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目的 探讨红光照射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0-05~2012-05间经我科确诊为带状疱疹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红光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皮肤专科护理及伐昔洛韦等药物治疗,红光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光照射,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平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基本缓解时间、痊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4.1%,红光治疗组总有效率87.2%,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39,P=0.007<0.05; χ2=5.64,P=0.018<0.05).对照组平均止疱时间(3.5±1.5)d,结痂时间(4.1±1.0)d,疼痛基本缓解时间(7.5±1.7)d,痊愈时间(12.2±1.5)d;红光治疗组平均止疱时间(2.0±0.9)d,结痂时间(3.3±1.5)d,疼痛基本缓解时间(5.0±1.2)d,痊愈时间(8.4±2.3)d.两组平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基本缓解时间及痊愈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016,t=2.879,t=7.45,t=8.703,P=0.000<0.05),即红光治疗组在平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基本缓解时间及痊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红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可缩短病程和快速减轻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魏丽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DWI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PCA及20例BPH患者的磁共振DWI及ADC(表现扩散系数)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序列、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且均行手术病理证实分别为PCA和BPH.结果 在DWI图上,PCA表现为高信号,BPH表现为低信号;在ADC图上,PCA表现为低信号,BPH表现为高信号,PCA的ADC值明显低于BPH.结论 PCA和BPH在DWI图及ADC表现上具有重要信号差异,DWI结合ADC对鉴别诊断PCA和BPH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置入硬膜外麻醉管和硅胶软管后再行吻合手术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 -06~2013-06间行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共60例(60眼).A组32例单路置入硬膜外麻醉管,B组28例双路置入硅胶软管.3个月后拔管,随访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A组治愈28例,好转2例,未愈2例;B组治愈24例,好转2例,未愈2例.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 泪小管吻合手术单路置入硬膜外麻醉管或双路置入硅胶软管都可以有效治疗外伤性泪小管断裂,两者各有优缺点.但双路置入泪道置入硅胶软管更舒适,并发症更少.
作者:韩宝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寻找治疗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的有效方法.方法 治疗组30例患者用腹针深刺腹部腧穴;同时非随机选取同期对照组30例患者,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4周后,治愈率70%,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治愈率53.3%,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针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疗效较好.
作者:郎俊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不典型川崎病的病例中,口唇干红和球结膜充血为常见症状,而皮疹、淋巴结肿大和手足硬性水肿、脱皮为少见症状.实验室检查在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结论 在发热>5 d的患儿中,应根据川崎病面容和实验室检查对不典型川崎病做出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以减少冠脉损害的发生.
作者:陈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癌基因C-erbB-2在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指导临床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及其预后的判断.方法 本研究收集1999~2010年在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0例乳腺癌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R、PR、C-erbB-2抗体.结果 其中60例ER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后,ER、PR阳性、C-erbB-2阴性者5年存活率为73.3%(22/30)、复发率为4.5%(1/22),ER、PR阳性,C-erbB-2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36.8%(7/19)、复发率为42.9%(3/7),ER阳性、PR阴性、C-erbB-2阴性者5年生存率为63.6%(7/11)、复发率为20.0%(1/5),60例经内分泌治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0.0%,总复发率为14.7%.结论 通过联合检测ER、PR、C-erbB-2基因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术后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董亚文;孙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变部位、治疗与疗效的关系,为提高防治面神经麻痹的理论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运用药物、理疗、针刺及自我按摩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3周内32例患者痊愈,6周内10例痊愈,3个月内5例痊愈,4例显效,3例好转,6例无效.结论 面神经麻痹经综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疗效与病因、病变部位、治疗方法有关.
作者:高金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分析加替沙星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02~2013-03间收治的76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8例.实验组接受加替沙星序贯治疗,对照组接受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9.5%与68.4%,χ2=5.067 P=0.024);实验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咳嗽消失时间、平均罗音消失时间及平均治愈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5.8% vs 23.7%,χ2=0.748 P=0.387).结论加替沙星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宋军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应用前列腺素E1组(对照组)和应用前列腺素E1联合金水宝胶囊组(治疗组),每组各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和血肌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尿素氮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前列腺素E1联合金水宝胶囊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率以及血肌酐.
