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高胆固醇血症及灌注方式密切相关;PTA是治疗TRAS非常有效与安全的方法.

    作者:鲁可权;许承斌;陈玉石;王亚伟;朱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2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垂体腺瘤患者22例,均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先扩张术侧鼻孔,将扩鼻器直接插入鼻孔深处直抵蝶窦前壁,扩张后鼻中隔被完整地推向对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蝶窦前壁的黏膜,然后凿除蝶窦前壁骨质,进入蝶窦.结果本组均未发生严重永久性并发症,无一例死亡.16例(72.7%)随访3个月~2年,平均1.5年;12例(75.00%)治愈,3例(18.75%)控制,1例(6.25%)复发.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省时,简便易行,适用于切除大多数垂体腺瘤.

    作者:相毅;刘秀丽;孙昭胜;李光杰;赵金恋;魏少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消化道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消化道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7例HIE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度窒息儿、早产儿、低体温儿较轻度窒息儿、足月儿、体温正常儿合并消化道损害的发病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过早喂养可加重消化道损害.结论新生儿HIE并胃肠道损害是缺氧、早产、低体温、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彤;佘绍逸;佘璇瑜;郭继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胎膜早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集无任何妊娠并发症、临产前要求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包括19例足月胎膜早破、15例足月前胎膜早破和作对照的17例正常未破膜者)血、羊水及胎膜,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清、羊水中TNF-α的浓度,胎膜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TUNEL技术精确标记后细胞凋亡指数的测定.结果①胎膜早破组血清、羊水中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且胎膜早破组胎膜感染的发生率和胎膜的细胞凋亡指数也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但足月和足月前胎膜早破两组间血清、羊水中TNF-α浓度、胎膜感染率和细胞凋亡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胎膜有感染组血清、羊水中TNF-α浓度及胎膜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无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无感染组中胎膜早破的血清、羊水中TNF-α浓度及胎膜细胞凋亡指数也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羊水中TNF-α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386,P<0.01).结论TNF-α在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有促炎、降解细胞外基质、诱导细胞凋亡等功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所致的胎膜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胎膜早破的又一发病机制.

    作者:尹桂然;任雁林;马秀菊;杨素娟;吴景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肺脑复苏规则新进展

    猝死指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患者,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WHO规定其从发生到死亡的时间:1970年为24 h,1976年为6 h,目前改为<1 h.猝死的判定:①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对刺激无反应,多发生在心脏停跳后10 s内.②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③呼吸停止,胸壁无起伏,口鼻元气流,发生在心脏停跳后30 s内.④心音消失;面色发绀并苍白.⑤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多在心脏停跳后40~60s后出现.

    作者:倪海滨;刘汉;张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与感染相关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

    目的探讨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可能与感染相关的抽动障碍儿童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儿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抽动,其中伴发声抽动1例,活动增多2例,舞蹈样运动2例,强迫症状1例.1例MRI示左豆状核异常信号.均经抗生素治疗或加用泼尼松获症状改善.结论部分抽动障碍类似风湿性舞蹈症,可能与感染链球菌有关,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和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效.

    作者:曾仲;徐朝义;邓茜;张海涛;高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亚低温状态下大剂量硫酸镁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亚低温及大剂量硫酸镁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入院20 min后给予2 g(16 mmol)硫酸镁静脉注射和7.8 g(65 mmol)硫酸镁持续24 h静脉滴注,自伤后6 h开始联合亚低温治疗,使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治疗时间为3~5 d.对照组按普通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监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预后分级于治疗后1 d、3 d、1周和3个月进行评估及统计.结果治疗不同时间两组血清NSE和格拉斯哥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联合使用亚低温和大剂量硫酸镁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赵灵;林小华;李永波;楚磊;侯玉宇;欧兴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介入治疗时机及继发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的时机及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灌注、术后静脉滴注罂粟碱,应用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小剂量多巴胺以及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等综合措施.结果CVS的发病率为24.4%.预后良好72.1%,病死率1.2%.结论早期介入治疗有利于预防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综合运用上述措施能较好地防治继发CVS,改善预后.

    作者:龙霄翱;陈兵;陈立一;罗学忠;杨伟文;赵革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后胸腔穿刺继发右下肢急性动脉栓塞1例

    1病历摘要男,60岁.因食管下段癌在我院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食管下段癌根治、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敞开胸膜,发现右肺与胸膜粘连.术后第3天X线胸片提示右侧液气胸,局部麻醉下于右侧腋中线第七肋间行胸腔穿刺术,抽出气体3 000ml,淡红色胸水220 ml,穿刺术中无不适,穿刺后右肺呼吸音明显改善.

    作者:汪胜来;黄俊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防治体会(附239例报告)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对239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取精确的切口设计、合理的皮瓣厚度、保护皮瓣血供、行腋下和胸骨旁双管引流、皮瓣无张力缝合及合适的胸带包扎等措施.结果239例中发生皮瓣坏死18例,坏死率为7.5%.结论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是: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腋下、胸骨旁置双管引流及合适的压力胸带包扎.

