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咽癌颈椎破坏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邓泽锋;钟睿

关键词:鼻咽癌, 颈椎侵犯与转移, 分期, 预后
摘要:目的 分析鼻咽癌颈椎破坏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并探讨临床治疗策略的合理性.方法 收集42例初次治疗中仅有颈椎破坏的鼻咽癌.根据MRI、PET-CT或CT加骨扫描的结果为:颈椎侵犯的鼻咽癌T4M0期(20例)和仅有颈椎转移的鼻咽癌M1(22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PFS及OS差异的显著性,并单因素生存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模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3~3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个月,24例死亡,16例存活,失访2例,两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和36.4%(P=0.173),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42.9%和27.3%(P=0.361).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对颈椎有破坏的T4M0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方式、近期疗效、EBV病毒数量及失败模式是其独立预后因素.对仅有颈椎转移的M1期鼻咽癌患者,HBG、PLT、ZPS评分及失败模式是其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不同分期(T4M0、M1)颈椎破坏的鼻咽癌者,2年OS总生存率及PFS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临床治疗近期疗效较好.颈椎有侵犯的T4M0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方式、近期疗效、EBV病毒数量、失败模式可能是其独立预后因素.仅有颈椎转移M1期鼻咽癌患者,HBG、PLT、ZPS评分及失败模式可能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间质瘤中Maspin表达及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maspin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的预测、预后的评估作用,及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42 例GIST标本,进行maspin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aspin表达与p53表达及GIST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中maspin阳性表达率为64.3%(26/42),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侵袭危险性及p53表达均呈负相关性(P<0.05);39例获得随访的GIST患者中,maspin表达与其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aspin 和p53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宝江;姜忠敏;张立东;张亮;郑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NF-κB和GM-CSF表达与乳腺癌骨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7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NF-κB和GM-CSF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组NF-κB阳性表达率(69.2%)明显高于乳腺癌组(41.7%),P=0.002;而乳腺癌骨转移组GM-CSF阳性表达率(34.6%)低于乳腺癌组(63.9%),P=0.001;NF-κB和GM-CSF表达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490);NF-κB表达与乳腺癌分子病理分型有相关性(P=0.000),而GM-CSF表达与乳腺癌分子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991);NF-κB表达与肿块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受体状态、HER-2、p53表达有关,GM-CSF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 NF-κB表达与乳腺癌多项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其可能与乳腺癌骨转移发生有关.

    作者:何战洋;何萍青;应学翔;林燕苹;王富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治探讨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9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9例患者中6例找到乳腺癌原发灶(3~8 mm),随访1~8年,7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中5例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例术后1年发现骨转移灶,另1例术后1.5年死于脑、肺及骨转移;2例行保乳术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对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腺癌而无明显原发癌灶的女性患者,应高度警惕隐匿性乳腺癌.治疗宜采用保乳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辅以全乳腺及区域淋巴结引流区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可能的靶向治疗.

    作者:王红鲜;陶霖玉;齐柯;张好云;冯铎;孔恒;陈天文;林秋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17例残胃癌及11例残胃再发癌的外科治疗

    我科2004年1 月~2010年6 月共收治残胃癌17例和残胃再发癌1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残胃癌患者,男性14例,女性3 例; 年龄33~73岁,平均55岁; 11例残胃再发癌,男性9例,女性2例; 年龄39~78岁,平均58岁.17例残胃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长时间达25年,短达5年,平均11.6年.首次手术为毕Ⅰ式3 例,毕Ⅱ式14例.11例残胃再发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时间长达6年,短达4个月.首次手术为毕Ⅰ式5例,毕Ⅱ式6例.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消瘦等.

