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宋陆茜;吴凌云;常春康;李晓
目的 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分型的临床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93例AML患者经电镜、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和染色体核型等方法分型结果,比较电镜及其他检测方法对AML分型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电镜对AML分型的优势.结果 6种检测方法AML分型符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电镜检测(63%)、细胞化学分析(59%)、细胞形态学分析(52%)、流式细胞术分析(47%)、染色体核型分析(26%)和分子生物学检测(23%).电镜检测对M1、M2a、M4、M5、M6、M7、t(8;21)和t(15;17)亚型的符合率分别为39%、34%、17%、74%、50%、73%、87%和89%.结论 电镜对AML分型的临床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其中对t(15;17)、t(8;21)、M7、Ms和M6有很强诊断筛查作用,对M1、M2a和M4分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较低.
作者:董树旭;赵轼轩;刘津华;秘营昌;竺晓凡;陈玉梅;肖志坚;茹永新;王建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活性的影响,阐明IFN-γ与MSC在免疫抑制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①ELISA法检测IFN-γ(终浓度100 ng/ml)对正常人骨髓来源MSC前列腺素E2(PGE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②RT-PCR法检测100 ng/ml IFN-γ作用下MSC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表达水平变化.③体外刺激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增殖,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MSC共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水平;在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重组人IFN-γ(100 ng/ml)及鼠抗人IFN-γ单克隆抗体(单抗,5μg/ml),检测T细胞增殖水平变化.结果 ①MSC单独培养24 ~ 48 h可检测到PGE2、HGF、TGF-β1三种细胞因子表达;IFN-γ可促进MSC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实验组及对照组PGE2、HGF、TGF-β1表达水平分别为(1715.5 ±628.6) pg/ml对(1344.5±709.4) pg/ml;(4031.8±1496.8) pg/ml对(2452.4±1375.3)pg/ml;(1753.5±413.8) pg/ml对(1026.6±450.5) pg/ml,P值分别为0.001、0.011及<0.001].②MSC单独培养48 h后,RT-PCR法未检测到IDO基因表达.与IFN-γ共培养后,IDO基因呈高水平表达.③在体外MSC可以显著抑制T细胞增殖,外源性IFN-γ不影响MSC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4±10.9)%和(36.7±7.4)%,P=0.272];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抗IFN-γ单抗后,MSC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显著减弱[T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4±10.9)%和(23.9±7.6)%,P =0.002].结论 MSC组成性表达PGE2、HGF及TGF-β1等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在一定水平IFN-γ作用下,MSC分泌上述3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上调,IDO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MSC免疫活性增强.骨髓MSC在体外可以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IFN-γ与MSC在免疫抑制中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梁晨;陈书连;王玫;翟文静;周征;庞爱明;冯四洲;韩明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单倍体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难治复发性白血病的疗效及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我中心2000年8月至2009年4月进行单倍体NST治疗的30例难治复发性白血病结果进行分析.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急变期)5例.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磷酰胺、全身照射联合阿糖胞苷或白消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环孢素、霉酚酸酯、CD25单抗联合间充质于细胞.结果 植入情况:30例患者中26例为完全供者嵌合,4例为混合嵌合转变为完全供者嵌合.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恢复平均时间为11(9~16)d,PLT >20×109/L恢复平均时间为17(12~60)d.平均随访24(16 ~ 120)个月,12个月以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46.7%,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40.0%,累计3年总的疾病复发率为16.7%,无事件生存率为43.3%,总生存率为50.0%.结论 单倍体NST可以改善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一定程度上减少移植相关死亡率.
作者:董征;胡锴勋;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易栓症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获得性易栓症继发于手术创伤、制动、口服避孕药、母体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遗传性易栓症主要是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缺陷导致.AT缺陷的发病率为1/5000~1/500,病情较为严重.遗传性PC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杂合子型PC缺陷症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有很大一部分杂合子型不发病,纯合子和复合杂合较罕见.PS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杂合子型60% ~ 80%患有深静脉血栓(VTE),发病年龄多在40~45岁[1].本研究对我院2010至2012年收治的6例AT、PC和PS缺陷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血栓发生及相关研究.
