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郭芸

关键词:宫颈癌前病变, 综合治疗,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10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予常规分阶段治疗,观察组予综合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相关指标上2组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创面愈合时间、出血时间、阴道排液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标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疗效上,对照组治愈率30.48%,总有效率83.81%;观察组治愈率48.57%,总有效率95.2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晚期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GC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观察两组化疗效果、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受益率(DCR)及临床有效率(RR)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化疗耐受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42.0%(42/100),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18.2±1.3)个月,对照组2年生存率为29.0%(29/100),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13.9±1.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GC化疗方案能显著提高化疗效果和生存率,降低化疗毒副反应的基础上增加患者化疗耐受性,在晚期膀胱癌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缴宁;胡杰;赵彬;吴永吉;甄景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良性肺部疾病患者56例和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和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均进行了开胸肺切除手术,然后按照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VEGF、MMP-9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并对治疗前后观察组和良性对照组患者的VEGF、MMP-9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按照患者病理类型检测VEGF水平为:腺癌(332.3±82.3)pg/ml,鳞癌(364.5±81.8)pg/ml,其他病理类型(375.8±88.6)pg/ml;所有患者的MMP-9水平分别为腺癌(199.4±82.2)ng/ml,鳞癌(183.2±102.6)ng/ml,其他病理类型(185.1±112.9)ng/ml,所有肺癌患者的VEGF水平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Ⅰ期患者的VEGF水平和MMP-9水平分别为(245.4±54.3)pg/ml和(141.2±58.2)ng/ml,明显低于其他分期患者VEGF水平和MMP-9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水平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患者的VEGF水平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术前VEGF水平和MMP-9水平也明显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且与患者的分化程度相关.

    作者:梁葳;章海波;黄壮荣;祝曙光;陈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D44在胰头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CD44与胰头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生存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48例胰头癌原发灶.记录48例胰头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肿瘤所在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 CD44在48例胰头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4.6%(31/48).单因素分析显示,胰头癌患者的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CD44的阳性率表达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分化程度、肿瘤部位等与CD44的阳性率表达无关(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CD44、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 胰头癌中CD44呈高表达,且与胰头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李小平;张晓伟;郭伟剑;郑磊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部B超联合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果

    目的 比较B超或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果,探讨佳的诊断方式.方法 按性别和年龄采用1:1配对研究方式选取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在掌握其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和AFP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到直径和AFP的佳分界值,进而比较B超和AFP单用或联用时诊断HCC的效果.结果 病例组患者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和血清AFP值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53±1.88)cm vs.(2.10±2.12)cm,T=4.441,P<0.01;(211.61±322.77)ng/ml vs.(110.08±211.81)ng/ml,T=2.324,P=0.023].利用B超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69,虽然大于AFP诊断时的曲线下面积0.61,但2个面积值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Z=1.30,P=0.09).利用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值诊断HC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但B超联合AFP的诊断特异度高,达到了96.3%.利用AFP诊断和B超诊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χ2=156.755,P<0.01),并且2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较差(Kappa=0.157,P=0.023).结论 B超和AFP在HCC的诊断上具有明显差异,并且一致性较差,单独使用B超诊断时的灵敏度较单独使用AFP诊断时要高,但两者联合诊断时的特异度要明显优于其单独使用时的诊断模式.

    作者:李建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化疗方案对晚期卵巢癌治疗效果的对比

    目的 对比TC与TP方案应用于初次接受手术后化疗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晚期卵巢癌患者165例,TC方案组85例,TP方案组80例,收集其完整病例资料,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方案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T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方案组的治疗总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T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P组比较,TC组治疗期间的血小板下降明显高于TP组,但均不严重;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毒性明显低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耐受程度高,对延长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琳;林安平;傅亚均;王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手术成功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齐全的胃癌病例318例,其中胃上部癌82例,胃中部癌90例,胃下部癌146例.结果 3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M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手术根治情况、病灶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病理学分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和组织学分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上部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P<0.05).结论 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认识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胡晓峰;李磊;聂双发;郭飞;杨东东;王贵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早期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87.5%)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5),且术后的引流置管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vs 27.5%,χ2=9.52,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景瑞军;陈鑫;王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对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单用LBH589或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LBH589(15、25、50)nmol/L及50 nmol/L分别联合硼替佐米(15、25)nmol/L及地塞米松(5、10)μmol/L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48 h后的细胞增殖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LBH589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blot测定LBH589(15、25、50 nmol/L)对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变化程度.结果 单用LBH589或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均能够使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与药物剂量和时间变化呈正比例.药物作用于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48 h后,G0/G1期细胞逐渐增加,G2/M期及S期细胞则逐渐降低,细胞在G0/G1期发生阻滞,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且凋亡程度与药物剂量变化呈正比例,三药联合作用均较单药作用更加显著(P均<0.01);Westernblot测定显示,不同浓度LBH589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上调,且与药物剂量变化呈正比例.结论 LBH589能够使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受到抑制,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且三药联合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有加强抗瘤细胞作用.

