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GFR、VEGF和PTE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谷化平;尚培中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蛋白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8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EGFR、VEGF和 PTEN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例结直肠癌中EGFR、VEGF和 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60/98)、66.3%(65/98)和48.0%(47/98).结直肠癌中EGFR和VEGF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χ2=21.05,χ2=15.90,P<0.05),而PTEN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χ2=14.72,P<0.05).EGFR、VEGF和 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EGFR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χ2=8.36,P<0.05),EGFR和VEGF表达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χ2=19.73,χ2=22.85,P<0.05).结论 EGFR、VEGF和 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肋骨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 探讨肋骨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7根肋骨)肋骨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6例均行手术切除,切除范围:超过肿瘤边缘2 cm离断肋骨,延上一肋骨下缘、下一肋骨上缘切除周围组织.1例用聚丙烯材料行胸廓重建术.结果 随访时间1~7年,无1例复发.结论 肋骨原发性骨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明确,复发率低.

    作者:姜镭;詹锋;李栋;李启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n-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是包含多个双键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第1个双键出现在碳链甲基端的第3位,所以称之为n-3脂肪酸,也叫ω-3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LN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

    作者:王向群;陈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鼻咽癌中nm23与PCNA的表达与其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nm23与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鼻咽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鼻咽癌标本中nm23蛋白和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 鼻咽癌患者中的nm23蛋白和PCNA的表达高于慢性鼻咽炎的.nm23低表达与PCNA的高表达均和鼻咽癌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nm23低表达和PCNA 高表达具有促进鼻咽癌转移的作用.

    作者:方伟达;梁文勇;余其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环氧合酶-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Western blotting(WB)方法检测COX-2及VEGF的蛋白表达,分析其与MM的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预后的相关性;RT-PCR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COX-2及VEGF mRNA的表达;MTT方法检测COX-2特异性抑制剂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患者COX-2及VEGF过度表达,与ISS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年龄、β2-微球蛋白(β2-MG)、血钙(Ca)及骨髓中浆细胞百分比(BMPC)等预后指标与COX-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0.791,0.571及0.856,与VEG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0.645,0.511及0.823;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作用于U266细胞48 h,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与未处理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 COX-2与VEGF高表达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与疾病的ISS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干预COX-2可部分下调VEGF的表达,COX-2可望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靶点.

    作者:赵建宝;陈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RNA干扰抑制肺腺癌细胞HMGA1表达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沉默HMGA1对肺腺癌细胞株SPCA-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和阴性siRNA慢病毒质粒转染肺癌细胞株SPCA-1(阳性组和阴性组),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细胞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MTT实验检测吉西他滨对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HMGA1siRNA的慢病毒载体;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阳性组细胞存在HMGA1基因表达下调;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处理两组细胞72 h后,MT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用0.05 μg/ml、0.5 μg/ml、5 μg/ml吉西他滨处理细胞72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凋亡率较阴性组增高.结论 HMGA1siRNA能特异性下调细胞SPCA-1中HMGA1的表达,增强了该肺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作者:金志良;孙新臣;徐炎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物理楔形板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某些部位的肿瘤用常规平野照射时剂量分布不理想,为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通常在射线束的途径上加适当的物理楔形板,对线束进行修整,以获取特定形状的剂量分布.1 资料与方法1.1 开展该技术需要的器材SIEMENS加速器、三维自动水箱,一套楔形角为15°、30°、45°、60°的物理楔形板,英国NE公司生产的2570型剂量仪(Farmer Dosemeter 2570A) 和2571型电离室(0.6 cc),放疗计划设计用的TPS软件.

    作者:邓春涟;王小平;胡海芹;吴金明;丁生苟;卢任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下咽、膀胱双原发癌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3岁,农民,初中文化.2009年2月因间断性咽部疼痛4个月,声音嘶哑2个月就诊.询问病史得知患者间断性无痛肉眼血尿1年,未予诊治.入院后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侧梨状窝菜花样新生物,表面不光滑,质脆,触易出血,活检病理回报为鳞状细胞癌.泌尿系超声示膀胱右侧壁上可见一大小约3.6 cm×4.1 cm中等回声结节向腔内突出,形似菜花状,基底较宽,表面毛糙不整齐.CDFI:结节内部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

    作者:郜攀峰;于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应用宫腔管和柱状体施源器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侵犯中下段阴道宫颈癌的研究

    目的 应用宫腔管和柱状体施源器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中下段阴道受侵犯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高剂量率后装治疗采用核通公司后装机192Ⅰγ治疗,以 A点和阴道黏膜下0.5 cm处为参考点,处方剂量为600~700 cGy,每周1次或2次,共5~7次.直肠≤60% A点处方剂量,膀胱≤70% A点处方剂量.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随访率100.00%.患者均完成治疗计划.完全有效率CR和部分有效率PR分别为92.11%(35/38)和100.00%(38/38).有13例治疗过程出现Ⅱ~Ⅲ度阴道黏膜放射反应,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治疗结束后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无1例出现溃疡.结论 宫腔管和柱状体施源器高剂量后装治疗,配合外照射对阴道中下段受侵犯的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较好,剂量分布可覆盖阴道中下段受犯病灶,不良反应少,患者均能耐受.

    作者:李慧灵;陈文娟;林娴;吴宏清;倪晓雷;张秀春;陈美英;潘建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在十二指肠损伤中的作用探讨

    我院2008年~2010年,对8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手术切开或切除部分十二指肠壁,采用一次性缝合或吻合后,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8岁.2例切开十二指肠降部,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者,行局部切除;6例切除部分十二指肠水平部肠壁者中,结肠肝曲癌、腹膜后纤维肉瘤、腹腔间质瘤侵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各2例.

