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梗阻切除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

陈子彪;吴培信;陈聪;赖秀萍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 肠梗阻, 肠梗阻切除一期吻合术
摘要:目的 探讨肠梗阻切除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28例,随机分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肠梗阻切除一期吻合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65.5-10.5min、25.5±3.0d、6.5±0.8万元)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130.5±13.5min)明显更长,但是住院时间(15.0±2.8d)明显更短,住院费用(3.0±0.5万元)明显更少(P<0.05).与对照组(42.86%)对比,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更低(P<0.05).结论 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术中肠梗阻切除一期吻合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腹膜透析患者.按患者就诊时间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腹膜透析,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对比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概率以及腹透液培养结果.治疗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腹透液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膜透析过程中,合理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罹患腹膜炎的概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子阳;曹迅;陈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临床路径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探讨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临床路径的效果.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9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自入院起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天数缩短,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路径应用于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 意度.

    作者:曾莹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

    探讨小儿高热采取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有效、安全、快速退烧药提供参考.选取120例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接收的高热患儿,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两组用药后半小时,体温均出现下降,用药1、1.5、2、4、6、8h后试验组体温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用药2、4、6、8h后,布洛芬组退热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这种差异在用药后6、8h更为显著;两组分别有7例(11.7%)、10例(16.7%)出现不良反应,P>0.05,无统计学差异.对高热小儿采用口服布洛芬治疗的退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效果显著.

    作者:曾小玲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慢性牙周炎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的效果探讨

    探讨慢性牙周炎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的效果.选取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06月收治慢性牙周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牙周维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显示:两组经治疗,观察组每年牙齿缺失数为0.19±0.0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诊时牙周附着水平、PD以及B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疗效,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蔡俊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NCPAP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分析NCPAP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临床体会.选取我院重症肺炎患儿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2年2月~2015年12月,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沐舒坦治疗,观察组采用NC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HR、PaCO2、PaO2、PaO2/FiO2指标和总有效率.观察组重症肺炎患儿治疗后的HR、PaCO2、PaO2、PaO,/FiO2指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给予重症肺炎患儿采用NCPAP治疗方式,不仅有效改善患儿HR、PaCO2、PaO2和PaO2/FiO2指标,还能增加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作者:许长礼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动脉内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临床疗效观察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内机械性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动脉内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NIHSS得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得分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得分情况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内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可迅速改善患者血流状况,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胡赞;康友根;曾瑛;方志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中医辨证结合吉非替尼单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中医辨证结合吉非替尼单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力状况及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总缓解率为71.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体力状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体力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结合吉非替尼单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者体力状况,并降低毒副作用.

    作者:刘渭滨;刘有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颈部肿块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部肿块患者58例,比较58例患者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颈部肿块中,炎性肿块43例,新生物肿块12例,先天性肿块1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炎性肿块41例,新生物肿块13例,先天性肿块4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符的有54例,相符率为93.1%.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能够有效诊断颈部肿块患者的病情,且诊断方法简单、易行、快速有效,且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分凤;廖俊;彭正加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超声造影对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收治的经CT检查证实肝脏至少存在1个小结节病变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42例患者的肝脏小结节病变实施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并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将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42例患者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准确率为88.1%,敏感性为92.5%.经观察发现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和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的开始增强时间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诊断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的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均明显早于诊断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P<0.05).良、恶性肝脏小结节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明显的鉴别特征.结论 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小结节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敏感性,且无创、经济,值得各大医院开展应用.

