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7例残胃癌及11例残胃再发癌的外科治疗

倪红飞;潘耀东;张伟兴;沈莉

关键词:胃肿瘤, 肿瘤复发, 胃切除术
摘要:我科2004年1 月~2010年6 月共收治残胃癌17例和残胃再发癌1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残胃癌患者,男性14例,女性3 例; 年龄33~73岁,平均55岁; 11例残胃再发癌,男性9例,女性2例; 年龄39~78岁,平均58岁.17例残胃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长时间达25年,短达5年,平均11.6年.首次手术为毕Ⅰ式3 例,毕Ⅱ式14例.11例残胃再发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时间长达6年,短达4个月.首次手术为毕Ⅰ式5例,毕Ⅱ式6例.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消瘦等.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9例低位直肠癌,采用充分分离直肠并离断肿瘤近端后经肛门拖出,直线型吻合器切闭肿瘤远端,圆形吻合器行端端吻合.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平均距离为(3.0±0.5) cm(2.5~4.0 cm).Dukes A期8例,B期17例,C期4例.结果 所有患者保肛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检查残端无肿瘤残留,发生吻合口漏1例(3.4%),吻合口狭窄3例(10.3%).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盆腔复发1例(3.4%),吻合口复发1例(3.4%),肝转移4例(13.8%),肺转移3例(10.3%).结论 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陈斌;林奎生;陈进渠;蒲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以Lambert-Eaton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1例报告

    Lambert-Eaton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LES)又称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是1种以自主神经元和神经肌接头末梢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导致神经-肌肉传导不良为特征的神经肌肉失调性疾病[1].LES多与恶性肿瘤,尤其是小细胞肺癌有关,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的躯干肌肉无力(下肢症状重于上肢),消瘦和易疲劳,行动迟缓,偶见眼外肌和延髓支配肌肉受累[2].这些临床表现既不是由原发病灶引起,也非转移或浸润周围器官或组织所致,极易误诊为重症肌无力或格林巴利综合征,从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LES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分析如下.

    作者:张钧;景绍武;王雅棣;高晓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鼻咽癌中nm23与PCNA的表达与其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nm23与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鼻咽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鼻咽癌标本中nm23蛋白和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 鼻咽癌患者中的nm23蛋白和PCNA的表达高于慢性鼻咽炎的.nm23低表达与PCNA的高表达均和鼻咽癌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nm23低表达和PCNA 高表达具有促进鼻咽癌转移的作用.

    作者:方伟达;梁文勇;余其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n-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是包含多个双键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第1个双键出现在碳链甲基端的第3位,所以称之为n-3脂肪酸,也叫ω-3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LN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

    作者:王向群;陈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S-341对人类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PS-341对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宫颈癌SiHa细胞进行常规体外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按照24、48、72 h随机分为3个作用时间相,用不同浓度PS-341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细胞凋亡率;FCM法测定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染色的细胞核形态,可见对照组细胞核稀疏淡染,随着PS-341的作用时间延长及作用浓度的增高,各组细胞胞核形态发生变化,染色质固缩,细胞核致密深染,且数量逐渐增加,60 nmol/L PS-341作用72 h时,细胞核呈碎块状致密浓染.FCM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随着PS-341作用时间延长及作用浓度的增高,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FCM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期,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20 nmol/L PS-341可诱导人类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增加,治疗效果逐渐加强,其中60 nmol/L PS-341作用72 h效果强.

    作者:张丹丹;张玉泉;季玉琴;周业娣;糜媛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鼻咽癌颈椎破坏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鼻咽癌颈椎破坏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并探讨临床治疗策略的合理性.方法 收集42例初次治疗中仅有颈椎破坏的鼻咽癌.根据MRI、PET-CT或CT加骨扫描的结果为:颈椎侵犯的鼻咽癌T4M0期(20例)和仅有颈椎转移的鼻咽癌M1(22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PFS及OS差异的显著性,并单因素生存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模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3~3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个月,24例死亡,16例存活,失访2例,两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和36.4%(P=0.173),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42.9%和27.3%(P=0.361).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对颈椎有破坏的T4M0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方式、近期疗效、EBV病毒数量及失败模式是其独立预后因素.对仅有颈椎转移的M1期鼻咽癌患者,HBG、PLT、ZPS评分及失败模式是其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不同分期(T4M0、M1)颈椎破坏的鼻咽癌者,2年OS总生存率及PFS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临床治疗近期疗效较好.颈椎有侵犯的T4M0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方式、近期疗效、EBV病毒数量、失败模式可能是其独立预后因素.仅有颈椎转移M1期鼻咽癌患者,HBG、PLT、ZPS评分及失败模式可能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邓泽锋;钟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关于鼻咽癌临床靶区剂量学规定的分析

