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了胰岛素刺激葡萄糖转运的信号机制,在受体和受体后水平胰岛素信号转导缺陷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提示,IR很可能是在一些遗传性缺陷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应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复杂表型.还有可能是胰岛素信号转导和效应系统并不存在分子缺陷,只是一些关键的信号分子功能处于正常低水平,导致信号转导能力减弱.
作者:杨义生;许曼音;陈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研究者将长期感受器系统(LTSS)植入2名1型糖尿病男性患者(分别为57、60岁)体内,他们分别患糖尿病38 a伴稳定的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28 a且无并发症.他们从1990年开始便接受MIP2001胰岛素泵治疗.在全身麻醉下,将葡萄糖感受器安插于右颈静脉内,并通过SC通道与位于腹腔内的MIP2001B胰岛素泵相连接.第一例患者手术后2个月、第二例患者手术后1个月胰岛素分泌仍根据至少每天6次的毛细血管葡萄糖(CBG)值通过外源性传感器来调节.感受器的值与CBG的值显著相关.尽管随访的时间有限,但是来自临床及感受器的资料支持植入LTTS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为今后根据感受器调节胰岛素分泌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是将细胞膜电活动与细胞物质代谢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通道,该通道是由磺酰脲受体(SUR)和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x)两种亚单位组成.SUR和Kir6.2基因的突变可引起KATP通道对ATP、ADP-Mg2+敏感性的改变,引起KATP通道的活动性低下,从而导致遗传性高胰岛素血症;SUR1和Kir6.2基因的突变及多态性还可能与2型糖尿病(T2DM)相关,其原因可能是SUR1基因变异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对不同人群的研究发现,SUR1基因的多态性与T2DM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各人群之间SUR1基因与T2DM相关的位点存在不一致性.
作者:陈凤玲;陈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尽管人类胎儿生长的激素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但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的水平与胎儿的身长和体重呈正相关,而IGFBP-1的水平与胎儿的身长和体重呈负相关.
作者:姜丽红;刘戈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年轻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3(MODY3)是由单一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缺陷造成的.HNF-1α-/-小鼠表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侏儒症、肾Fancoci综合征、肝功能紊乱及高胆固醇血症.为研究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分子机制,纽约的研究者对缺乏HNF-1α表达小鼠的肝脏进行了研究.HNF-1α-/-小鼠的肝脏基底外侧膜胆汁酸转运体Ntcp、Oatp1与Oatp2的表达明显降低,导致肝门胆汁酸摄入减少及血浆胆汁酸浓度升高.在肠道与肾脏,HNF-1α-/-小鼠回肠胆汁酸转运体(ASBT)不表达,导致粪便与尿胆汁酸排泄增加.同时,HNF-1α也转录调节farnesoid X受体-1(FX-R1),导致小杂二聚体伴侣 SHP-1表达降低并抑制CYP7A1(经典的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另外,HNF-1α-/-小鼠缺乏肝细胞胆汁酸储存蛋白,血浆中增加的胆汁酸主要储存于HDL颗粒.因此,HNF-1α不仅是胰岛素分泌的重要调节因子,也是胆汁酸与HDL-胆固醇代谢中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 (ADA基金研究项目)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破坏为特征,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β细胞凋亡在其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Fas-FasL系统参与β细胞凋亡.Fas由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或前配体结合聚集区(PLADS)作用途径形成三聚体来传递凋亡信号.由浸润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直接或间接通过诱导一氧化氮(NO)合酶产生高浓度NO而对β细胞起破坏作用.对于β细胞破坏机制的研究可能为1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措施.
