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岭;郝权;孙和熙;冯慧;鞠宝辉;田菁
目的:通过观察海带多糖(laminaria japonica polysaccharides,LJP)在体内外对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LJP对人NPC细胞株(HONE1和CNE2)增殖的抑制作用;运用PI加Annexin V双染法检测LJP对HONE1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人NPC细胞株HONE1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及行体内抑瘤实验,并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观察移植瘤细胞超微结构.结果:MTT显示LJP对人NPC细胞(HONE1和CNE2)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相关性,320 mg/L的LJP作用72h的抑制率分别为58.27%(P<0.01)和55.00%(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JP具有诱导HONE1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率随着LJP浓度的增加而增高,320 mg/L的凋亡率为(49.51±1.89)%(P<0.01).体内实验中,LJP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7%(P<0.05)和47.0%(P<0.01),具有明显抑制移植瘤的作用,而低剂量组的抑瘤率仅为16.4%(P>0.05).TEM结果提示癌细胞呈现凋亡特征的改变.结论:LJP具有抑制NPC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曾曼丽;孙文忠;徐志文;魏媛媛;郑实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恩度不同加药时间对肺癌裸鼠移植瘤的辐射增敏效果.方法:以A549裸鼠移植瘤为载体,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A),单纯照射组(B),单纯恩度组(C),照射前给药组(D),同时给药组(E)和照射后给药组(F).恩度每只按20 mg/kg·d-1给予,连续14 d.照射剂量200 cGy/f,共计10次,5次/w.D、F组给药14 d后和前照射14 d,E组照射前1h给药,连续14 d.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和瘤体大小的变化,处理后第15天及29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D、MMP-2、VEGF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及内皮细胞的凋亡.结果:不同处理组移植瘤体积或重量抑瘤率分别为B组:49.48%,51.13%;C组:25.48%,34.39%;D组:66.69%,74.66%;E组:76.37%,88.69%;F组:56%,66.52%.联合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时照射同时加药组(E),单纯加药组(C)与对照组(A)VE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9天时照射同时加药组(E)与照射前加药组(D)、照射后加药组(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两者表达无显著性差异.MMP-2的变化趋势与VEGF一致.第15天时照射同时加药组(E),单纯加药组(C)与对照组(A)MVD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9天时照射同时加药组(E)与照射前加药组(D),照射后加药组(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第15天时单纯加药组(C),单照射组(B)以及联合组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凋亡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9天时联合组中,照射同时加药组与其他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度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辐射增敏作用明确,其中,又以辐射同时给药组增敏效应强.VEGF、MMP-2和MVD的表达变化是其重要机制.
作者:袁智勇;秦培燕;庄洪卿;于津浦;任秀宝;王长利;王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并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随访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98例,并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行肝血管瘤切除的肝组织30例作为正常肝脏组织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MGB1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HMGB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肿瘤组织表达率为91.84%,癌旁组织表达率为21.43%,正常肝组织无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HMGB1的表达高低与肿瘤包膜的情况存在相关,与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全组1、3、5年总体生存率为:83.5%、58.2%、49.4%;无瘤生存率为:60.7%、40.6%、36.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MGB1表达水平是影响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HMGB1高表达组(57例),无或低表达组(4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42.7%、37.7%及89.3%、69.3%、57.5%(P=0.028);相应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1%、31.6%、26.1%及68.4%、47.1%、45.1%(P=0.047).结论:HMGB1 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呈负相关,HMGB1的高表达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可以作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因子之一.
作者:刘芙蓉;张耀军;陈敏山;彭振维;徐立;林小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化疗对合并2型糖尿病(T2DM)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按配对设计入选80例分为实验组(合并T2DM恶性肿瘤)40例,对照组(非合并T2DM恶性肿瘤)40例,均给予2个周期化疗,采集每个周期化疗前1天和化疗结束后第2天早晨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的含量.结果:实验组2个周期化疗前后血清TGF-β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1个周期化疗后血清TGF-β1含量降低,而第2个周期化疗后含量却较第2个周期化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1、2个周期化疗后血清TGF-β1含量呈持续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个周期化疗可促进合并/非合并T2DM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下降.第2个周期化疗可促进合并T2DM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升高.