    作者:索文军;王保玲;陈杰;巩有方;张海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改良法检测羊水板层小体在预测胎儿肺成熟度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羊水板层小体计数在预测胎儿肺成熟度中的意义.方法利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47例孕妇非离心羊水标本板层小体数值,由新生儿科医生对新生儿进行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评价,分析羊水板层小体计数与新生儿RDS的关系.结果判定胎儿肺成熟度的羊水板层小体的界值为45×103/μl,阳性预侧值83.3%,阴性预侧值100%,灵敏度为100%,特异度88.9%.结论非离心羊水板层小体计数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胎儿肺成熟度的指标,操作简便、快速,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孙绍春;张小燕;李丽玮;张克军;李志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早期空肠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早期空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疗效.方法61例SAP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禁食、补液、胃肠减压和生长抑素、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入院72 h后、肠麻痹解除即给予空肠内营养辅助治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73.3%和83.9%,继发感染率分别为70.0%和32.3%,住院平均天数35 d和24d,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空肠内营养可显著提高SAP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武彦荣;尹晶瑜;范锦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观察(附6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6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汽化电切及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治愈60例,6例12~18个月内复发.结论经尿道电切汽化术加膀胱药物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首选办法,该法既可以消除临床症状,又可以预防复发和恶变.

    作者:朱喜山;王科峰;孙柳静;周益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术后镇痛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上腹部手术后应用镇痛泵患者血浆免疫球蛋白浓度的改变,并与传统术后镇痛法进行比较,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分级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第Ⅰ组患者为术后根据临床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第Ⅱ组为术后应用一次性镇痛泵镇痛.术后镇痛效果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同组各时间点及两组对应时间点的免疫球蛋白参数和VA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麻醉前比较,Ⅰ组的免疫球蛋白在术后各时点均比术前显著降低.Ⅱ组免疫球蛋白于术中及术后第一天显著降低,第三天显示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与Ⅰ组比较,Ⅱ组的免疫球蛋白于术后第三天以后明显增高.Ⅱ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结论手术创伤后应激反应及疼痛可引起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所致的免疫功能抑制.

    作者:王太;张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尿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对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价值.方法选取膀胱占位的患者48例,健康志愿者20例作对照,留取患者术前及对照组人群的晨尿1次,应用免疫酶标记法检测尿中NMP22的数值,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8例膀胱占位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42例为移行细胞癌.42例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前尿NMP22水平为(37.30±7.36)U/ml;而其他6例非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前尿NMP22水平为(3.85±0.94)U/ml.对照组尿NMP22水平为(1.35±0.59)U/ml,明显低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P<0.05).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NMP22水平随肿瘤分级、分期的递增而升高.结论尿NMP22对膀胱移行细胞癌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无创伤性,是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有效标志物.

    作者:曹凤宏;唐秀娟;李晓强;高伟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部分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肺癌细胞部分染色体数目改变及其意义.方法用8、11、12和1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与24例肺癌标本的间期细胞进行杂交检测.结果标本中8、11、12和17号染色体超二倍体分别达到62.50%(15/24)、50.00%(12/24)、54.17%(13/24)、54.17%(13/24).结论FISH技术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肺癌遗传学变异中主要以8、11、12、17号染色体的增加多见,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谢菁;薛永权;黄建安;王光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联合用药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对9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盐酸特拉唑嗪+曲唑酮口服治疗,疗程4~8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标准对治疗前后总评分及所包括的患者的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数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全部病例治疗前后NIH-CPSI总评分分别为(26.60±4.69)分、(14.09±5.31)分(P<0.01);疼痛不适评分分别为(12.9±2.6)分、(8.8±3.6)分(P<0.01);排尿症状评分分别为(5.71±1.99)分、(2.89±1.48)分(P<0.01);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9.12±3.14)分、(4.38±2.50)分(P<0.01).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明显.

    作者:张俊强;王文光;武志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例误诊分析

    1病历摘要女,38岁.因乏力、纳差、水肿1年余入院.外院先后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慢性肾炎;予硫酸亚铁、益血生、肾炎舒等药物治疗无效后,遂转入我院.查体:重度贫血貌,面部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血红蛋白70g/L,骨髓穿刺见早幼红细胞增生活跃,多见中幼、晚幼红细胞.甲亢全套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38 nmol/L,甲状腺素37.5 nmoL/L,促甲状腺激素16.1mU/L,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给予口服甲状腺素片30 mg,3次/d;安体舒通40mg,2次/d,2周后血红蛋白升至95g/L,乏力、纳差、水肿等症状消失.

    作者:蒋天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与急性胰腺炎(AP)的关系.方法血清甘油三酯(TG)≥11.3mmol/L的AP 15例(Ⅰ组);TG<11.3 mmol/L的AP 29例(Ⅱ组).对两组的Ranson积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TG值和Ranson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Ranson积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性增高(均P<0.05).44例患者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存在直线相关(P<0.01),Ⅰ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该组中9例胆源性病例也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Ⅱ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其中20例胆源性病例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与AP的关系密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AP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AP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增高.

    作者:刘振鹏;陈隆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前列腺炎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以432例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问卷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ⅡEF-5)问卷进行调查,并针对慢性前列腺炎进行治疗.结果同一类型前列腺炎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不随症状评分(CPSI评分)分值的升高或前列腺液镜检WBC数增加而提高.前列腺炎疗效满意,而勃起功能障碍病情没有变化.结论前列腺炎不是勃起功能障碍的器质性病因,而其继发的心理因素,可以成为勃起功能障碍的心理病因之一.前列腺炎的治疗,不能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病情.

    作者:许哲;杨卫民;李光昭;李星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