作者:袁涛;王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瘦素抑制或促进胰岛素(INS)分泌,又可刺激瘦素产生.体内与体外试验均证实瘦素可通过增加脂肪酸氧化和减少其酯化来减少胰岛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通过使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下降,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等抗凋亡因素的表达增加以实现其阻止脂性凋亡及脂毒性的作用.并且瘦素可通过上调节胰岛细胞内节俭基因——解偶联蛋白-2 mRNA表达以达到其下丘脑途径外的产热作用,从而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
作者:强桂芬;崔景秋;冯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意大利、波兰等国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预测1型糖尿病儿童患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MAU)指标的研究.研究包括101例白蛋白尿正常的儿童及病程超过7 a的青少年,他们于研究开始时及以后每年均接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量.8 a随访中,受试者中有11例发展为持续性MAU,且无明显肾病症状.与那些开始VEGF正常者相比,高VEGF水平(>160 ng/L)儿童发展为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升高,矫正白蛋白排泄率、性别及糖化血红蛋白A1c、平均血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后 ,高VEGF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患MAU的风险为正常者的4.1倍.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是两种新型的胰岛素促分泌剂,通过阻断ATP敏感K+通道发挥作用.格列苯脲可与β细胞KATP通道SUR1亚单位上2个不同的结合位点,即磺脲类位点与benzamido位点相互作用.通过比较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与格列苯脲的结构,发现瑞格列奈可与benzamido部分结合,而Nateglinide可与SUR1磺脲类部分结合.已证实大鼠SUR1上丝氨酸区域(1237)为磺脲类结合位点.通过PCR致人的SUR1中S1237Y点突变,之后将hSUR1[S1237Y]与hKir6.2在HEK293细胞内共表达,总体细胞检查显示变异通道的特点是甲苯磺丁脲的敏感性缺失,而格列苯脲抑制作用的可逆性增加.瑞格列奈仍可抑制电流通过变异的通道,而Nateglinide如甲苯磺丁脲一样,抑制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因此,Nateglinide而不是瑞格列奈可与SUR1上的磺脲类位点相互作用.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波士顿的研究者报道了从INS-1胰岛素瘤细胞中克隆钙敏感受体(CaSR).β细胞CaSR与大鼠肾脏CaSR同分异构体密切相关.他们指出L-氨基酸可作为CaSR的激动剂是通过提高细胞内Ca2+浓度的信号途径来刺激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从而提出提高正常饮食的氨基酸水平可作为CaSR信号的生理刺激物增强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CaSR激动剂激活β细胞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导致膜去极化及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引起ATP敏感K+通道活性的改变而调节β细胞膜的功能.故认为氨基酸作为β细胞CaSR生理性配基,通过激活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促进了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皮质激素(GC)对骨代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折等是GC性骨病的常见形式.GC在促进骨吸收的同时,主要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影响骨重建.GC所致的骨质疏松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而且,早期诊断和治疗尚可使病情逆转.目前,包括VitD和Ca2+、骨吸收抑制剂、骨代谢促进因子及GC受体调节剂在内的多种治疗策略对这一疾病有着积极的防治意义.
作者:段宇;刘超;蒋须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期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及细胞因子参与能量代谢及肥胖相关疾病发生的内分泌器官.瘦素是一种饱食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能量平衡,另外还能够影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脂肪组织的性激素及糖皮质激素代谢决定了体脂分布,参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其它一些由脂肪组织产生的蛋白质,如前炎症细胞因子、补体、纤溶凝血成分也介导了与肥胖有关的心血管及代谢病的发生.
作者:周红文;刘超;陈家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INSIGHT试验(International Nifedipine Once-daily Study: Intervention as a Goal in Hypertension Treatment)是以传统降压药物利尿剂作对照,观察长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的降压疗效、对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病发率和病死率的影响,及其副作用和安全性.该试验是由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瑞典、丹麦、以色列和挪威9个国家的703个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第一项对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实行降压治疗的随机、双盲、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1].
