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造血干细胞输注联合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的效果

孙波;曹舫;姚安梅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输注, 增加化疗剂量, 卵巢癌
摘要:目的 造血干细胞输注在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共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造血干细胞联合大剂量化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化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CR 30例,对照组为14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造血干细胞输注联合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增加化疗剂量也会提高化疗的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反应.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化疗对女性宫颈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究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化疗对女性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女性宫颈癌患者68例,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F方案化疗,实验组患者采用PF方案化疗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12个月生存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比例较高(P<0.05),且病情进展患者(PD)比例较低(P<0.05),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化疗.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发生疼痛(P<0.05)和下肢麻木(P<0.05)的比例较高,其它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两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生存率较高.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可以显著增强化疗对女性宫颈癌的疗效,提高患者治疗后12个月生存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史佳萍;华燕艳;李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特点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甲状腺癌的病患420例,对其按时间段进行分组,7年为1个时间段,研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变化,并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2001-2007年与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在相对应的年龄上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每个时间段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集中在41~50岁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07年和2008-2014年2个时间段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性别上均为女性多于男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07年和2008-2014年2个时间段的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病灶的单发与多发以及肿瘤直径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患者无论从性别、年龄、病灶的多寡还是肿瘤直径以及淋巴结清扫阳性率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癌全切手术组和次全切手术组对比发现,全切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上与次全切手术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全切手术和次全切手术2种手术方式在甲状旁腺损伤(10.00%/6.00%)、喉返神经损伤(10.00%/8.00%)以及喉上神经损伤(5.00%/7.00%)的发生率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其发生发展,不同手术方式影响到甲状腺癌预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樊华;李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KB1对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LKB1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LKB1过表达质粒转染至人胰腺癌细胞ASPC-1,实验分为转染试剂组、空载体组和LKB1过表达组.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后LKB1蛋白的表达水平;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LKB1过表达对人胰腺癌细胞ASPC-1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LKB1过表达对AMPKα、p-AMPKα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转染试剂组相比,LKB1过表达质粒转染人胰腺癌细胞ASPC-1后LKB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P<0.01),p-AMPKα及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增高(P<0.01),间质表型细胞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LKB1抑制人胰腺癌细胞ASPC-1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该抑制过程可能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张志强;王梓瑛;王晓舟;郑爽;马怡;赫丽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51例脑胶质瘤患者,并选择同期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取简易智精神能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析2组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分析脑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随访期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间MMSE和MoCA评分.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和KPS评分显著相关(P<0.05,P<0.01).所有患者随访1年,21例死亡,30例存活;死亡组患者入院MMSE和MoCA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脑胶质瘤的病情进程有关.

    作者:胥明;周小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宫颈癌宫旁残留两种后程加量方式剂量学比较

    目的 对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与体外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后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靶区、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剂量学对比研究.方法 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在完成全部放疗后宫旁残留进行宫旁后程加量,用ONCENTRA治疗系统分别设计三维后装放疗计划及体外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利用体积直方图分别评价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比较两组间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受照剂量的差别.结果 两种放疗方法均能很好覆盖靶区,满足计划要求,三维插植后装放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24±1.21)Gy、(2.98±1.01)Gy、(2.43±0.87)Gy,膀胱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04±0.58)Gy、(1.82±0.56)Gy、(1.46±0.32)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1.37±0.61)Gy、(0.91±0.24)Gy、(0.76±0.19)Gy.体外调强放射治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4.84±1.34)Gy、(4.32±1.12)Gy、(3.76±1.01)Gy,膀胱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43±1.12)Gy、(3.10±1.02)Gy、(2.69±1.01)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37±0.98)Gy、(2.05±0.78)Gy、(1.77±0.88)Gy.与体外调强放疗计划对后程加量中相比,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对直肠、乙状结肠、直肠的剂量更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图像引导下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在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保护更好,将能降低膀胱、乙状结肠、直肠并发症出现概率.

    作者:钟沛霖;冯梅;程燕铭;李秀华;郭爱华;蔡勇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贝伐单抗与培美曲塞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顺铂+培美曲塞化疗,治疗组在顺铂+培美曲塞的基础上加贝伐单抗,比较2组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ORR(CR+PR)和DCR(CR+PR+SD)分别为43%、85%,相比于对照组ORR和DCR的20%、69%,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呕吐、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无论在发生率还是在0~Ⅳ级分级上都没有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 mRNA含量为(70.6±12.3)pg·m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 mRNA含量为(67.4±11.3)pg·m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mRNA含量为(63.9±11.7)pg·mL-1,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及顺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且贝伐单抗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抑制作用,目前可以作为1种较为理想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