    作者:倪红飞;潘耀东;张伟兴;沈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EGFR、VEGF和PTE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蛋白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8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EGFR、VEGF和 PTEN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例结直肠癌中EGFR、VEGF和 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60/98)、66.3%(65/98)和48.0%(47/98).结直肠癌中EGFR和VEGF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χ2=21.05,χ2=15.90,P<0.05),而PTEN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χ2=14.72,P<0.05).EGFR、VEGF和 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EGFR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χ2=8.36,P<0.05),EGFR和VEGF表达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χ2=19.73,χ2=22.85,P<0.05).结论 EGFR、VEGF和 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9例低位直肠癌,采用充分分离直肠并离断肿瘤近端后经肛门拖出,直线型吻合器切闭肿瘤远端,圆形吻合器行端端吻合.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平均距离为(3.0±0.5) cm(2.5~4.0 cm).Dukes A期8例,B期17例,C期4例.结果 所有患者保肛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检查残端无肿瘤残留,发生吻合口漏1例(3.4%),吻合口狭窄3例(10.3%).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盆腔复发1例(3.4%),吻合口复发1例(3.4%),肝转移4例(13.8%),肺转移3例(10.3%).结论 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陈斌;林奎生;陈进渠;蒲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医用胶的应用,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184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腋窝负压引流及切口加压包扎,实验组84例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创面喷洒医用胶;比较两组术后的引流情况,皮下积液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1、2、3天的引流量分别为(72.9±32.3)ml、(65.4±27.6)ml和(34.2±19.5)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88.5±35.1)ml、(92.8±30.8)ml和(47.6±27.4)ml](P<0.01);实验组引流天数[(9.2±5.2)天]也较对照组[(13.8±6.7)天]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术后积液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P=0.03);而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腋窝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能进一步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作者:吴俊东;黄文河;庄业忠;王伟峰;陈明;张国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物理楔形板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某些部位的肿瘤用常规平野照射时剂量分布不理想,为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通常在射线束的途径上加适当的物理楔形板,对线束进行修整,以获取特定形状的剂量分布.1 资料与方法1.1 开展该技术需要的器材SIEMENS加速器、三维自动水箱,一套楔形角为15°、30°、45°、60°的物理楔形板,英国NE公司生产的2570型剂量仪(Farmer Dosemeter 2570A) 和2571型电离室(0.6 cc),放疗计划设计用的TPS软件.

    作者:邓春涟;王小平;胡海芹;吴金明;丁生苟;卢任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下咽、膀胱双原发癌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3岁,农民,初中文化.2009年2月因间断性咽部疼痛4个月,声音嘶哑2个月就诊.询问病史得知患者间断性无痛肉眼血尿1年,未予诊治.入院后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侧梨状窝菜花样新生物,表面不光滑,质脆,触易出血,活检病理回报为鳞状细胞癌.泌尿系超声示膀胱右侧壁上可见一大小约3.6 cm×4.1 cm中等回声结节向腔内突出,形似菜花状,基底较宽,表面毛糙不整齐.CDFI:结节内部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

    作者:郜攀峰;于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鼻咽癌中nm23与PCNA的表达与其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nm23与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鼻咽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鼻咽癌标本中nm23蛋白和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 鼻咽癌患者中的nm23蛋白和PCNA的表达高于慢性鼻咽炎的.nm23低表达与PCNA的高表达均和鼻咽癌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nm23低表达和PCNA 高表达具有促进鼻咽癌转移的作用.

    作者:方伟达;梁文勇;余其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周期的影响.方法 饲养Balb/c-nu/nu雌性裸鼠,细胞悬液皮下注射法构建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6组,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SAHA,获取血细胞分析、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裸鼠体重、瘤重等数据,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移植瘤的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剂量的SAHA作用于乳腺癌荷瘤裸鼠后,通过比较肿瘤体积及抑瘤率均显示出疗效,在0.10~0.42 mg/kg剂量范围内,SAHA的治疗效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其作用后导致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对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尿素氮、肌酐水平影响不明显.结论 SAHA是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剂,其抑制效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对机体副作用较小.

    作者:聂建云;陈杨萍;黄云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桥本氏病合并甲状腺癌临床治疗分析

    桥本氏病(Hashimoto's disease,HD) 又名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上多见,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临床上有发展成甲状腺癌( throid carcinoma,TC) 的可能性或出现压迫症状.桥本氏病并发甲状腺癌较少,国内报道其并发率为0.6%~23.8%,1992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共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桥本病61例,其中并发甲状腺癌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正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45 例有可测量病灶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替吉奥组22例采用替吉奥(S1)60 mg/m2·d,分早晚2次口服,第1~14天,休息7d为1个周期,连用3个周期评估疗效.对照组23例采用奥沙利铂(艾恒)13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四氢叶酸2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5氟尿嘧啶3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3周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 替吉奥组22例中CR 2例,PR 6例,客观有效率36.37%.对照组23例中CR 0例,PR 7例,客观有效率30.4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吉奥组和对照组便秘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2.72%,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神经毒性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例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5%和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肯定,较目前常规化疗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刘莉;郑盈;张智勇;丁昌利;陆震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以Lambert-Eaton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1例报告

