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苏圣虎;包世华;李成建

关键词:阿奇霉素, 副作用
摘要: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较广,可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国内报道不良反应较多,综述如下.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4组:<60岁为非老年组,60~69岁为低龄老年组,70~79岁为中龄老年组,≥80岁为高龄老年组.分别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老年组中典型胸痛常见(82.1%).老年各组随着年龄增加而有其独特表现:临床症状不典型及多变性;梗死面积广泛;并发症多而危重;伴存疾病多;病死率高.结论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危重,预后不良.

    作者:朱庄庄;张祥义;冯文秀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残胃癌22例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22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癌占同期胃癌的1.5%,其中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12例;有3例(13.6%)施行姑息性手术,12例(54.5%)施行根治性手术,7例(31.8%)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或仅行部腹探查术.根治性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52.1%、40.9%.结论定期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方法.

    作者:许海洲;沈定丰;杜隽铭;李济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19岁.以腹痛15 min就诊.患者晚餐后1 h出现脐周及上腹部疼痛,恶心;无腹泻,无发热.查体T 37℃,BP 95/65 mm Hg(1 mm Hg=0.133kPa),R 16次/min,HR 75次/min;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肌柔软,脐周及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肝区无叩痛,胆囊及阑尾区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月经逾期2 d.

    作者:李亮;吴志光;缪英年;梁玉玲;梁玉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Chiari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病因、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28例Chiari畸形-A型、Chiari畸形-B型患者分别采取后颅窝颈椎减压加空洞引流术和单纯后颅窝颈椎减压术,术后行硬膜修补后颅窝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0.5~1.5年,按Tator标准:优20例,良6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结论后颅窝及颈椎充分减压和空洞引流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对脊髓空洞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硬脑膜修补,后颅窝重建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胡成杰;孙双华;黄琦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手汗症患者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观察

    目的探讨手汗症患者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前、后胸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手汗症患者取仰卧位,电刺激右正中神经后在右手掌、足底,左手掌、足底同时记录皮肤反应,并测定皮肤温度.均在胸腔镜下行第2、3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后有5例发生少量气胸,均自然吸收.随访无复发,但10例(50%)发生代偿性多汗症.术后均可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变化,16例(80%)双手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完全消失,4例潜伏期显著延迟,振幅也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受检的2例患者与术后1 d受检的患者得到的结果相似.皮肤温度在术前比正常低者,术后均上升,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的上升双手比双脚显著.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测定可作为手汗症患者的术后效果评价及复发判定的客观指标.

    作者:车成日;韩京军;韩松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经眉弓锁孔手术切除巨大型垂体肿瘤(附11例报告)

    目的探讨巨大型垂体肿瘤经眉弓锁孔切除手术疗效.方法沿右侧眉弓(眉毛内)作手术切口,额弓骨铣成3 cm×2.5 cm大小的骨孔形成锁孔,在显微条件下分块切除肿瘤.结果11例巨大型垂体肿瘤患者,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视力、视野改善7例,无变化4例,并发尿崩2例.结论本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袁志诚;李巧玉;陆培松;湛利平;王鹏;陆新宇;陈波;陆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X线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2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临床发病期全部出现发热(100%),寒战(67.3%),咳嗽(57.7%),肌肉痛(59.6%).原始X线胸片中44例有异常改变,表现为片状阴影,下肺区(63.6%)和右肺(61.4%)较易受累,单发病灶23例,多发或双侧病灶21例,无空洞和胸腔积液表现.治疗期19例表现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使用无创呼吸机10例(CPAP 4~8 cm H2O),部分患者X线变化和临床症状、体征发展不同步.结论患者病情快速发展变化,单侧多发或双侧受累,无空洞及胸腔积液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典型的X线表现.早期使用无创呼吸机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缪国斌;童朝辉;胡文立;张麟;张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控制血糖的方法.结果术中、术后血糖浓度控制在7.0~8.0 mmol/L.伤口Ⅰ期愈合38例,愈合率为95%;伤口感染Ⅱ期愈合2例,愈合率5%;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保持血糖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杨月敏;刘艳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脑梗死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探讨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方法比较脑梗死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39例与非肠易激综合征30例梗死部位、抑郁与焦虑评分.结果两组病例病变部位无差别,但抑郁和焦虑评分则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梗死灶本身不是脑梗死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而主要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

    作者:钟静玫;武绍远;丁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超声改变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设为糖尿病组,均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下肢血管发生明显病变,以足背动脉显著(P<0.01),胭动脉次之(P<0.05);血流量较对照组减低,以足背动脉显著(P<0.05);血流速度的增加以足背动脉明显(P<0.01),胭动脉次之(P<0.05);血流频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以足背动脉明显,胭动脉次之;动脉损害均为双侧及多节段性的.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成像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敏;杨敏;李春梅;贾冬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9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小剂量(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常规剂量组)甘露醇治疗,均于发病后第1、3、7、14天测定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同一天内测量值的变化.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起病后第1、3、7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以第3天高.第14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第1、3、14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浓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时小剂量组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小剂量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取得与常规量相同,甚至更好的疗效.