    作者:邱水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E3泛素连接酶FBXL5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泛素化修饰是蛋白质降解的信号,调节体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途径之一[1] ,密切参与细胞周期、信号转导、DNA修复、免疫反应、转录调控等. 泛素化修饰中的泛素连接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泛素化修饰被3种关键酶共同介导,其中E3泛素连接酶介导活泛素分子从结合酶E2转移到底物,不同的泛素连接酶靶向不同的底物蛋白,决定泛素化修饰的特异性,故E3连接酶于泛素化修饰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作者:贺景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血管抑制作用.方法 C57BL/6近交系小鼠30只,造模后,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使用生理盐水、环磷酰胺(CTX)及HSYA(分低、中、高3个剂量)作用于动物模型.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大小,分析小鼠生长曲线,并在造模第22天处死所有小鼠,无菌条件下剥取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HSYA在不同视野下对肿瘤血管的抑制情况.结果 HSYA中、小剂量组对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中药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高亭;蒋引娣;李敏;何小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D10和Bcl-6在Castleman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CD10和Bcl-6在Castleman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经病理诊断的Castleman病1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13例,滤泡性淋巴瘤13例,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标本和活检穿刺标本,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各组的CD10和Bcl-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astleman病与滤泡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cl-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及滤泡性淋巴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CD10和Bcl-6可作为Castleman病的诊断及其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滤泡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免疫学标志物.Castleman病的发病过程可能与Bcl-6基因异常有关;Bcl-6基因异常可能是Castleman病形态学改变的基础.

    作者:韩鸿雁;李晓兵;许春伟;张凤霞;乔西平;陈宁;韩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与肛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变化以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直肠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超低位前手术切除组和开腹手术组.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诊并评定患者的肛门动力学以及肛门功能的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11.3±3.7)d、术中出血量(116.3±66.5)mL、手术时间(170.5±57.7)min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5±1.0)d上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肛门大收缩压、大静息压、静息向量容积以及收缩向量容积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肛门功能方面比较发现,腹腔镜手术组的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排便时间以及便意感方面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排便次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及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效果好,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习举云;李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清CEA、CA199和CA153检测对判定结肠癌发生发展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的血清CEA、CA199和CA153检测对判定病情的价值.方法 选择结肠癌患者60例(癌变组)、良性结肠肿瘤患者60例(瘤变组)与健康人60例(健康组),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后进行血清CEA、CA199和CA153的检测,同时对3组入选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 癌变组的CEA、CA199和CA153含量都明显高于瘤变组与健康组,3组间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的CEA、CA199和CA1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0%、70.0%和63.3%,瘤变组分别为6.7%、6.7%和1.7%,而健康组分别为3.3%、3.3%和0.0%,3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癌患者中,随着病理分期增加、分化程度的减少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CEA、CA199和CA153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清CEA、CA199和CA153在结肠癌中都呈现高表达情况,与患者的病理特征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能有效判定病情状况,值得在临床检测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娜;李宏斌;朱蕾;赵车冬;刘军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重组蛋白P53联合紫杉醇在宫颈癌中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P53联合紫杉醇在宫颈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进行实验研究,利用MTT实验对单独加入P53重组蛋白、紫杉醇和P53联合紫杉醇对细胞增殖进行检测,两者均不加为对照组,同样的设计思路对细胞单克隆进行检测,后用western-blot进行4种细胞蛋白的检测.结果 重组蛋白联合紫杉醇时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且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细胞单克隆形成数目也是减少,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时发现VEGF表达减少.结论 P53重组蛋白联合紫杉醇能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其潜在作用机制是抑制VEGF的表达.

    作者:权效珍;覃小敏;刘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化疗方案对晚期卵巢癌治疗效果的对比

    目的 对比TC与TP方案应用于初次接受手术后化疗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晚期卵巢癌患者165例,TC方案组85例,TP方案组80例,收集其完整病例资料,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方案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T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方案组的治疗总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T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P组比较,TC组治疗期间的血小板下降明显高于TP组,但均不严重;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毒性明显低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耐受程度高,对延长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琳;林安平;傅亚均;王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部B超联合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果

    目的 比较B超或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果,探讨佳的诊断方式.方法 按性别和年龄采用1:1配对研究方式选取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在掌握其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和AFP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到直径和AFP的佳分界值,进而比较B超和AFP单用或联用时诊断HCC的效果.结果 病例组患者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和血清AFP值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53±1.88)cm vs.(2.10±2.12)cm,T=4.441,P<0.01;(211.61±322.77)ng/ml vs.(110.08±211.81)ng/ml,T=2.324,P=0.023].利用B超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69,虽然大于AFP诊断时的曲线下面积0.61,但2个面积值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Z=1.30,P=0.09).利用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值诊断HC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但B超联合AFP的诊断特异度高,达到了96.3%.利用AFP诊断和B超诊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χ2=156.755,P<0.01),并且2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较差(Kappa=0.157,P=0.023).结论 B超和AFP在HCC的诊断上具有明显差异,并且一致性较差,单独使用B超诊断时的灵敏度较单独使用AFP诊断时要高,但两者联合诊断时的特异度要明显优于其单独使用时的诊断模式.