    目的 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临床靶区(CTV)处方剂量与实际剂量间存在的差异,探讨是否有必要对CTV剂量报告、甚至剂量学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低分化鳞癌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共46例,行调强放疗,靶区设置为PTV70、PTV60和PTV54,统一靶区勾画方法,并按照RTOG0615试验中有关靶区剂量学规定来制定调强放疗计划,分别统计PTV60-70(PTV60 s- PTV70 s)和PTV54-60(PTV54s- PTV60 s)的D95%、Dmean、V110%处方、V115处方、V95%处方.结果 在统一靶区勾画方法并满足RTOG0615靶区剂量学规定的前提下,PTV60-70的D95%、Dmean、V66、V69、V57的变化范围和中位值分别为:5 980~6 400 cGy,6 175 cGy;6391~7003 cGy,6652 cGy;12.8%~89.5%,50.5%;4.9%~68.3%,24.6%;97.3%~100%,99.4%.PTV54-60的D95%、Dmean、V59.4、V62、V51的变化范围和中位值分别为:5230~5 560 cGy,5 410 cGy;5648~6322 cGy,5 919 cGy;9.9%~80.8%,47.5%;1.9%~63.1%,20.3%;96%~99.7%,98%.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调强放疗的计划系统有着强大的计算能力,在满足一定限定条件的基础上,能提供相当多的治疗计划,而目前关于CTV的剂量学规定,约束力较弱,造成CTV内实际剂量差异较大,不利于对CTV勾画的研究.

    作者:龚晓昌;李金高;敖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物理楔形板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某些部位的肿瘤用常规平野照射时剂量分布不理想,为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通常在射线束的途径上加适当的物理楔形板,对线束进行修整,以获取特定形状的剂量分布.1 资料与方法1.1 开展该技术需要的器材SIEMENS加速器、三维自动水箱,一套楔形角为15°、30°、45°、60°的物理楔形板,英国NE公司生产的2570型剂量仪(Farmer Dosemeter 2570A) 和2571型电离室(0.6 cc),放疗计划设计用的TPS软件.

    作者:邓春涟;王小平;胡海芹;吴金明;丁生苟;卢任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FOLFOX4及醛氢叶酸加大剂量氟尿嘧啶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我们从1999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FOLFOX4及醛氢叶酸加大剂量氟尿嘧啶方案治疗中晚期大肠癌57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9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采用FOLFOX4及醛氢叶酸加大剂量氟尿嘧啶方案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中晚期大肠癌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31~72岁,中位年龄53岁,均为至少有1处可测量的肿瘤病灶,体力状态评分(KPS)≥60分,无急性感染和急性肠梗阻表现,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肝肾功能均正常.

    作者:何忠英;秦晓娟;王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医用胶的应用,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184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腋窝负压引流及切口加压包扎,实验组84例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创面喷洒医用胶;比较两组术后的引流情况,皮下积液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1、2、3天的引流量分别为(72.9±32.3)ml、(65.4±27.6)ml和(34.2±19.5)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88.5±35.1)ml、(92.8±30.8)ml和(47.6±27.4)ml](P<0.01);实验组引流天数[(9.2±5.2)天]也较对照组[(13.8±6.7)天]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术后积液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P=0.03);而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腋窝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能进一步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作者:吴俊东;黄文河;庄业忠;王伟峰;陈明;张国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

    目的 检测姜黄素对食管癌EC-10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从细胞周期角度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食管癌EC-109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20、40、80 μmol/L姜黄素分别作用于食管癌Ec-10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情况及计算细胞增殖指数,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E(cyclin D1、cyclin E)表达情况.结果 20、40、80 μmol/L姜黄素分别作用食管癌EC-109细胞12、24、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及剂量加大而增高,有统计学意义(F=71.40,P<0.00).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及相同浓度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姜黄素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上述浓度姜黄素干预24 h后,G0/G1 期细胞比例逐步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6.27,P<0.05),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姜黄素阻滞EC-109细胞于G0/G1 期呈剂量依赖关系.同样条件下,Western-blot检测到cyclin D1、cyclin E蛋白条带逐渐变窄,说明姜黄素能抑制周期蛋白表达.结论 姜黄素通过下调食管癌EC-109细胞表达cyclin D1、cyclin E,使细胞阻滞于G0/G1 期,起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胡辉;荆绪斌;蔡先彬;王钦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应用宫腔管和柱状体施源器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侵犯中下段阴道宫颈癌的研究

    目的 应用宫腔管和柱状体施源器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中下段阴道受侵犯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高剂量率后装治疗采用核通公司后装机192Ⅰγ治疗,以 A点和阴道黏膜下0.5 cm处为参考点,处方剂量为600~700 cGy,每周1次或2次,共5~7次.直肠≤60% A点处方剂量,膀胱≤70% A点处方剂量.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随访率100.00%.患者均完成治疗计划.完全有效率CR和部分有效率PR分别为92.11%(35/38)和100.00%(38/38).有13例治疗过程出现Ⅱ~Ⅲ度阴道黏膜放射反应,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治疗结束后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无1例出现溃疡.结论 宫腔管和柱状体施源器高剂量后装治疗,配合外照射对阴道中下段受侵犯的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较好,剂量分布可覆盖阴道中下段受犯病灶,不良反应少,患者均能耐受.