    作者:马英文;马驰骋;刘捷;李辉;彭连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改变的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和45例妊高征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尿微球蛋白(β2-MG)水平.结果妊高征患者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β2-MG水平在中、重度妊高征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01).结论妊高征患者肾脏近端肾小管功能均可发生损害.

    作者:黄健;李丽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尿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各组患者尿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患者各组间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差异显著,随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的增加而递增,尿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尿中基层蛋白酶组织抑制剂水平随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而明显增高,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红梅;赵志华;温慧;郭志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瘤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5 d入院.症状呈阵发性,每次发作时需停止活动,持续约5~20 min,可自行缓解.既往高血压30余年(高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头痛、头晕,无视物模糊、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一直未行特殊处理.

    作者:吴志峰;万发银;王素美;廖建宁;李斌;刘平;黄小青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

    目的避免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l例患者(占同期治疗DKA的7.8%)入院时血糖无差异.急性低血糖反应组9例比慢性低血糖反应组17例的胰岛素应用速度、血糖下降速度快.5例未发现低血糖.出现低血糖后,有5例再次出现尿酮体阳性,其中1例出现低血糖昏迷,1例出现脑水肿昏迷.结论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仍可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症状,加强血糖监测可及时发现低血糖,及时处理可减少低血糖的危害.

    作者:孙良阁;翟绍忠;栗夏莲;余勤;张会娟;白悦心;董义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介入栓塞治疗格雷夫斯病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格雷夫斯病患者行甲状腺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格雷夫斯病患者行双侧甲状腺上动脉(17例)加一侧甲状腺下动脉(5例)及加双侧甲状腺下动脉(2例)介入栓塞治疗前及1个月后,测定血清甲状旁腺素、钙、磷浓度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介入栓塞治疗后血清甲状旁腺素、钙、磷及促甲状腺素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格雷夫斯病对甲状旁腺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云;潘薇;蔡玮;郭瑞金;薛元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一种只局限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而不累及其他系统的炎症性疾病.患者常仅有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表现,但神经定位又不很明确,脑脊液检查、脑CT及MRI均不能明确诊断,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而延误诊治,造成死亡,国内报道很少.为引起对这种少见类型血管炎的重视,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小霞;俞乃昌;刘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经膀胱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治疗高龄及高危前列腺增生62例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及高危前列腺增生的佳手术方法.方法对62例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联合应用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60例1次电切均成功;1例因术后出血行二次电凝止血,1例分两次手术.手术操作时间平均42 min,平均失血量90ml,平均切割前列腺组织18 g,未输血,无前列腺切除术综合征发生.无一例发生心、脑、肺、肾等合并症加重.结论联合应用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可以兼容二者长处,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

    作者:杜春;张沁华;任伟;程永毅;徐永刚;赵永军;杜仲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间歇性畏寒、发热伴上腹痛

    1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因间歇性畏寒、发热8个月,伴上腹疼痛20 d人院.自诉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自测体温为38.9℃~39.5℃),每次发作1~2 h,未用药可自行退热;每月发作1~5次,伴乏力,元午后潮热、盗汗,至今体重减轻15 kg;近20 d来无原因出现上腹阵发性隐痛,每次持续1~2 min,每天2~3次;伴嗳气,无反酸、恶心、呕吐及腹胀,腹痛与发热无明显时间关系.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及大小便正常.于2003年7月16日以慢性胆囊炎收住内科.既往史:2000年发现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2001年2月因合并幽门梗阻在外院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术).术后病检为:①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②大网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见大片性坏死及少许肉芽组织增生.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及药物过敏史.出生于本地,未去过疫区.喜吸烟,每天1/2~1包,不饮酒.

    作者:向宏市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对拮抗剂的药物作用反应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布及不同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对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的治疗反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析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选取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按照基因型分AA型和AC型,均给予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口服,共85例完成4周随访,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生化指标及不同基因型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A1166C等位基因频率及AC+CC基因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A基因型和AC基因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伊贝沙坦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对伊贝沙坦的敏感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T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AT1R拮抗剂对所有AT1R基因型的原发性高血压均有良好降压作用,没有选择性.

    作者:李海涛;王晓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