    作者:张灵;白晓敏;范凌;张亚芳;吉慧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女性乳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女性乳腺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女性乳腺肿瘤疾病患者173例,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切除病灶.结果 173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共切除291个肿瘤病灶,良性肿瘤病灶259个以乳腺纤维腺瘤(67.35%)为主,恶性乳癌病灶32个以浸润性导管癌(9.97%)为主.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复查肿瘤病灶清除率100%且无复发迹象,术后不良事件以出现血肿为主,发生率为2.92%.结论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女性乳腺肿瘤清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小.

    作者:阎立昆;姚建锋;李伟;邱健;王小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GSTA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和膀胱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GSTA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等数据库,获取GSTA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或膀胱癌的文献9篇,对1989例病例和2246例对照进行meta分析,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结果 各遗传模型的Meta分析显示:GSTA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AA vs BB:OR=0.92,95%CI:0.68~1.23,P=0.56);(AB vs BB:OR=1.02,95%CI:0.86~1.21,P=0.83);(AA/AB vs BB OR=1.01,95%CI:0.86~1.17,P=0.93);(AA vs AB/BB:OR=0.91,95%CI:0.69~1.20,P=0.51)].各遗传模型的Meta分析显示:GSTA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AA vs BB:OR=0.97,95%CI:0.71~1.33,P=0.85);(AB vs BB:OR=1.11,95%CI:0.93~1.31,P=0.25);(AA/AB vs BB OR=1.07,95%CI:0.92~1.25,P=0.37);(AA vs AB/BB:OR=0.87,95%CI:0.64~1.18,P=0.37)].结论 单独的GSTA1基因多态性不是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易感因素.

    作者:谭于龙;钱辉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大鼠乳腺癌骨转移模型中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诱导疼痛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及其脊髓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体重在180~200 g,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癌痛模型组(A组)、假手术组(B组)、正常组(C组),A组大鼠左侧胫骨髓腔内单次注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B组大鼠左侧胫骨注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做不给药处理.A组造模后第7天,评估筛选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癌痛组(A1组)、癌痛+NS组(A2组)、癌痛+抑制剂组(A3组).正常对照组(C组)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C1组)、空白+抑制剂组(C2).A3组和C2组分别在第13、14、21天鞘内注射Akt抑制剂GSK690693,A2组在第13、14、21天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1组、B组、C1组均不给药处理.在第0、7、14、21天,分别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MWT).第21天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脊髓L4~L6区段,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的磷酸化Akt(p-Akt)水平.结果 实验观察到大鼠的MWT和TWL均显著降低,第7天及14天A1组、A2组、A3组及B组分别与C1组比较,P<0.05,第21天A3组与A1组、A2组分别比较,P<0.05.与C1组比较,骨癌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Akt表达增强,鞘内注射Akt抑制剂可降低脊髓背角p-Akt的表达.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骨癌痛的中枢敏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袁翠堂;丁罡;廖志军;姜峰;叶品;陈思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E3泛素连接酶FBXL5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泛素化修饰是蛋白质降解的信号,调节体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途径之一[1] ,密切参与细胞周期、信号转导、DNA修复、免疫反应、转录调控等. 泛素化修饰中的泛素连接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泛素化修饰被3种关键酶共同介导,其中E3泛素连接酶介导活泛素分子从结合酶E2转移到底物,不同的泛素连接酶靶向不同的底物蛋白,决定泛素化修饰的特异性,故E3连接酶于泛素化修饰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作者:贺景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区域增长法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的分割研究

