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仲;徐朝义;邓茜;张海涛;高励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与急性胰腺炎(AP)的关系.方法血清甘油三酯(TG)≥11.3mmol/L的AP 15例(Ⅰ组);TG<11.3 mmol/L的AP 29例(Ⅱ组).对两组的Ranson积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TG值和Ranson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Ranson积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性增高(均P<0.05).44例患者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存在直线相关(P<0.01),Ⅰ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该组中9例胆源性病例也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Ⅱ组TG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其中20例胆源性病例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与AP的关系密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AP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AP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增高.
作者:刘振鹏;陈隆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因输卵管阻塞导致不孕症患者行通液术中加入几丁聚糖提高受孕率的效果.方法184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5例常规处理后再注入0.3%几丁聚糖溶液;对照组89例仅用常规方法处理.结果术后6个月内,治疗组有35例妊娠,对照组有20例妊娠,妊娠率分别为40.7%和24.4%(P<0.05).结论几丁聚糖能有效地减少输卵管通液术后再粘连的发生,通液术后注入几丁聚糖是提高受孕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秀荣;寇世和;杨建春;顾笑梅;张雅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6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汽化电切及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治愈60例,6例12~18个月内复发.结论经尿道电切汽化术加膀胱药物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首选办法,该法既可以消除临床症状,又可以预防复发和恶变.
作者:朱喜山;王科峰;孙柳静;周益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例TRA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未发生TRAS的212例肾移植患者作对照.结果TRAS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高脂血症发生率均远高于对照组(52.6%和6.7%,31.6%和11.8%),经肾动脉灌注较经腹主动脉灌注更易发生TRAS;对于冷缺血时间,供、受者年龄,左、右肾,动脉吻合方式以及供肾动脉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14例患者行经皮肾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A),效果均良好.结论TRAS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高胆固醇血症及灌注方式密切相关;PTA是治疗TRAS非常有效与安全的方法.
作者:鲁可权;许承斌;陈玉石;王亚伟;朱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羊水板层小体计数在预测胎儿肺成熟度中的意义.方法利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47例孕妇非离心羊水标本板层小体数值,由新生儿科医生对新生儿进行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评价,分析羊水板层小体计数与新生儿RDS的关系.结果判定胎儿肺成熟度的羊水板层小体的界值为45×103/μl,阳性预侧值83.3%,阴性预侧值100%,灵敏度为100%,特异度88.9%.结论非离心羊水板层小体计数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胎儿肺成熟度的指标,操作简便、快速,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孙绍春;张小燕;李丽玮;张克军;李志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病历摘要女,38岁.因乏力、纳差、水肿1年余入院.外院先后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慢性肾炎;予硫酸亚铁、益血生、肾炎舒等药物治疗无效后,遂转入我院.查体:重度贫血貌,面部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血红蛋白70g/L,骨髓穿刺见早幼红细胞增生活跃,多见中幼、晚幼红细胞.甲亢全套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38 nmol/L,甲状腺素37.5 nmoL/L,促甲状腺激素16.1mU/L,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给予口服甲状腺素片30 mg,3次/d;安体舒通40mg,2次/d,2周后血红蛋白升至95g/L,乏力、纳差、水肿等症状消失.
作者:蒋天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病历摘要女,75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抖动伴无力3 h入院.清晨行走时突觉右侧肢体沉重,随之右下肢抖动,以致不能行走,伴有头晕、呕吐,无肢体抽搐,肢体抖动持续5 min左右缓解,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40年,糖尿病史10年,冠心病史5年.查体:神清语利,右肢体肌力Ⅴ-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深浅感觉正常,双侧颈内动脉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作者:张凤茹;马建国;刘素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胰腺体尾部癌外科治疗效果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外科治疗的胰腺体尾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腺体尾癌根治性切除率为30,6%.随访43例,行根治性切除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7%、31.6%、15.8%.胃空肠吻合、剖腹探查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20.0%、18.8%,3年生存率均为0;行射频消融以及125Ⅰ粒子置入者,存活均超过12个月,目前仍存活.结论胰腺体尾部癌患者预后差,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提高根治切除率.
作者:赵向前;周宁新;冯玉泉;张文智;黄晓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大咯血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SBAE)治疗的价值.方法对59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行SBAE,随访半年.结果59例患者即时止血48例,即时止血率81.4%.一次性栓塞治愈43例,治愈率72.9%;复发16例,复发率27.1%.采用明胶海绵单纯栓塞和联合栓塞与采用明胶海绵和带毛钢圈双重栓塞,半年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双重栓塞半年复发率低(P<0.05).结论SBAE短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肺结核大咯血的重要治疗手段.采用双重栓塞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余文聘;夏伟;肖玲;郑小河;郑忠生;陈潮钦;吴洁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的时机及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灌注、术后静脉滴注罂粟碱,应用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小剂量多巴胺以及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等综合措施.结果CVS的发病率为24.4%.预后良好72.1%,病死率1.2%.结论早期介入治疗有利于预防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综合运用上述措施能较好地防治继发CVS,改善预后.
作者:龙霄翱;陈兵;陈立一;罗学忠;杨伟文;赵革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病历摘要男,60岁.因食管下段癌在我院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食管下段癌根治、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敞开胸膜,发现右肺与胸膜粘连.术后第3天X线胸片提示右侧液气胸,局部麻醉下于右侧腋中线第七肋间行胸腔穿刺术,抽出气体3 000ml,淡红色胸水220 ml,穿刺术中无不适,穿刺后右肺呼吸音明显改善.