作者:曹雅楠;夏燕;王学锋;丁秋兰;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奚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相关并发症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主要障碍之一.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能阻碍CMV的增殖,降低CMV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毒性等,使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30% ~ 60%的HSCT患者接受更昔洛韦治疗时发生粒细胞缺乏,同时,更昔洛韦的骨髓抑制作用影响到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产生,导致对CMV感染的免疫防治作用延迟[1-2].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尝试CMV特异性CTL回输的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更充分地了解CMV特异性CTL在治疗和预防allo-HSCT术后CMV感染中的价值,我们特综述此文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贾晋松;黄晓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抗凝血酶(AT)为血浆中存在的主要天然抗凝血物质,主要抑制凝血酶活性,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因子Ⅸa、Ⅺa、Ⅻa)以及纤溶酶、胰蛋白酶和激肽释放酶等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1],其抗凝活性占血浆总抗凝活性的50% ~70%.AT缺乏症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10 000~5/10 000,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 2%[2].在临床上可分为2型:Ⅰ型表现为AT活性(AT∶A)及AT抗原(AT∶ Ag)同步减少,Ⅱ型主要是由于AT结构异常所致.遗传性AT缺乏症由AT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大多伴有家族史,临床以VTE(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主要表现.迄今为止,共发现256种AT基因突变.2002年国内首次报道了一个遗传性AT缺乏症家系的基因分析结果[3].我们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发现的3个遗传性AT缺乏症伴VTE家系进行AT基因测序分析,发现2个新的导致AT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玲;余自强;王朝荣;张威;曾丽娟;阮长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组具有显著异质性的血液系统肿瘤.基于染色体核型的风险评估和预后判断对临床诊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一些与AML致病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被陆续发现并加入到AML的预后评估和靶向治疗选择中,如FMS样酪氨酸激酶3 (FLT3)、核磷蛋白1(NPMl)等.这些分子标志对正常核型AML的预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现就近在AML中发现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突变及其对AML的影响作一综述.一、IDH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哺乳动物细胞中存在3种IDH:IDH1~3.IDH1和IDH2是结构相似的同工异构酶,而IDH3与前二者不同,其酶结构是一个包括2个A、1个B和1个G亚基的异四倍体蛋白质.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IDH3与癌症相关的报道.人类IDH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q33.3,全长为18854个核苷酸,其mRNA长度为2339 bp,有10个外显子,仅一种剪切方式,其编码的IDH1酶有414个氨基酸,存在于胞质和过氧化物酶体中.IDH2基因定位于15q26.1,全长18499个核苷酸,其mRNA长度为1740 bp,有11个外显子,仅一种剪切方式,其编码的IDH2酶有452个氨基酸,存在于线粒体中.IDH1和IDH2呈同源二聚体形式,通过结合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作为受体,使异柠檬酸氧化脱羧成α酮戊二酸,并产生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或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线粒体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作为三羧酸循环的一部分参与能量代谢,而胞质NADPH可在脂类、脂肪酸和核苷酸的合成中作为还原剂、氢负供体,并抵抗自由基的损伤,故IDH基因突变必然会对这些生化过程产生影响.
作者:孙超;张苏江;李建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血友病B(HB)系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缺失、突变或重排所致的X染色体性连锁隐性遗传病,占血友病的11% ~15%.男性发病率为1/30000,女性罕见[1].70%的患者有家族史,30%为散发病例,发病原因均为FⅨ基因突变[2].FⅨ基因序列于1982年被完整克隆[3],并于1985年完成测序[4].本研究我们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对10例HB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初步探讨HB的分子机制,以期应用于HB家系中FⅨ基因携带者的诊断及产前诊断.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男性HB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诊断和分型均符合《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进入本研究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标本采集、处理及DNA提取:采集10例患者外周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检测APTT及FⅨ活性,12000 r/min离心(离心半径8 cm)2 min后,移除上清,保留沉淀并提取基因组DNA,DNA提取试剂盒为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产品,按说明书操作,提取的DNA于保存于-20℃备用.
作者:蒋雪雯;韦红英;刘壮;梁伟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的使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好的亚型[1-2].但是随着长期生存的患者增多,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成为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自2001年收治189例APL患者,其中24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现总结如下.病例和方法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APL患者189例,APL诊断和疗效符合文献[3]标准,其中CNSL 24例(12.6%),CNSL诊断标准参照美国StJude儿童医院的分层标准CNS3:脑脊液(CSF)中原始细胞≥5/μl,或影像学见到颅内肿块或伴有颅神经麻痹症状.2.临床表现:24例患者中8例无明显临床表现,2例表现为截瘫,9例表现为头痛,2例表现为颅神经损害,4例表现为意识障碍.