    目的 为了提高分类和检索准确率从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提取感兴趣区域.方法 通过40幅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得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直方图特征并利用此特征分别采用区域增长法和全阈值法分割10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并利用面积大小差异和平均表面距离评价分割结果.结果 分割后的图像与手工分割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得出区域增长法与手工分割图像面积平均相差4.160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1个像素点而全阈值法分割后图像面积平均相差13.05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3个像素点.结论 区域增长法比较适合分割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此研究不仅能提高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辅助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并对以后的食管癌医学图像分割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伊力扎提·阿力甫;木拉提·哈米提;严传波;阿布都艾尼·库吐鲁克;姚娟;杨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医生诊断和患者自身情况,分别选择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及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实验组),每组各50例.随访治疗前后2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治疗效果、免疫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常规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化疗改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表达.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总有效率(48%)远远高于对照组(26%)(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肾功能异常、心率异常、肢端麻木和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实验组(P均<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治疗肺癌患者感染率低、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杜先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造血干细胞输注联合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的效果

    目的 造血干细胞输注在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共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造血干细胞联合大剂量化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化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CR 30例,对照组为14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造血干细胞输注联合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增加化疗剂量也会提高化疗的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反应.

    作者:孙波;曹舫;姚安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卵巢癌新辅助治疗对lncRNA差异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究卵巢癌新辅助治疗对lncRNA差异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分析ln-cRNA PVT1在卵巢癌和相邻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分析PVT1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VT1表达的预后意义.结果 相比邻近非肿瘤组织,PV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VT1表达与临床分期和N分级(P<0.05)有关.高PVT1表达水平患者总生存时间较短.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VT1可能是总体生存率较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lncRNA PV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PVT1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分子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韵;权效珍;覃小敏;兰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Nedd4L对前列腺癌患者TrkA抑癌性泛素化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Nedd4L对前列腺癌患者TrkA抑癌性泛素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0例前列腺癌组织(PC组)及24例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BPH组)中Nedd4L及TrkA的水平,分析Nedd4L和TrkA的相关性,同时分析NEDD4L和TrkA的水平分别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的关系.采用免疫印迹法进一步检测TrkA蛋白水平和TrkAde泛素化水平.结果 ①PC组Nedd4L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BPH组Nedd4L的mRNA水平(t=13.01,P<0.0001);PC组TrkA mRNA水平明显高于BPH组TrkA mRNA水平(t=8.097,P<0.0001),且Nedd4L mRNA水平与TrkA 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γ=-0.8029,P=0.0156).②Nedd4L水平与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呈明显负相关(P<0.05),TrkA mRNA水平与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PC组TrkA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PH组TrkA蛋白水平(t=11.06,P<0.0001),而PC组TrkA泛素化水平显著低于BPH组TrkA泛素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38,P<0.0001).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中Nedd4L表达水平下调,TrkA表达水平上调,TrkA泛素化水平的降低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赵娟;崔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51例脑胶质瘤患者,并选择同期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取简易智精神能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析2组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分析脑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随访期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间MMSE和MoCA评分.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和KPS评分显著相关(P<0.05,P<0.01).所有患者随访1年,21例死亡,30例存活;死亡组患者入院MMSE和MoCA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脑胶质瘤的病情进程有关.

    作者:胥明;周小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丙泊酚对肝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实施肝癌手术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44例)和异氟醚组(S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IL-6的变化及差异,记录患者实施切除术后的不良反应,并测量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结果 2组患者在实施切除术后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NK细胞浓度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IL-6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手术后1 d丙泊酚组NK细胞数量低于异丙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在手术后3 d血清中IL-6浓度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而异氟醚组仍高于麻醉前水平.丙泊酚组白细胞下降率(50.0%),低于异氟醚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对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但白细胞下降率低于异氟醚麻醉,对于白细胞较低的患者适合采用此方法麻醉.

    作者:程勇;张晓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浓度与其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并对其与NSCLC患者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40只健康大鼠,雌雄各半.实验前1日禁食12 h,实验当日分别按照10 mg/kg的剂量注入大鼠尾静脉.另外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年收治的11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大鼠1、4、12、24 h的脑脊液和血浆中厄洛替尼浓度水平,并对两者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参照评价标准将110例NSCLC患者分为CR组、PR组、SD组及PD组,对比不同组间的血浆厄洛替尼浓度,并对临床疗效与血浆厄洛替尼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大鼠1、4、12、24 h脑脊液和血浆中的厄洛替尼浓度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逐渐降低(P<0.05).不同时刻的大鼠脑脊液与血浆中的厄洛替尼浓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疗效患者组间血浆中厄洛替尼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组间血浆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CR组>PR组>SD组>PD组(P<0.05).结论 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患者疗效与其血浆中药物浓度具有相关性,血浆浓度越高,疗效越好,故厄洛替尼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放疗等治疗手段的有力补充.

    作者:李晓琴;王秀丽;朱红革;展翼翼;刘春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