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AVM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Ⅰ组给予扶正解毒汤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Ⅱ组给予黄芪注射液和常规西药治疗.均3周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心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经过3周治疗后,治疗Ⅰ组总有效率为89.58%,治疗Ⅱ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治疗Ⅰ、Ⅱ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心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和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和本组治疗前(P均<0.05).结论:中药扶正解毒汤、黄芪注射液治疗AVM疗效确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VM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玉峰;杨国栋;毛莲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观察治疗前后氧合情况和症状、体征及X线胸片的改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谭美春;张连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如何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日恢复,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经口摄取营养,一直是临床医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临床工作中发现,术后肠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以脾胃虚寒多见,术前往往病程长、正气不足,加之术中元气大伤,致中焦气机失调,故治疗方法应立足于温下.总结近3年150例腹部术后患者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施小平;叶正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后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复方高剂量组、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中药复方由人参、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檀香、砂仁、丹参、五味子、麦冬等药组成.以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心肌组织中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Na+-K+-ATP酶(Na+K+ -ATPase),Ca2+-ATP酶(Ca2+ATPase)活性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中药复方组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结扎大鼠血清中CK、LDH、MDA含量(P<0.05或P<0.01)与心肌细胞ET活性(P<0.05),提高了SOD、CGRP、Na+-K+-ATPase、Ca2+-ATPase活性(P均<0.05),且高剂量组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和中药复方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中药复方对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后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冠状微循环与抗氧自由基生成、减轻钙超载和调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多种机制有关.
作者:姜树民;付瑜;陈颖萍;寇辉;汲泓;赵立群;赵丽君;黄煜;王晓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钙离子阻滞剂联合中药丹参对大鼠心肺转流术(CPB)脑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PB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及丹参组,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经口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尾动脉和颈静脉插管,肝素(500 U/kg)抗凝.采用中度低温CPB(26~28 ℃),经尾动脉灌注、颈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引流,灌流量160 ml·kg-1·min-1,总转流时间2 h.尼莫地平组和丹参组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分别经储血器加入尼莫地平注射液2 mg/kg和丹参注射液1 g/kg.实验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ECG)及动脉血气.术后1 h处死动物,立即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放入-170 ℃液氮罐保存.海马c-fos、bcl-2和bax mRNA检测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CPB后1 h尼莫地平组和丹参组海马c-fos、bcl-2和bax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CPB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和丹参组海马bax mRNA/bcl-2 mRNA值显著低于CPB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和丹参可显著抑制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后海马c-fos、bcl-2和bax mRNA的表达,降低bax mRNA/bcl-2 mRNA比值,对体外循环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挺杰;杭燕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0年5月-2005年5月,采用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设计比较炎琥宁注射液与病毒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旨在评价炎琥宁注射液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孟胜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缺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脑皮质BMEC体外培养模型,并施加12 h缺氧条件.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和阿魏酸钠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ET-1含量,用原位杂交法测定ET-1 mRNA表达.结果:缺氧明显增加ET-1分泌[(426.13±64.80)ng/L比(160.19±32.34)ng/L,P<0.01],阿魏酸钠(100 mg/L)能够抑制缺氧诱导的ET-1释放[(240.07±42.21)ng/L,P<0.01].原位杂交显示缺氧明显增加ET-1 mRNA表达(0.21±0.04比0.06±0.02,P<0.01),此作用可为阿魏酸钠(0.13±0.02,P<0.01)所抑制.结论:阿魏酸钠能明显抑制BMEC缺氧诱导的ET-1分泌及ET-1 mRNA水平,其对缺氧诱导的ET-1表达作用发生在转录水平.
作者:陈莉芬;陶陶;余震;胡长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加川芎嗪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Ⅰ组)、肠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川芎嗪治疗组(Ⅲ组)、缺血预处理组(Ⅳ组)和川芎嗪+缺血预处理组(Ⅴ组)5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肺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肺细胞凋亡,并测定心、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Ⅴ组心、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除Ⅰ组外的其他各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肺组织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明显比Ⅱ组降低,同时Ⅴ组心、肺组织SOD活性增高,MPO活性和MDA含量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肺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作者:金可可;陈雷;王卫;王万铁;宋张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临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中,经常会遇到医生忙于抢救病人而下达口头医嘱等临时抢救措施,如何规范性管理好口头医嘱的执行是各级医院比较棘手的管理问题.对此,在各类医院管理的书刊中没有很明确的定义或说法.