作者:杨力;胡彩华;董剑明;刘红;姜胜华;徐瑞容;秦燕;尤学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原发性耐药和缓解后复发白血病患者唯一有希望治愈的治疗方法.对这些患者临床上通常争取在缓解后再进行移植.然而,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移植前抢救性化疗?是否可以立即移植?有关这一问题的临床资料不多.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部分患者即使采用抢救性化疗方案也难以获得缓解,此时如执意追求缓解的治疗目标则有可能错失移植机会,因此,对这一类患者我们多采用在未缓解状态下进行移植的治疗策略.我们对43例未缓解白血病患者行allo-HSCT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举贤;朱康儿;张涛;陈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检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p15INK4B甲基化水平,观察地西他滨治疗前、后p15INK4B甲基化状态变化,探讨p15INK4B甲基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地西他滨疗效的影响.方法 261例初诊MDS患者,其中男143例,女118例,中位年龄52(32 ~78)岁.低危组172例(低危104例、中危-1 68例),高危组89例(中危-2 52例、高危37例).收集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检测p15INK4B甲基化水平,按p15INK4B甲基化程度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MSP方法分别检测58例MDS患者地西他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骨髓p15INK4B甲基化水平,分析p15INK4B甲基化对地西他滨疗效的影响.结果 低危组患者p15INK4B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117.22对157.63,P<0.05).p15INK4B甲基化阳性患者2年预期生存(OS)率低于阴性患者(69.8%对91.8%,P<0.05);在低危组,p15INK4B甲基化阳性患者2年预期OS率低于阴性患者(78.2%对92.0%,P<0.05);在高危组,p15INK4B甲基化阳性患者OS率及中位OS时间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对38.5%,(17.0±9.3)个月对(18.0±5.7)个月,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p15INK4B甲基化水平是OS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前p15INK4B甲基化阳性组患者地西他滨治疗的总反应率及完全缓解率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9%对76.5%,22.0%对29.4%,P>0.05).地西他滨治疗有效组p15INK4B甲基化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时p15INK4B甲基化水平高的MDS患者生存时间更短,但p15INK4B甲基化水平对地西他滨疗效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耀;宋陆茜;吴凌云;常春康;李晓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进一步了解非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经病理确诊的非胃MALT淋巴瘤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男32例、女25例,中位年龄58(14 ~86)岁,常见发病部位为肺及支气管(17例,29.8%)、肠道(16例,28.1%)、涎腺(8例,14.0%)、眼及附属器(7例,12.3%)等.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者35例(61.4%),Ⅲ~Ⅳ期者22例(38.6%),淋巴结受累者26例(45.6%),多个结外器官受累者7例(12.5%).5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6.0%,总反应率85.7%.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患者5年总生存(OS)率和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1.6%和77.7%.单纯手术组、单纯化疗组、手术+化疗、手术+化疗+放疗组5年OS率分别为87.5%、100.0%、90.2%和100.0%,5年PFS率分别为62.3%、80.0%、90.2%和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手术者复发率高(22.3%).结论 非胃MALT淋巴瘤起病呈播散性,患者治疗反应率高,预后好,各种治疗方法的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纯手术者复发率高.