    作者:彭勇进;李土惠;吴文芳;郑国连;陈明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研究组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结肠黏膜NF-κB、TNF-0α、COX-2浓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6.8%,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为25.0%,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少聪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及其药学临床探究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应用阿莫西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研究所有患者及其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每位患者的用药时间、给药途径、药物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其药物原理.给药1~7d产生不良反应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并且采用口服给药方式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静脉滴注途径应用(P<0.05),而在不良反应类型分析中,过敏反应是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其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阿莫西林是临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但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并控制患者用药时间,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一般状态,降低阿莫西林的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黄导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参附注射液应用于脓毒症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择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脓毒症休克病患,按照使用的不同药物分组:以抗菌素、复苏液体进行常规西药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加用参附注射液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研究组的循环功能改善效果及其他相关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参附注射液可以改善脓毒症休克病患的循环功能,提高复苏几率,可谓是脓毒症休克病患临床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艾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对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予以研究,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大肠癌组织、血吸虫病大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肠组织分组,对病理标本进行提取,每组提取60例,分别记作A、B、C组.所有研究标本均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和免疫组化法进行环氧合酶-2的检测,对三组的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并对A组标本按照检测结果的阳性和阴性分组,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B、C三组环氧合酶-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3%,58.3%和3.33%,A、B、C组环氧合酶-2阳性率依次降低,且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按环氧合酶-2表达分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部位等数据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 转移情况等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肠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较高,且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 转移存在相关性,从而对血吸虫病大肠癌肠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舒明;刘正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探讨

    系统地探究在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中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实际价值.2013年8月~2014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围手术期对对照组行常规加压包扎处理,而给予观察组软性角膜接触镜.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术后疼痛评分为(4.3+1.2)分,舒适度评分是(81.6+5.7)分,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0%,术后疼痛评分为(6.1+1.5)分,舒适度评分是(64.5+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中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价值显著,可普及.

    作者:梁玉婵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经阴道超声检测在早期诊断子宫疤痕妊娠的应用价值

    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测在早期诊断子宫疤痕妊娠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确诊治疗的子宫疤痕妊娠患者77例,依据疤痕妊娠类型分为孕囊型35例和包块型4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检测,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子宫疤痕妊娠的早期诊断情况.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检测早期诊断子宫疤痕妊娠的符合率分别为84.42%、68.8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测诊断孕囊型和包块型的符合率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测在早期诊断子宫疤痕妊娠中具有更为良好的符合率,且可有效提高对疤痕妊娠的鉴别准确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冬玲;刘奕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2hPG、HbAlc、BM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丹丹;李湘;李毅芳;张海涛;夏萃;刘薇;胡宇航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25例临床效果分析

    研究采用同步放化疗方式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价值.将5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给予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存活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临床疗效(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且1年后患者存活率(84.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P<0.05).但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8.0%)显著高于对照组(32.0%)(P<0.05).同步放化疗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升临床疗效、增加患者存活率,在远期食管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向东;张龙;瞿凯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结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贫血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5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8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选择同一时间段内健康体检的80例非贫血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不同人员血液检验的相关指标.在MCH以及MCV方面,对照组高于其余两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RBC、Hb以及RDW方面,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以及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RBC、RBC/MCV方面,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以及对照组之间有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检验血液中的不同指标可明确诊断贫血,同时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区分鉴别不同的贫血类型,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明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宫血宁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

    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采用宫血宁胶囊配合小剂量(6.25mg)米非司酮治疗;对照A组30例,采用6.25mg米非司酮治疗;对照B组30例,采用12.5mg米非司酮治疗.通过比较3组患者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睾酮(T)、血红蛋白值、子宫内膜厚度、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以及临床疗效,评价宫血宁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血清FSH、LH、PRL、P、E2、T等性激素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治疗前后除E2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他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B组治疗前后LH、PRL、P、E2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比较,血清FSH、LH、PRL、P、E2、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前后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比较,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水平恢复的状况比对照A组、对照B组好(P<0.05);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观察组明显比对照A组、对照B组短(P<0.0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A组73.33%,对照B组80.00%.宫血宁配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论是对调节激素水平,还是降低子宫内膜厚度,升高血红蛋白水平,缩短出血时间,提高止血与临床治疗效果均比单纯大、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好.

    作者:徐秀英;李春华;黄宜兰;魏芳芳;程秀丹;黄慧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疗效及安全性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梗死后心绞痛、再发性心肌梗死、病死、血管再栓塞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