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李亮;吴志光;缪英年;梁玉玲;梁玉成

关键词:头孢曲松钠, 过敏性休克
摘要:1病历摘要患者女,19岁.以腹痛15 min就诊.患者晚餐后1 h出现脐周及上腹部疼痛,恶心;无腹泻,无发热.查体T 37℃,BP 95/65 mm Hg(1 mm Hg=0.133kPa),R 16次/min,HR 75次/min;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肌柔软,脐周及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肝区无叩痛,胆囊及阑尾区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月经逾期2 d.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控制血糖的方法.结果术中、术后血糖浓度控制在7.0~8.0 mmol/L.伤口Ⅰ期愈合38例,愈合率为95%;伤口感染Ⅱ期愈合2例,愈合率5%;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保持血糖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杨月敏;刘艳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丙基硫氧嘧啶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的诊治进展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ANCA)相关小血管炎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指韦格纳肉芽肿、显微镜下微型多血管炎及原发性局灶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较高,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如果对ANCA相关小血管炎认识不足,而导致漏诊或误诊时,患者将产生无法逆转的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相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可使大多数患者完全恢复.除原发性ANCA相关小血管炎外,药物所致也屡有发生,丙基硫氧嘧啶是较常见的药物之一.丙基硫氧嘧啶是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应提高对丙基硫氧嘧啶所致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认识,尽大可能保护患者的利益.

    作者:罗佐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4组:<60岁为非老年组,60~69岁为低龄老年组,70~79岁为中龄老年组,≥80岁为高龄老年组.分别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老年组中典型胸痛常见(82.1%).老年各组随着年龄增加而有其独特表现:临床症状不典型及多变性;梗死面积广泛;并发症多而危重;伴存疾病多;病死率高.结论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危重,预后不良.

    作者:朱庄庄;张祥义;冯文秀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Chiari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病因、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28例Chiari畸形-A型、Chiari畸形-B型患者分别采取后颅窝颈椎减压加空洞引流术和单纯后颅窝颈椎减压术,术后行硬膜修补后颅窝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0.5~1.5年,按Tator标准:优20例,良6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结论后颅窝及颈椎充分减压和空洞引流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对脊髓空洞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硬脑膜修补,后颅窝重建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胡成杰;孙双华;黄琦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

    目的避免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l例患者(占同期治疗DKA的7.8%)入院时血糖无差异.急性低血糖反应组9例比慢性低血糖反应组17例的胰岛素应用速度、血糖下降速度快.5例未发现低血糖.出现低血糖后,有5例再次出现尿酮体阳性,其中1例出现低血糖昏迷,1例出现脑水肿昏迷.结论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仍可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症状,加强血糖监测可及时发现低血糖,及时处理可减少低血糖的危害.

    作者:孙良阁;翟绍忠;栗夏莲;余勤;张会娟;白悦心;董义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改变的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和45例妊高征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尿微球蛋白(β2-MG)水平.结果妊高征患者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β2-MG水平在中、重度妊高征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01).结论妊高征患者肾脏近端肾小管功能均可发生损害.

    作者:黄健;李丽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形成5例报告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PVT多形成于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脾静脉,少数也可发生在肠系膜静脉,易引起肝外门静脉高压[1],预后较差.近年来,我们收治5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瑞星;王金屏;姚树坤;张艳丽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破伤风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41例分析

    目的探讨破伤风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CNKI)>有关破伤风误诊的文献报道,结合我科收治的5例,共41例破伤风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史不明确、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破伤风患者易被误诊,误诊为神经系统的疾病常为脑梗死、颅内感染、面神经麻痹等.结论破伤风误诊原因为卫生知识不够普及、采集病史及查体不详细、专业知识不全面、诊断思路狭窄等.

    作者:解龙昌;李新毅;李阳;牛小媛;魏利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血管抑素与顺铂及健择联用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抑素与顺铂及健择联用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氮唑喃比色法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检测血管抑素与顺铂及健择治疗后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血管抑素与顺铂及健择明显减少每孔中存活的内皮细胞数,并能增加P53蛋白表达,抑制Bcl-2表达.顺铂和健择抑制内皮细胞的起效剂量明显低于抑制A549细胞所需的剂量,并与血管抑素具有协同作用.血管抑素和顺铂对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在停止接触10 d后恢复,而健择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抑制是不可恢复的.结论血管抑素与顺铂及健择联用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而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杜坚;倪理琪;肖建美;周彩存;刘素秋;陈键;丁玉江;顾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19岁.以腹痛15 min就诊.患者晚餐后1 h出现脐周及上腹部疼痛,恶心;无腹泻,无发热.查体T 37℃,BP 95/65 mm Hg(1 mm Hg=0.133kPa),R 16次/min,HR 75次/min;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肌柔软,脐周及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肝区无叩痛,胆囊及阑尾区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月经逾期2 d.