作者:张琳;常城;王全顺;赵瑜;朱海燕;靖彧;黄文荣;薄剑;韩晓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在病理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已被公认,可直接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外周血血细胞中单核细胞含有TF,血小板亦可在活化时释放TF[1-2].血细胞膜表面表达的TF在ACS发病中的作用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我们通过检测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血小板膜表面TF表达及活性,探讨血细胞源性TF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诊治的ACS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中位年龄63 (55 ~ 78)岁,所有患者经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对照组为48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6名,女22名,中位年龄60(56 ~ 77)岁,排除血栓性疾病及抽血2周前使用过阿司匹林、肝素等抗凝药物者.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作者:曹维彬;罗海燕;郝晓红;谭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应用FⅨ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血友病B(HB)基因携带者检测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在取得5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HB家系成员知情同意后,采集相关家系成员标本.3个产前诊断标本中,2例为胎儿脐血标本,1例为羊水标本.从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FⅨ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将产物进行全外显子直接测序.结果 5个家系的HB患者以及FⅨ基因携带者共检出5种突变:c.484 C>T (p.R162X)、c.1022G>A(p.R341Q)、c.1135C>T(p.R379X)、c.799C>T(p.H267Y)和c.1232G>T(p.S411I).在产前诊断中,发现1例c.484 C>T(p.R162X)突变,另2例未检出FⅨ基因突变的胎儿出生后血浆FⅨ促凝活性分别为52.7%和76.2%.结论 首次报道中国汉族HB家系FⅨ基因c.1022G>A(p.R341Q)、c.1135C>T(p.R379X)、c.799C >T (p.H267Y)和c.1232G>T(p.S411I)突变;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FⅨ基因全外显子直接测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HB基因携带者及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
作者:肖潇;陈娟;蒋玮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及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APTT、FⅫ促凝活性(FⅫ∶C)和FⅫ抗原(FⅫ∶ Ag)等凝血指标;PCR扩增FⅫ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在野生型pIRES2-EGFP FⅫ表达质粒上构建突变体FⅫ表达质粒,瞬时转染COS7细胞,测定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FⅫ∶Ag水平和FⅫ∶C.结果 4例先证者APPT均明显延长,FⅫ∶C均<2%,FⅫ∶Ag亦同步下降至1%.4个家系均检出常见的FⅫ46C/T多态性.家系A先证者检出5741-5742delCA(His101Gln)及7142insertC(Lys346Gln)双重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检出6800-6808de19bp杂合缺失突变.FⅫ6800-6808de19bp瞬时转染结果显示,在细胞裂解液中突变体FⅫ∶Ag为野生型的85.6%;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突变体FⅫ∶Ag为野生型的51.9%,FⅫ∶C为野生型的56.4%;家系C先证者检出8699G> A(Gly542Ser)杂合突变;家系D先证者检出8699G>A(Gly542Ser)纯合突变(其父母为近亲结婚).结论 4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除有46C/T多态性外,共发现g.5741-5742delCA、g.7142insertC、g.6800-6808de19bp、g.8699G>A 4种基因突变.其中g.5741-5742delCA和g.6800-6808de19bp为两种新的突变.FⅫ6800-6808de19bp体外表达显示,FⅫ6800-6808de19bp突变蛋白合成基本正常,但存在蛋白分泌障碍.
作者:谢海啸;吕美艳;杨小丽;王明山;张扬;朱丽青;金艳慧;杨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疗效,并探讨相关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1年11月至2012年1月行auto-HSCT的86例成人ALL患者进行随访,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可评价疗效的81例auto-HSCT患者中标危47例,高危34例.标危组患者1、3、5、10年无病生存(LFS)率分别为(82.3±5.7)%、(76.9±6.5)%、(74.1±6.8)%、(67.4±8.9)%;累积复发(RR)率分别为(13.6±5.2)%、(21.6±6.4)%、(24.5±6.8)%、(31.3±9.0)%.高危组患者1、3、5、10年LFS率分别为(55.8±8.9)%、(39.8±9.3)%、(39.8±9.3)%、(39.8±9.3)%;RR率分别为(38.8±9.2)%、(56.4±10.0)%、(56.4±10.0)%、(56.4±10.0)%.而疾病类型为T-ALL、初诊时WBC≥30×109/L、乳酸脱氢酶增高、TCR重排阳性及移植物来源于骨髓均为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进一步应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显示,移植物来源于骨髓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成人ALL患者如果没有合适的供者,autoHSCT也是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陈书连;张荣莉;姚剑锋;姜尔烈;马巧玲;庞爱明;冯四洲;韩明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转化率与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及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138例资料完整的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 2001标准重新诊断分型,统计MDS患者AML转化率(转白率)、MDS转化为AML时间(转白时间),G显带分析患者初治时染色体核型.