作者:彭晔;方翼;张旭刚;谢娜;王雪静;周慧敏;李炳茂;胡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5,IGFBP5)对人骨肉瘤细胞株143B增殖及侵袭力的影响.方法:用IGFBP5过表达重组腺病毒(Ad-IGFBP5)、IGFBP5 RNA干扰重组腺病毒(Ad-siIGFBP5)和空载红色荧光蛋白重组腺病毒(Ad-RFP)感染人骨肉瘤细胞株143B.通过细胞增殖、划痕愈合、细胞迁移室(Transwell)侵袭等多种实验方法,研究IGFBP5对人骨肉瘤细胞株生长、迁移与侵袭的影响.结果:Ad-IGFBP5组感染后143B细胞生长速度低于Ad-RFP组(P<0.05);Ad-IGFBP5组细胞在划痕后16h即完全愈合,划痕愈合速度显著低于Ad-RFP组(P<0.05);24 h后Ad-IGFBP5组侵袭至Matrigel胶上的平均细胞数量较Ad-RFP组减少(P<0.05).而Ad-siIGFBP5感染后,143B细胞表现为生长率升高,划痕愈合速度加快及侵袭力增强.结论:IGFBP5能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提示IGFBP5在抑制骨肉瘤发生及转移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周杰;覃佳强;金先庆;宿玉玺;谢艳;南国新;王忠良;刘星;张德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每一个生命个体中,都存在一个决定细胞是否、何时开始生长、分裂或死亡的精密程序,即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其在相关基因的控制下,调控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死亡.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破坏导致细胞的失控性生长,是几乎所有的肿瘤都有的一个根本的共同特征.许多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是改变了细胞周期的调控,包括细胞周期启动、运行和终止的异常,使本来应脱离细胞周期而停止增殖或应自行凋亡的细胞不断地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出现无限制、自主的细胞增殖和分裂.传统中草药用于治疗癌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因其资源丰富且副反应较小,在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上备受关注,许多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可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于G1期、S期或G2/M期,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将中药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曹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乳腺实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特别对BI-RADS 4类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间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乳腺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204例患者资料,共210个病变.常规超声诊断依据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BI-RADS-US)标准,弹性评分依据日本Tsukuba大学弹性成像评分标准.结果:204例患者210个乳腺实性病变中,组织病理学结果为恶性病变124个(59.1%),良性病变86个(40.9%).常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7%、84.9%和87.1%;弹性成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1%、81.4%和82.4%;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5%、97.7%和90.5%.在BI-RADS 4类需活检的61个病变中,经病理证实恶性病变46个,良性病变15个,其中弹性成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5%、93.3%和93.4%.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常规超声或弹性成像(P值分别为0.003、0.049).结论: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乳腺实性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性,对于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需活检的病变,结合弹性成像诊断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作者:张宇;刘雪静;刘佩芳;朱鹰;徐熠琳;李小康;张淑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CK7、CK20及TTF-1在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联合应用这3种标志物对判断转移性腺癌原发部位的价值.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K7、CK20与TTF-1在229例腺癌及1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3种抗体在不同组织来源肿瘤中的表达可以组合成8种模式:CK7+/CK20-/TTF-1+: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率较高(50%);CK7+/CK20-/TTF-1-:涎腺腺癌(94.44%)、乳腺小叶癌(85.71%)、卵巢浆液性癌(71.43%)、胆囊腺癌(63.64%)、宫颈腺癌(61.54%),阳性率较高;CK7+/CK20+/TTF-1+:阳性率均不高;CK7+/ CK20+/TTF-1-:阳性率均不高;CK7- /CK20-/TTF-1+:阳性率均不高;CK7-/CK20-/TTF-1-:前列腺癌(100%)、食管鳞癌(100%)、肾透明细胞癌(90.90%),阳性率较高;CK7-/CK20+/TTF-1+:阳性率均不高;CK7-/CK20+/TTF-1-:肠腺癌(66.67%)阳性率较高;结论:联合检测CK7、CK20及TTF-1抗体有助于判断部分转移性腺癌的器官来源,缩小原发肿瘤的搜寻范围.