作者:王秋义;李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脊痛消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脊痛消胶囊,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两组均连用30 d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停药后疾病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眩晕、颈肩痛、日常生活与工作评分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头痛评分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理与社会适应评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1<P<0.05),且复发率低.结论 脊痛消胶囊组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降低复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郭学泉;王宏志;高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需要药物治疗的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如何合理用药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用药经验,针对BPH临床合理用药进行阐述.结果 进一步为基层医生明确了治疗BPH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临床用药误区及注意事项.结论 基层医生在给患者选择药物前,应熟悉掌握治疗药物的类型及其适应症和副作用,可更好地解决患者排尿障碍症状,延缓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崔光华;钟秀宏;谷玲卫;张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包皮环切术中油纱条缝合包扎与外部加压包扎的利弊.方法选取2013 -01~2013-09间我院收治的包茎及包皮过长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为30例.两组患者在包皮环切术中分别采用油纱条缝合包扎与外部加压包扎方法,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创口出血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缝合包扎组手术时间为25~40 min,平均(32.5±4.2)min;外部加压包扎组手术时间为23~38 min,平均(30.2±3.8)min.缝合包扎组术后当夜阴茎勃起引发伤口出血6 例,外部加压包扎组为3例.缝合包扎组3例因油纱条拆除时创口再次出血延期愈合,外部加压包扎组均7 d愈合.缝合包扎组创口因拆除油纱条时导致血痂脱落,少数患者创口延期愈合,且美观度欠佳,外部加压包扎组术后创口均平整愈合,创口对合良好、美观.结论 包皮环切术中采用油纱条外部加压包扎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美观、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洪涛;王鹏;朱广斌;于忠浩;陈国强;蒋东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紫锥菊提取物的遗传毒性,为紫锥菊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Ames试验.结果 紫锥菊提取物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未见生殖遗传毒性,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无致突变性.
作者:于蒙;贺文庆;冯全利;陈秀云;卜仕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中老年VBI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患者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0 g,3次/d,口服,联合盐酸川芎嗪1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B组50例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连用15 d,记录两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A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有效率(96%)明显高于B组(76%)(P<0.05),且治疗后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收缩期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1).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川芎嗪可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急性发作,而且对血液流变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在治疗VBI性眩晕方面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糖控制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8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利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控制血糖以及抗痨治疗,观察血糖、痰抗酸杆菌涂片转阴率、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临床症状以及疾病复发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血糖控制显效者20例(占25.0%)、水平一般者48例(占60.0%)、无效者12例(占15.0%),血糖控制总有效率为85.0%.血糖控制水平对痰抗酸杆菌涂片转阴率和肺结核临床症状改善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血糖控制水平理想者的转阴率高,达到84.6%,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症状好转率为85.0%;血糖控制水平一般者的转阴率为72.7%,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症状好转率为75.0%;血糖控制水平差者的转阴率低,仅达到40.0%,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症状好转率为33.3%.随访1年有7例患者肺结核复发.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疾病的治疗控制血糖是治疗关键.
作者:蔡瑞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术前经头颅CT定位,明确穿刺进针点,选择血肿大直径方向穿刺,注意避开血管和功能区.首次抽吸出血肿总量的65%~75%为佳,合并破入脑室者行侧脑室引流术效果更好.复查头颅CT后,经三通向引流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达血肿腔溶解血肿,引流2~5 d,长不超过1周,血肿消除85%以上或残留血肿<10 mL即可拔引流管.结果 本组63例患者,其中存活60例,占95.2%,随访1~3个月,ADL(日常生活能力) Ⅰ级12例(19.0%),Ⅱ级21例(33.3%),Ⅲ级16例(25.4%),Ⅳ级9例(14.3%),V级2例(3.2%).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血肿治疗,具有不受技术条件限制、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有利于血肿引流、缩短病程、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包永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止痛促愈汤配合微波理疗促进痔疮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痔疮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治疗组采用止痛促愈汤熏洗联合微波理疗,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液熏洗联合微波理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创面愈合时间有无差异.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止痛促愈汤联合微波理疗可明显促进痔疮术后创面愈合,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张雨秋;孙心悦;郭耀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眼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高青光眼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作者:段青昀;尹志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方法在传统的20学时理论验证性实验教学基础之上,新增加11学时设计性实验.结果 有96.7%的学生接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结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张春梅;唐华;陈蓉;王顺蓉;邹平;黄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B-lynch缝合术在产后出血(PPH)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PPH的相关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40例发生PPH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格法将40例孕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止血方法,观察组行B-lynch缝合术,观察两组孕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并详细记录二次手术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子宫切除率.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孕产妇二次手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及子宫切除率分别为15%、10%和5%,而观察组孕产妇均未发生此类状况.经多因素分析,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及软产道裂伤等因素与PPH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B-lynch缝合术治疗PPH,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