    作者:李慧灵;陈文娟;林娴;吴宏清;倪晓雷;张秀春;陈美英;潘建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下咽、膀胱双原发癌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3岁,农民,初中文化.2009年2月因间断性咽部疼痛4个月,声音嘶哑2个月就诊.询问病史得知患者间断性无痛肉眼血尿1年,未予诊治.入院后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侧梨状窝菜花样新生物,表面不光滑,质脆,触易出血,活检病理回报为鳞状细胞癌.泌尿系超声示膀胱右侧壁上可见一大小约3.6 cm×4.1 cm中等回声结节向腔内突出,形似菜花状,基底较宽,表面毛糙不整齐.CDFI:结节内部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

    作者:郜攀峰;于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桥本氏病合并甲状腺癌临床治疗分析

    桥本氏病(Hashimoto's disease,HD) 又名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上多见,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临床上有发展成甲状腺癌( throid carcinoma,TC) 的可能性或出现压迫症状.桥本氏病并发甲状腺癌较少,国内报道其并发率为0.6%~23.8%,1992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共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桥本病61例,其中并发甲状腺癌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正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浅蓝菌素联合表阿霉素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浅蓝菌素(Cerulenin)增强表阿霉素(Epirubicin)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抑制作用.方法 在体外表阿霉素和浅蓝菌素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骨肉瘤细胞U2-OS,MTT法检测其增殖抑制情况,金氏Q值评价联合用药效应.结果 表阿霉素及浅蓝菌素均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细胞抑制率明显增高,Q值分别为1.24(1 μg/ml表阿霉素+1 μg/ml浅蓝菌素)和0.96(10 μg/ml表阿霉素+20 μg/ml浅蓝菌素).结论 浅蓝菌素能增强表阿霉素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的抑制效应.

    作者:邹平安;刘志礼;罗庆丰;王高;周扬;舒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性乳腺癌的特点及个体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0年我院收治的50例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合并症的资料.结果 50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的合并症,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占62%(31/50),神经内分泌癌次之,占16%(8/50),黏液癌占14%(7/50).50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改良根治术29例,单纯乳房切除术8例,广切术13例;术后辅助化疗3例,占6%(3/50),辅助内分泌治疗41例占82%(41/50).随访2年,复发转移6例(12%),死亡5例(10%),其中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老年性乳腺癌侵袭性低,预后好.治疗应根据老年人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予以个体化治疗等综合治疗.

    作者:韩东兴;严琳;陈云霞;陈勇;刘邦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环氧化酶-2765G/C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COX-2 -765 G/C基因多态性及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COX-2 -765G/C的基因多态性,并按照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和家族史对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COX-2 -765G/C分为G/G、G/C、C/C 3种基因型,其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分布率分别为74.3%、22.3%和3.3%;在正常人群中分布率分别为87.0%、12.3%和0.7%.与G/G基因型相比,COX-2-765*C基因携带者患肝癌的风险增加(OR=1.311,95%CI:1.511~3.533).分层分析提示COX-2-765*C基因携带者若同时伴有饮酒史或者肝癌家族史,其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COX-2 -765 G/C的C等位基因可增加肝癌发病的风险.

    作者:宋霞;程世红;刘纯;刘亚丽;孙晶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受体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和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1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三阴性乳腺癌的概念.三阴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三阴乳腺癌具有不同于其他亚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病理及临床特征,对于抗HER-2的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及内分泌药物治疗不敏感,化疗药物虽对其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易转移且生存期较短.我们就三阴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自然发展过程及目前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期待对其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作者:马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肺癌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单纯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理.方法 综合分析各专业文献报道的、单纯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资料.结果 文献报道的单纯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2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转移病灶位于左手指骨者10例,右手指骨者12例,双手指骨者1例.3例患者转移病灶位于近节指骨,其余患者转移病灶位于末节指骨;有7例患者的患病手指既往曾有外伤史.结论 传统的机械-解剖学说和种子-土壤学说的观点,均不能解释原发性肺癌发生指骨转移的机理.临床中如遇久治不愈的手指软组织炎症时,应考虑是否肺部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性.

    作者:韩俊庆;王兴文;王瑜;盛巍;曲凤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RNA干扰抑制肺腺癌细胞HMGA1表达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沉默HMGA1对肺腺癌细胞株SPCA-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和阴性siRNA慢病毒质粒转染肺癌细胞株SPCA-1(阳性组和阴性组),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细胞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MTT实验检测吉西他滨对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HMGA1siRNA的慢病毒载体;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阳性组细胞存在HMGA1基因表达下调;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处理两组细胞72 h后,MT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用0.05 μg/ml、0.5 μg/ml、5 μg/ml吉西他滨处理细胞72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凋亡率较阴性组增高.结论 HMGA1siRNA能特异性下调细胞SPCA-1中HMGA1的表达,增强了该肺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作者:金志良;孙新臣;徐炎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