作者:李波;何欣;罗宏涛;杨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LNR)是否能更优于淋巴结转移数(positive lymph nodes,PLN),用于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1 089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0枚或以上、术后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肿瘤大小分期,组织学分级、ER/PR/HER-2状态、PLN、LNR、切检淋巴结总数、结外软组织侵犯、辅助治疗与患者RFS(relapse free survival,RFS)、OS(overall survival,OS)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分别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PLN和LNR均为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P<0.001);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同时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LNR依然是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RFS:P<0.001,OS:P=0.001),而PLN不再是其独立预测指标(RFS:P=0.944,OS:P=0.315).结论:相对于PLN而言,LNR能更好的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为乳腺癌危险度分级和临床医生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的参考依据.
作者:杨翠翠;刘芳芳;李帅;任美敬;翟丽丽;付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Wnt、Shh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中的表达,应用不同浓度糖原合成酶激酶-3的抑制剂氯化锂(LiCl)处理,观察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体外增殖和Shh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不同浓度LiCl处理细胞6~48 h,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HEC-1A细胞上Wnt、Shh表达;MTT比色法检测HEC-1A细胞增殖活性;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Wnt、Shh在HEC-1A细胞上有表达;不同浓度LiCl 处理后,Shh阳性细胞先出现增殖,24 h时细胞量达到高峰,随着时间延长,Shh细胞量减少,高浓度LiCl组在48 h时细胞减少显著(P<0.05);MTT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LiCl对HEC-1A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RT-PCR检测结果显示Gli-1基因的表达在24 h组水平高,与Shh的阳性细胞变化情况相符合.结论:Wnt信号可以调控Shh的表达,LiCl能抑制HEC-1A细胞的增殖,并具有浓度、时间依赖趋势.
作者:张海萍;谭玉军;许婷婷;王跃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及自身状况较差,是重症或混合性感染高发人群,主要原因为多存有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吸烟史、常罹患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及膨胀不良等造成肺部自洁功能下降,以及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和药物对机体造成的免疫抑制等.肺癌合并重症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原因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临床治疗上缺乏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存在临床及影像学上变化不同步,同时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现介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2011年3月收治的1例经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重症混合性感染的病例.该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重症混合性肺感染,经综合治疗后效果较佳.同时探讨肺癌合并重症混合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和治疗规范.
作者:赵晓亮;林丽;陈玉龙;肖建宇;王长利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5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皮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初治患者,对其行术前常规胸部SE序列MRI平扫和纵隔DWI扫描(b值分别为600、800和1 000 s/mm2),测量并记录不同b值时肺门纵隔淋巴结的ADC值,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45例患者共送检淋巴结791枚,其中在DWI上测得ADC值的淋巴结共计68枚,包括32枚转移性淋巴结和36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合适的b值为600 s/mm2,在此条件下,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1.73 ± 0.24)×10-3 mm2/s,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2.67 ± 0.16)×10-3 mm2/s,转移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P<0.001).转移性淋巴结不同病理类型间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平均ADC值<2.32×10-3 mm2/s为阈值诊断非小细胞性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时,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1%、92%、31%、8%、76%和90%.结论:DWI对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快速可行的影像学技术.
作者:曾治民;廖琴;蔡婧;刘安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脑部是上皮性卵巢癌转移的少见部位,但近20年来发生率有所提高.多数患者以头痛症状就诊,诊断依赖于CT或MRI影像学检查.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治疗规范,采取手术和放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使患者受益.特别对于单发脑转移灶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立体定向放疗的应用为该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该病的预后差,相关预后因素尚有争议,目前一致认为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和未合并颅外病灶有利于预后.
作者:张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索诱导并建立人乳腺癌MCF-7放射耐受细胞亚株的体外实验方法.方法:体外培养MCF-7细胞株,应用梯度递增的X线对MCF-7进行诱导照射,照射剂量达到59Gy时,得到放射耐受细胞亚株(MCF-7R),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亲本株MCF-7与放射耐受细胞亚株MCF-7R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分布,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放射敏感性,并计算存活分数,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结果:与MCF-7相比,MCF-7R外形及细胞器均出现明显改变;G2/M期比例明显降低;(13.32%vs.9.43%)放射敏感性参数SF2即照射2 Gy时的细胞存活分数升高34%(P<0.001),准域剂量Dq值由2.261 Gy升高至3.695 Gy(P<0.05),平均致死剂量Do值由1.215 Gy升高至1.834 Gy(P<0.05).结论:照射剂量梯度递增法是可行的建立人乳腺癌放射耐受细胞亚株的方法,得到的放射耐受亚株细胞形态及细胞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株细胞相比较有明显差异.