结果 138例MDS患者中29例转化为AML,转白率为21.01%,中位转白时间为8(3~24)个月.其中正常核型、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的转白率分别为6.2%、23.8%、38.5%,中位转白时间为17(13 ~22)、13(5 ~23)、7(3 ~10)个月.随着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增多,转白率有升高的趋势(x2=14.185,P<0.01),转白时间与异常核型数量等级呈负相关(r=-0.631,P<0.01).-7/7q-、+8、+11、复杂核型的MDS患者累积转白率(65.0%、50.0%、30.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55,P<0.01),经趋势检验,复杂核型、-7/7q-核型异常转白率略高于+8、+11核型异常,但二者转白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核型(x2=8.054,P =0.005),而5q-、20q-、-Y、+21核型未见转白病例.结论 MDS患者有无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核型数量、类型均对早期预测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燕;李雯雯;王晓敏;安利;刘虹;王增胜;肖志坚;秦铁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利用肽核酸夹提高孕妇血浆胎儿父源性β珠蛋白突变基因的检出率,为地中海贫血(地贫)无创性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妊娠7 ~ 20周的孕妇共38例,丈夫基因型为41-42M/N,而孕妇基因型正常或为其他β地贫基因突变.以羊水、脐带血或出生后婴儿外周血标本的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照.用QIAamp DNA Blood Mini试剂盒提取孕妇血浆总游离DNA,再将总游离DNA经过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回收长度100 ~ 300 bp的DNA,然后应用回收后的DNA并加肽核酸夹进行PCR扩增,后采用反向斑点杂交确定基因型并与金标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设置扩增方法不同的A、B对照组,对照组A应用总游离DNA并加肽核酸夹,对照组B应用回收后的DNA不加肽核酸夹进行验证.结果 共对38例孕妇外周血浆DNA标本的PCR产物进行杂交检测并和金标准结果进行比较.21例金标准基因型为41-42M/N的标本中,实验组、对照组A和B分别有19、8、12例检出41-42M,敏感度分别为90.5%、38.1%和57.1%;17例金标准基因型正常(N)的标本中,实验组、对照组A和B分别有1、1、2例出现假阳性,特异度分别为94.1%、94.1%和88.2%;准确度分别为92.1%、63.2%和71.1%.进行McNemar x2检验两两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A和B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肽核酸夹对孕妇外周血浆中小片段游离胎儿DNA检测胎儿父源性β-珠蛋白基因突变的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而且方法简便、实用.
作者:黄肯;潘红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讨利用聚乙烯亚胺包被的四氧化三铁(PEI-Fe3O4)磁性纳米颗粒进行磁共振细胞影像技术跟踪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可行性.方法 以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为对象,用透射电镜观察PEI-Fe3O4磁性纳米颗粒能否被细胞内吞;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影响细胞磁性纳米颗粒载量的因素;用CCK-8法检测PEI-Fe3O4对SHI-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EI-Fe3O4磁性纳米颗粒对细胞分化的影响;以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法检测PEI-Fe3O4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以未经PEI-Fe3O4磁性纳米颗粒处理的SHI-1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PEI-Fe3O4磁性纳米颗粒能成功被SHI-1细胞内吞,细胞内磁性纳米颗粒载量与其起始浓度(以纳米颗粒中的铁离子浓度代表PEI-Fe3O4浓度,即μg Fe/ml)及与细胞共培养的时间呈正相关,随细胞分裂传代而减少.以5~100 μg Fe/ml PEI-Fe3O4处理细胞,60 ~ 100μgFe/ml各组对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5~50 μg Fe/ml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检测对照组细胞CD11b和CD14分子的表达分别为(78.4±18.5)%和(18.7±2.9)%,佛波醇酯(TPA)处理后增至(92.1±6.5)%和(20.8±2.3)%,PEI-Fe3O4标记后的细胞CD11b和CD14分子的表达分别为(83.3±14.2)%和(20.4±2.1)%,TPA处理后增至(95.8±3.3)%、(21.0±6.9)%,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在TPA处理前后的CD11b和CD1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0、50 μg Fe/ml PEI-Fe3O4处理24 h后的SHI-1细胞集落形成率分别为(25.20±7.22)%、(25.93±13.15)%和(23.37±9.3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Fe3O4磁性纳米颗粒可高效率标记SHI-1细胞,在5 ~50 μg Fe/ml范围内,与SHI-1细胞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影响SHI-1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磁共振细胞影像技术的标记物.
作者:陈晓丽;陈子兴;陈苏宁;岑建农;祁小飞;沈宏杰;姚利;王元元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达成以下我国PNH诊断和治疗共识.一、PNH定义及发病机制PNH是一种由于体细胞Xp22.1上PIG-A基因突变导致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细胞PIG-A基因突变,使部分或完全血细胞膜糖化磷脂酰肌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合成障碍,造成血细胞表面GPI锚连蛋白缺失,细胞灭活补体等能力减弱,从而引起细胞容易被破坏,发生溶血等.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作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