    Lambert-Eaton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LES)又称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是1种以自主神经元和神经肌接头末梢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导致神经-肌肉传导不良为特征的神经肌肉失调性疾病[1].LES多与恶性肿瘤,尤其是小细胞肺癌有关,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的躯干肌肉无力(下肢症状重于上肢),消瘦和易疲劳,行动迟缓,偶见眼外肌和延髓支配肌肉受累[2].这些临床表现既不是由原发病灶引起,也非转移或浸润周围器官或组织所致,极易误诊为重症肌无力或格林巴利综合征,从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LES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分析如下.

    作者:张钧;景绍武;王雅棣;高晓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在十二指肠损伤中的作用探讨

    我院2008年~2010年,对8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手术切开或切除部分十二指肠壁,采用一次性缝合或吻合后,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8岁.2例切开十二指肠降部,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者,行局部切除;6例切除部分十二指肠水平部肠壁者中,结肠肝曲癌、腹膜后纤维肉瘤、腹腔间质瘤侵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各2例.

    作者:吴亮高;孙杨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环氧化酶-2765G/C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COX-2 -765 G/C基因多态性及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COX-2 -765G/C的基因多态性,并按照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和家族史对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COX-2 -765G/C分为G/G、G/C、C/C 3种基因型,其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分布率分别为74.3%、22.3%和3.3%;在正常人群中分布率分别为87.0%、12.3%和0.7%.与G/G基因型相比,COX-2-765*C基因携带者患肝癌的风险增加(OR=1.311,95%CI:1.511~3.533).分层分析提示COX-2-765*C基因携带者若同时伴有饮酒史或者肝癌家族史,其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COX-2 -765 G/C的C等位基因可增加肝癌发病的风险.

    作者:宋霞;程世红;刘纯;刘亚丽;孙晶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RNA干扰抑制肺腺癌细胞HMGA1表达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沉默HMGA1对肺腺癌细胞株SPCA-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和阴性siRNA慢病毒质粒转染肺癌细胞株SPCA-1(阳性组和阴性组),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细胞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MTT实验检测吉西他滨对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HMGA1siRNA的慢病毒载体;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阳性组细胞存在HMGA1基因表达下调;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处理两组细胞72 h后,MT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用0.05 μg/ml、0.5 μg/ml、5 μg/ml吉西他滨处理细胞72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凋亡率较阴性组增高.结论 HMGA1siRNA能特异性下调细胞SPCA-1中HMGA1的表达,增强了该肺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作者:金志良;孙新臣;徐炎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n-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是包含多个双键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第1个双键出现在碳链甲基端的第3位,所以称之为n-3脂肪酸,也叫ω-3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LN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

    作者:王向群;陈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氨磷汀对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氨磷汀对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只作常规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前30 min加予氨磷汀500 mg/m2 静脉点滴,同时评估2组患者化疗的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肝脏、肾脏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磷汀可以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对化疗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潘辉林;黄岩;宋慧胜;何耀武;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浅蓝菌素联合表阿霉素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浅蓝菌素(Cerulenin)增强表阿霉素(Epirubicin)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抑制作用.方法 在体外表阿霉素和浅蓝菌素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骨肉瘤细胞U2-OS,MTT法检测其增殖抑制情况,金氏Q值评价联合用药效应.结果 表阿霉素及浅蓝菌素均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细胞抑制率明显增高,Q值分别为1.24(1 μg/ml表阿霉素+1 μg/ml浅蓝菌素)和0.96(10 μg/ml表阿霉素+20 μg/ml浅蓝菌素).结论 浅蓝菌素能增强表阿霉素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的抑制效应.

    作者:邹平安;刘志礼;罗庆丰;王高;周扬;舒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