作者:杜军;林少宾;赵文静;冯树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在局部呈侵袭性生长且易发生转移,好发于青少年,在骨原发性肿瘤中其发生率仅次于浆细胞骨髓瘤[1].近20多年来,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多药联合化疗、保肢手术、肺转移瘤清扫术及经改良分级系统的开展运用,使骨肉瘤在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5 年生存率由过去的15%左右上升到现在的80%,但骨肉瘤仍是一种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的肿瘤.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及其相互配合使用,可望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崔树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10 ml·kg-1·d-1灌胃)、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l·kg-1·d-1灌胃)和黄芪干预组(黄芪煎剂6 g·kg-1·d-1灌胃),每组12只.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与医学图像分析结合的方法检测Bcl-2、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Bcl-2、FasL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芪干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Fas-L阳性细胞表达减少,Bcl-2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1).结论:黄芪可增强Bcl-2蛋白表达,下调Fas-L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赵燕玲;曲友直;王宗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机械通气(MV)患者心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9例ALI/ARDS实施MV患者,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组(15例,S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4例,C组).SF组于MV前15 min开始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100 ml加生理盐水400 ml;C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滴速均为5 ml·kg-1·h-1.两组均于MV前及MV 5、15、30和60 min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SF组在MV60 min内与MV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明显改变(P均>0.05),表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C组MV 60 min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MV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表明参附注射液对这类患者心血管功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结论:MV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在ALI/ARDS实施MV患者尤为常见.在MV时尤其是初期对此类患者常规应用参附注射液将会起到很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樊勋;程小曲;郭奕萍;陈焕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正肝方及其拆方影响肝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特点及意义.方法:正肝方合方及其拆方中活血软坚类药物、益气养阴类药物、清热解毒类药物,分别制成水煎剂,灌喂正常大鼠,采血制备药物血清.以正常鼠血清为阴性对照,用药物血清温育Bel7402人肝癌细胞.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正肝方合方和方中活血软坚类药物、益气养阴类药物均可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清热解毒类药物不能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正肝方合方及方中活血软坚类药物、益气养阴类药物和清热解毒类药物均可抑制Bel-7402细胞端粒酶活性,且正肝方合方和活血软坚类药物的抑制作用优于清热解毒类药物.结论:正肝方可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及其端粒酶活性,其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方中活血软坚类药物和益气养阴类药物的作用来实现的.
作者:邓欣;杨大国;吴其恺;蒋小玲;聂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毒素休克时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内毒素肺损伤的关系,揭示扶正排毒液对内毒素休克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深层机制,阐释其扶正排毒作用的本质.方法: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复制内毒素休克肺损伤模型,分别用扶正排毒液和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TNF-α、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休克时,TNF-α与IL-10浓度均升高,经扶正排毒液和地塞米松治疗后,BALF和血清中TNF-α和IL-10的含量与LPS组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结论:内毒素休克时机体处于免疫功能紊乱、炎症与抗炎失衡的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状态,肺脏是TNF-α和IL-10 产生的重要器官.扶正排毒液对内毒素休克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抑制TNFα和IL-10的过度分泌,调整感染状态下的免疫紊乱、炎症与抗炎失衡,降低重要脏器的损害.这也是扶正排毒液扶正排毒作用的本质所在.
作者:马宏博;刘清泉;姜良铎;王锡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芦黄颗粒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AS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脂康对照组、芦黄颗粒高剂量组、芦黄颗粒低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及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法建立兔AS模型,制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8周,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RP和IL-6均明显升高(P<0.01和P<0.05),芦黄颗粒高剂量组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和P<0.01),与血脂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芦黄颗粒低剂量组CRP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芦黄颗粒可能通过抗炎机制,发挥抑制AS的作用.
作者:刘春玲;唐蜀华;孙云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胰瘘为严重和常见[1].为减少和预防术后胰瘘并发症的发生,自1998年以来,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32例患者改用胰管内置管并经桥袢肠壁隧道穿出将胰液引出体外的胰肠吻合法(置管外引流法),效果良好,无胰瘘发生,总结如下.
作者:姚武;张天顺;杨升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编者按:人禽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考虑到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大的疾病之一.
作者:天津市人禽流感中医药防治专家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们采用活血攻下中药,手术中配合使用物理阻隔剂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HA)治疗2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杨强;任新华;王光霞;周振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不断提高我国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指导医疗机构做好人禽流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根据国内外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禽流感防治工作新进展,我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进行了修订.现将<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