    作者:李建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B7-H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7-H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112例上皮性卵巢癌及10例良性卵巢囊肿的组织蜡块制作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芯片协同刺激分子B7-H1的表达情况,χ2检验B7-H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结果 B7-H1在良性卵巢囊肿中均为低表达,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55.4%(62/112);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细胞分化、肿瘤大小及是否合并CA125升高无关(P>0.05),而与患者FIGO分期及是否转移密切相关(P<0.05);B7-H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9和17.51,P值均<0.001).COX回归分析表明,B7-H1表达水平和FIGO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差和生存期短相关,可为卵巢癌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作者:徐梅;张梦;刘洋;张蓓;尹凤玲;刘霞;卓世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评估紫杉醇联合卡铂(TC)治疗晚期(ⅣB期)及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传统的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TP)进行比较.方法 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患者116例,其中TC组患者52例,应用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TP组患者64例,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TC组和TP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化疗前曾接受手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C组与TP组有效率(PR+CR)分别为38.5%(20/52)、40.6%(26/64),疾病控制率(PR+CR+SD)分别为59.6%(31/52)、57.8%(37/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和TP组中位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Ⅲ~Ⅳ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5.7%,低于TP组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组Ⅲ~Ⅳ级骨髓抑制、肾毒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和TP方案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是TC方案可明显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因而在治疗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时值得应用.

    作者:宋丹;孔为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胃癌患者血浆TAFI及TA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原发性胃癌患者106例为实验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抗原(TAFI:Ag)及TAT水平.结果 实验组血浆TAFI:Ag及TAT水平分别为(30.0±2.5)μg/mL及(36.3±3.4)ng/mL,对照组血浆TAFI:Ag及TAT水平分别为(22.5±2.5)μg/mL及24.5±2.5 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患者TAFI抗原及TAT水平随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其与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及0.881.用ROC曲线研究TAFI抗原和TAT两项指标的检验效能显示:TAFI抗原的临界值为26.25μg/mL(AUC=0.915,P<0.05);TAT的临界值为29.15 ng/mL(AUC=0.852,P<0.05).结论 胃癌患者体内TAFI及TAT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胃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提示其作为胃癌诊治的辅助实验室指标或有可观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列腺癌患者对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的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治疗耐受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进行前列腺癌治疗的患者首先进行内分泌治疗,然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耐受性较好组和耐受性较差组,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分析影响2组患者耐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者全部完成第1个周期的治疗,21例(24.4%)完成5个周期的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耐受较好患者的Gleason评分低、PSA值较低,Ⅳ期患者较少,血红蛋白值较高、治疗总周期和总治疗时间较长.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血红蛋白是影响患者耐受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主要受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血红蛋白影响.

    作者:林思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区域增长法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的分割研究

    目的 为了提高分类和检索准确率从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提取感兴趣区域.方法 通过40幅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得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直方图特征并利用此特征分别采用区域增长法和全阈值法分割10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并利用面积大小差异和平均表面距离评价分割结果.结果 分割后的图像与手工分割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得出区域增长法与手工分割图像面积平均相差4.160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1个像素点而全阈值法分割后图像面积平均相差13.05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3个像素点.结论 区域增长法比较适合分割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此研究不仅能提高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辅助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并对以后的食管癌医学图像分割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伊力扎提·阿力甫;木拉提·哈米提;严传波;阿布都艾尼·库吐鲁克;姚娟;杨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中常见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4例胃癌患者(A组),45例胃良性囊肿患者(B组),42例胃黏膜正常的人(C组)作为研究对象.对3组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A19-9和CEA水平进行比较、癌症各期患者血清中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检测以及各种肿瘤标志物单测及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肿瘤组(A组)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A19-9和CEA水平均显著性高于良性(B组)、对照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性的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分期的不断延长,胃癌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A19-9和CE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各标志物中CA724的灵敏度高,CEA标志物的特异性高,CA724标志物的有效诊断率高,4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有效诊断率要显著高于单测肿瘤标志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A242、CA724、CA19-9和CEA联合检测是诊断胃癌的理想组合,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有效率,对于胃癌早期的诊断、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薛雯娟;康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