作者:向晶;周明利;谢荣俊;张树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癌症发病情况与死亡率,并将中国的癌症现状与之比较,明确我国面临的主要癌症负担类型.方法:各国家常见肿瘤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世界标化发病率等数据均来源于GLOBOCAN 2008.结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均是肺癌,其次发达国家为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发展中国家的胃癌、乳腺癌和肝癌;发达国家死亡率高的分别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发展中国家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1位,胃癌、肝癌发病及死亡率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乳腺癌的死亡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亦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增发病和死亡人数多的癌症是肺癌、胃癌和肝癌.结论:不同国家的癌谱不同,中国癌谱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肺癌、胃癌及肝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并且未来十几年其增长速度较快,是我国恶性肿瘤防控的重点.
作者:王永川;魏丽娟;刘俊田;李世霞;王庆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免疫治疗在晚期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MRC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3月至2010年7月接受CIK细胞治疗的80例MRCC患者为治疗组,88例接受IL-2联合IFN治疗的MRCC患者为对照组.配对因素包括性别、年龄、KP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血钙、确诊至开始内科治疗的时间、转移部位数量等.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CIK治疗组患者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7%、28%、17%,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6%、15%、10%(P值分别为0.015、0.009、0.019).CIK治疗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67%、59%,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5%、37%、18%(P均<0.001).CIK治疗组患者的中位PFS、OS明显优于对照组(12个月vs.9个月,P=0.013;46个月vs.18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转移部位数量、CIK细胞治疗的次数与CIK治疗组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佳CIK治疗次数为7次以上.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MRCC患者预后.高KPS评分、无或仅有一个转移部位的患者预后较好,且增加CIK免疫治疗次数可以使患者更大程度获益.
作者:张澎;张静;刘亮;李慧;齐静;安秀梅;曹水;任秀宝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住院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314例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其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314例病例5年生存率为88.0%,复发率为13.4%.单因素分析显示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时间不良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3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3组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单因素分析示SCCAg、FIGO分期、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宫旁组织浸润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治疗前SCCAg>3 ng/mL(P<0.001,OR=4.966)、深肌层浸润(P=0.001,OR=5.503)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SCCAg>3 ng/mL、深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邓欢;李政;李文超;梁卫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和福莫司汀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疗效、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72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36例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组(SRS联合组)和36例单纯全脑放疗组(WBRT组).两组均在放疗的第1、8、15天静脉给予福莫司汀(2 mg/kg).结果:SRS联合组和WBRT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1.7%和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5),两组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9.0个月和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9,P<0.05).SRS联合组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较WBRT组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但大部分患者能耐受.结论: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可提高脑转移瘤的缓解率及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和福莫司汀治疗脑转移瘤疗效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较好选择.
作者:于兰;张小涛;张真;韩淑红;马学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R-23a与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1)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检测miR-23a与RUNX1基因3'UTR区结合情况.收集150例恶性淋巴瘤及3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手术标本,分别运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中miR-23a、RUNX1 的表达.结果:RUNX1 是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23a在150例恶性淋巴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6.7%,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30.0%,P<0.01),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RUNX1蛋白在150例恶性淋巴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4.7%,显著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53.3%,P<0.01),且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miR-23a与RUNX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RUNX1是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23a的高表达和RUNX1蛋白低表达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作者:贺荣芳;赵强;王婧;谢黎明;张小丽;龚邵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新辅助治疗对进展期直肠癌手术及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收治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其中新辅助治疗后再手术组34例(A组),与同期直肠癌直接手术组146例(B组)进行对照,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1年随访情况.结果:A、B两组肿瘤切除率为100%及89%,R0切除率为97.1%及82.9%,保肛率为73.5%及54.8%,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9%及4.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A、B两组局部复发分别为0及16例,肝转移例数分别为1例及5例.结论:新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进展期直肠癌的肿瘤切除率、R0切除率及保肛率,并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无影响.
作者:边志民;王成锋;田艳涛;赵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