    作者:李亮;吴志光;缪英年;梁玉玲;梁玉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华法林对二尖瓣狭窄并左心房血栓患者抗凝溶栓的疗效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二尖瓣狭窄并左心房血栓患者抗凝溶栓疗效.方法38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因并发左心房血栓,不适宜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采用小剂量华法林溶栓治疗,并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判断其疗效.结果38例患者左心房血栓消失时间为(3.1±1.4)周.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控制在正常对照值的1.5~2倍.用药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出血.血栓消失后的3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结论华法林对二尖瓣狭窄并左心房血栓患者抗凝溶栓疗效确切,为成功地实施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创造了条件.

    作者:杨新红;黎明江;江洪;张庆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血尿C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血、尿C肽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2型糖尿病、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谷氨酸脱羧酶、馒头餐前后血C肽和24 h尿C肽浓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谷氨酸脱羧酶检测:2型糖尿病组均为阴性,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组均为阳性,1型糖尿病组7例阳性,5例阴性,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24 h尿C肽分泌总量:2型糖尿病组显著高于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组和1型糖尿病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组高于1型糖尿病组(P<0.05);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组和1型糖尿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馒头餐试验各时相血C肽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C肽浓度无显著差异,餐后血C肽升高缓慢,下降也缓慢,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组和l型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各时相血C肽浓度明显降低(P<0.01);且l型糖尿病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是反映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的免疫学指标,血、尿C肽是反映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的可靠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清贵;王卫民;翁孝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间歇性畏寒、发热伴上腹痛

    1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因间歇性畏寒、发热8个月,伴上腹疼痛20 d人院.自诉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自测体温为38.9℃~39.5℃),每次发作1~2 h,未用药可自行退热;每月发作1~5次,伴乏力,元午后潮热、盗汗,至今体重减轻15 kg;近20 d来无原因出现上腹阵发性隐痛,每次持续1~2 min,每天2~3次;伴嗳气,无反酸、恶心、呕吐及腹胀,腹痛与发热无明显时间关系.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及大小便正常.于2003年7月16日以慢性胆囊炎收住内科.既往史:2000年发现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2001年2月因合并幽门梗阻在外院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术).术后病检为:①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②大网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见大片性坏死及少许肉芽组织增生.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及药物过敏史.出生于本地,未去过疫区.喜吸烟,每天1/2~1包,不饮酒.

    作者:向宏市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瘤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5 d入院.症状呈阵发性,每次发作时需停止活动,持续约5~20 min,可自行缓解.既往高血压30余年(高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头痛、头晕,无视物模糊、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一直未行特殊处理.

    作者:吴志峰;万发银;王素美;廖建宁;李斌;刘平;黄小青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脑梗死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探讨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方法比较脑梗死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39例与非肠易激综合征30例梗死部位、抑郁与焦虑评分.结果两组病例病变部位无差别,但抑郁和焦虑评分则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梗死灶本身不是脑梗死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而主要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

    作者:钟静玫;武绍远;丁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X线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2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临床发病期全部出现发热(100%),寒战(67.3%),咳嗽(57.7%),肌肉痛(59.6%).原始X线胸片中44例有异常改变,表现为片状阴影,下肺区(63.6%)和右肺(61.4%)较易受累,单发病灶23例,多发或双侧病灶21例,无空洞和胸腔积液表现.治疗期19例表现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使用无创呼吸机10例(CPAP 4~8 cm H2O),部分患者X线变化和临床症状、体征发展不同步.结论患者病情快速发展变化,单侧多发或双侧受累,无空洞及胸腔积液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典型的X线表现.早期使用无创呼吸机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缪国斌;童朝辉;胡文立;张麟;张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一种只局限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而不累及其他系统的炎症性疾病.患者常仅有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表现,但神经定位又不很明确,脑脊液检查、脑CT及MRI均不能明确诊断,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而延误诊治,造成死亡,国内报道很少.为引起对这种少见类型血管炎的重视,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小霞;俞乃昌;刘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较广,可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国内报道不良反应较多,综述如下.

    作者:苏圣虎;包世华;李成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残胃癌22例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22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癌占同期胃癌的1.5%,其中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12例;有3例(13.6%)施行姑息性手术,12例(54.5%)施行根治性手术,7例(31.8%)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或仅行部腹探查术.根治性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52.1%、40.9%.结论定期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方法.

    作者:许海洲;沈定丰;杜隽铭;李济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超声改变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设为糖尿病组,均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下肢血管发生明显病变,以足背动脉显著(P<0.01),胭动脉次之(P<0.05);血流量较对照组减低,以足背动脉显著(P<0.05);血流速度的增加以足背动脉明显(P<0.01),胭动脉次之(P<0.05);血流频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以足背动脉明显,胭动脉次之;动脉损害均为双侧及多节段性的.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成像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敏;杨敏;李春梅;贾冬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