作者:陈莉明;单春艳;郑少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丹麦的研究者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升糖素样肽(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刺激后胰岛素与C肽第一、二时相的分泌反应.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6例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4 d进行4种不同的实验.在高血糖钳夹试验中,分别给予1 pmol GLP-1、4 pmol GIP、16 pmol GIP或不给予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0~20 min)的胰岛素与C肽曲线下面积在输入GLP-1及低剂量GIP后正常且几乎没有差别,仅输入葡萄糖后有所降低.而第二时相(20~120 min)胰岛素与C肽的反应在输入低剂量GIP之后均较输入GLP-1有明显降低,仅输入葡萄糖时却明显升高.二者对高剂量、低剂量GIP的反应相似.高血糖钳夹试验中血浆葡萄糖浓度在进行试验的4 d内无差别.健康对照组在输入GIP后胰岛素、C肽第一、二时相的分泌反应均正常.因此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保留对GLP-1反应的第一、二时相,而对GIP 反应的第二时相有缺陷,这可能造成2型糖尿病的发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进展性的微血管病变,而E-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的重要原因.粘附、聚集于毛细血管内的白细胞释放自由基、酶及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血管通透性,破坏毛细血管结构;同时白细胞释放的血管生长物质及SE-选择素自身又都可刺激新生血管形成.E-选择素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牛小燕;朱本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已有试验证实转基因鼠的k细胞可表达人胰岛素(hINS),同时在β细胞被破坏后仍可保持正常的葡萄糖耐受.加拿大Edmonton的研究者研究了转基因鼠k细胞分泌胰岛素对摄食的反应.非空腹状态下,转基因鼠循环血浆hINS水平为(14.3±7.4)pmol/L,空腹24 h、44 h后,血浆hINS水平分别下降至基础值的55.3%±10.7%,42.0%±0.8%.重新进食后24 h,血浆hINS浓度增加了703.3%±204.7%,同时血糖浓度为(7.53±0.08)mmol/L,而对照组无此变化.提示肠道k细胞分泌胰岛素受饮食调节.这种与饮食相关的血浆hINS水平增加与小鼠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增加相似.故认为k细胞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胞以适当的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核受体的作用极其广泛,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和剂量敏感的性别转换综合征和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症的关键基因-1(DAX-1)两种核受体家族是近年来发育内分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SF-1和DAX-1的动物模型及人类基因突变表现型阐述了在胚胎早期性发育和性分化中SF-1和DAX-1的作用可能通过相同途径相互拮抗,在垂体促性腺细胞和肾上腺能细胞中,两者在细胞及组织中的分布一致,通过下丘脑对垂体-性腺轴及垂体-肾上腺轴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本文对SF-1和DAX-1在内分泌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分布、结构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韩蓓;王秀敏;顾学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研究人员调查了leptin对30名中年肥胖男性的影响,他们平均年龄45岁,体重指数34.2 kg/m2.其中15人接受leptin注射剂治疗,每周1次,持续12周;15人接受安慰剂治疗.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每日0.8 kJ的中度饮食限制治疗.结果,从研究第一天开始治疗组的食欲及饥饿度下降,而在安慰剂组中增加.Leptin治疗组受试者整个试验期间食欲降低,估计饮食量减少而饱感增加.然而他们于早餐前空腹时估计的食欲低下程度,与他们早、晚实际减少的摄食量无关.12周治疗结果显示,leptin治疗组体重下降4.3 kg,而安慰剂组为6.4 kg,两组无显著差别.由于注射leptin治疗组血清leptin水平稍有升高,安慰剂组由于体重下降而有所降低.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61届ADA年会于2001年6月22~26日在美国费城举行,糖尿病(DM)并发症是本届大会的关注焦点之一,现就有关内容作一简述.1 血脂异常Adler等对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结合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预测心肌梗塞效果更好,但没有明显的切点.因此,在进行降脂治疗减小心肌梗塞的发病风险时,应全面考虑风险因素,而不应只考虑血脂检测结果.长期处于高脂肪酸条件下,可减少胰岛B细胞数量,这与激活caspase参与启动(caspase-1)和执行(caspase-3)凋亡有关,可能导致B细胞耗竭从而造成DM.Atorvastatin可通过增加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改善DM血脂异常,且Atorvastatin 能够比Simvastatin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吡格列酮通过刺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而增加LPL生成,可部分解释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使脂肪组织增加的现象.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的脂蛋白(α)抗原[Lp(α)]这可能是血糖改善的结果,也不排除二者对Lp(α)代谢的直接作用.
作者:李利;王军;姜宏卫;南海荣;董砚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1年6月22~26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府费城召开了美国糖尿病协会第61届年会,围绕瘦素及瘦素抵抗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1 关于瘦素合成与分泌的新发现瘦素也称ob蛋白,是由ob基因(位于人染色体7q32)编码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分泌入血的过程中去除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N端信号肽,形成活性瘦素,含14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16 ku.它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但需与载体蛋白结合才能在血液中运输.脂肪细胞曾被认为是瘦素表达的唯一场所,目前已发现大脑也是瘦素合成的一个部位.
作者:金嘉琳;田成功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