作者:汪胜来;黄俊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对9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盐酸特拉唑嗪+曲唑酮口服治疗,疗程4~8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标准对治疗前后总评分及所包括的患者的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数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全部病例治疗前后NIH-CPSI总评分分别为(26.60±4.69)分、(14.09±5.31)分(P<0.01);疼痛不适评分分别为(12.9±2.6)分、(8.8±3.6)分(P<0.01);排尿症状评分分别为(5.71±1.99)分、(2.89±1.48)分(P<0.01);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9.12±3.14)分、(4.38±2.50)分(P<0.01).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明显.
作者:张俊强;王文光;武志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p16与Fhit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7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1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Ⅰ级组)、16例中度不典型增生(Ⅱ级组)、1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Ⅲ级组)、10例原位癌、18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16及Fhit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①从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随着食管病变的加重,p16及Fhit蛋白表达率呈逐渐降低趋势.②正常组除与不典型增生Ⅰ级组相比p16与Fhit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正常组与其余各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鳞状细胞癌组与不典型增生Ⅱ组、Ⅲ组、原位癌组相比p16与Fhit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鳞状细胞癌组与正常组、不典型增生Ⅰ级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p16与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下降趋势一致.结论p16与Fhit蛋白表达的缺失在食管癌变过程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发生.p16与Fhi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
作者:于卫芳;张立玮;孟霞;王晓玲;王士杰;郭晓青;温登瑰;丛庆文;吴明利;高扬;王顺平;王鼎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亚低温及大剂量硫酸镁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入院20 min后给予2 g(16 mmol)硫酸镁静脉注射和7.8 g(65 mmol)硫酸镁持续24 h静脉滴注,自伤后6 h开始联合亚低温治疗,使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治疗时间为3~5 d.对照组按普通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监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预后分级于治疗后1 d、3 d、1周和3个月进行评估及统计.结果治疗不同时间两组血清NSE和格拉斯哥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联合使用亚低温和大剂量硫酸镁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赵灵;林小华;李永波;楚磊;侯玉宇;欧兴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精液采用上游法洗涤,对973例不孕症患者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结果973对夫妇,行1 234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202例,累积妊娠率(CPR)20.76%,周期妊娠率(PR)16.37%.其中3例发生宫外孕,133例单胎,41例双胎或多胎,25例流产,其余孕期顺利.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不孕年限的延长,宫腔内人工授精的PR明显降低.每周期授精1次的PR高于每周期授精2次者.子宫内膜的形态和厚度与PR无直接的关系.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且有疗效的助孕技术;女性的年龄、不孕年限是IUI能否成功的预测因素之一.
作者:陈琼;章汉旺;刘文青;刘玉芹;王怀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垂体腺瘤患者22例,均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先扩张术侧鼻孔,将扩鼻器直接插入鼻孔深处直抵蝶窦前壁,扩张后鼻中隔被完整地推向对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蝶窦前壁的黏膜,然后凿除蝶窦前壁骨质,进入蝶窦.结果本组均未发生严重永久性并发症,无一例死亡.16例(72.7%)随访3个月~2年,平均1.5年;12例(75.00%)治愈,3例(18.75%)控制,1例(6.25%)复发.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省时,简便易行,适用于切除大多数垂体腺瘤.
作者:相毅;刘秀丽;孙昭胜;李光杰;赵金恋;魏少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肺癌细胞部分染色体数目改变及其意义.方法用8、11、12和1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与24例肺癌标本的间期细胞进行杂交检测.结果标本中8、11、12和17号染色体超二倍体分别达到62.50%(15/24)、50.00%(12/24)、54.17%(13/24)、54.17%(13/24).结论FISH技术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肺癌遗传学变异中主要以8、11、12、17号染色体的增加多见,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谢菁;薛永权;黄建安;王光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上腹部手术后应用镇痛泵患者血浆免疫球蛋白浓度的改变,并与传统术后镇痛法进行比较,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分级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第Ⅰ组患者为术后根据临床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第Ⅱ组为术后应用一次性镇痛泵镇痛.术后镇痛效果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同组各时间点及两组对应时间点的免疫球蛋白参数和VA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麻醉前比较,Ⅰ组的免疫球蛋白在术后各时点均比术前显著降低.Ⅱ组免疫球蛋白于术中及术后第一天显著降低,第三天显示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与Ⅰ组比较,Ⅱ组的免疫球蛋白于术后第三天以后明显增高.Ⅱ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结论手术创伤后应激反应及疼痛可引起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所致的免疫功能抑制.
作者:王太;张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对239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取精确的切口设计、合理的皮瓣厚度、保护皮瓣血供、行腋下和胸骨旁双管引流、皮瓣无张力缝合及合适的胸带包扎等措施.结果239例中发生皮瓣坏死18例,坏死率为7.5%.结论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是: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腋下、胸骨旁置双管引流及合适的压力胸带包扎.
作者:索文军;王保玲;陈杰;巩有方;张海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消化道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7例HIE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度窒息儿、早产儿、低体温儿较轻度窒息儿、足月儿、体温正常儿合并消化道损害的发病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过早喂养可加重消化道损害.结论新生儿HIE并胃肠道损害是缺氧、早产、低体温、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彤;佘绍逸;佘璇瑜;郭继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