    作者:吴亮高;孙杨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Maspin表达及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maspin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的预测、预后的评估作用,及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42 例GIST标本,进行maspin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aspin表达与p53表达及GIST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中maspin阳性表达率为64.3%(26/42),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侵袭危险性及p53表达均呈负相关性(P<0.05);39例获得随访的GIST患者中,maspin表达与其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aspin 和p53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宝江;姜忠敏;张立东;张亮;郑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17例残胃癌及11例残胃再发癌的外科治疗

    我科2004年1 月~2010年6 月共收治残胃癌17例和残胃再发癌1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残胃癌患者,男性14例,女性3 例; 年龄33~73岁,平均55岁; 11例残胃再发癌,男性9例,女性2例; 年龄39~78岁,平均58岁.17例残胃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长时间达25年,短达5年,平均11.6年.首次手术为毕Ⅰ式3 例,毕Ⅱ式14例.11例残胃再发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时间长达6年,短达4个月.首次手术为毕Ⅰ式5例,毕Ⅱ式6例.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消瘦等.

    作者:倪红飞;潘耀东;张伟兴;沈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erbB-2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c-erbB-2产物在食管癌中心组织、移行区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erbB-2原癌基因与食管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检测了75例食管癌组织标本,每例食管癌组织标本又分成中心组织、移行区和64例正常黏膜组织.结果 c-erbB-2基因在食管癌中心组织中阳性率高达82.7%(62/75),而在癌旁食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0% (42/75),在正常食管组织中为阴性表达(0/6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食管癌中心组织中,c-erbB-2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c-erbB-2表达在肿瘤部位、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bB-2基因的活化与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熊良庚;刘继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医用胶的应用,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184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腋窝负压引流及切口加压包扎,实验组84例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创面喷洒医用胶;比较两组术后的引流情况,皮下积液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1、2、3天的引流量分别为(72.9±32.3)ml、(65.4±27.6)ml和(34.2±19.5)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88.5±35.1)ml、(92.8±30.8)ml和(47.6±27.4)ml](P<0.01);实验组引流天数[(9.2±5.2)天]也较对照组[(13.8±6.7)天]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术后积液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P=0.03);而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腋窝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能进一步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作者:吴俊东;黄文河;庄业忠;王伟峰;陈明;张国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 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初诊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联合VAD 方案治疗(A组),硼替佐米1.3 mg/m2,沙利度胺从100 mg/d开始口服,逐渐增加剂量,至200 mg/d.单纯使用VAD方案(B组)治疗的23例初诊MM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B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有皮疹、便秘、神经毒性、乏力、嗜睡、脱发及感染.结论 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MM 疗效明显优于VAD 方案,缓解率高,对于初诊性MM 是疗效较好而又较安全的方案,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可优先考虑.

    作者:郝杰;李雪莲;李良群;应江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NF-κB和GM-CSF表达与乳腺癌骨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7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NF-κB和GM-CSF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组NF-κB阳性表达率(69.2%)明显高于乳腺癌组(41.7%),P=0.002;而乳腺癌骨转移组GM-CSF阳性表达率(34.6%)低于乳腺癌组(63.9%),P=0.001;NF-κB和GM-CSF表达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490);NF-κB表达与乳腺癌分子病理分型有相关性(P=0.000),而GM-CSF表达与乳腺癌分子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991);NF-κB表达与肿块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受体状态、HER-2、p53表达有关,GM-CSF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 NF-κB表达与乳腺癌多项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其可能与乳腺癌骨转移发生有关.

    作者:何战洋;何萍青;应学翔;林燕苹;王富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45 例有可测量病灶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替吉奥组22例采用替吉奥(S1)60 mg/m2·d,分早晚2次口服,第1~14天,休息7d为1个周期,连用3个周期评估疗效.对照组23例采用奥沙利铂(艾恒)13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四氢叶酸2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5氟尿嘧啶3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3周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 替吉奥组22例中CR 2例,PR 6例,客观有效率36.37%.对照组23例中CR 0例,PR 7例,客观有效率30.4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吉奥组和对照组便秘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2.72%,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神经毒性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例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5%和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肯定,较目前常规化疗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刘莉;郑盈;张智勇;丁昌利;陆震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FOLFOX4及醛氢叶酸加大剂量氟尿嘧啶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我们从1999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FOLFOX4及醛氢叶酸加大剂量氟尿嘧啶方案治疗中晚期大肠癌57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9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采用FOLFOX4及醛氢叶酸加大剂量氟尿嘧啶方案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中晚期大肠癌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31~72岁,中位年龄53岁,均为至少有1处可测量的肿瘤病灶,体力状态评分(KPS)≥60分,无急性感染和急性肠梗阻表现,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肝肾功能均正常.

    作者:何忠英;秦晓娟;王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桥本氏病合并甲状腺癌临床治疗分析

    桥本氏病(Hashimoto's disease,HD) 又名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上多见,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临床上有发展成甲状腺癌( throid carcinoma,TC) 的可能性或出现压迫症状.桥本氏病并发甲状腺癌较少,国内报道其并发率为0.6%~23.8%,1992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共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桥本病61例,其中并发甲状腺癌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正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EGFR、VEGF和PTE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蛋白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8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EGFR、VEGF和 PTEN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例结直肠癌中EGFR、VEGF和 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60/98)、66.3%(65/98)和48.0%(47/98).结直肠癌中EGFR和VEGF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χ2=21.05,χ2=15.90,P<0.05),而PTEN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χ2=14.72,P<0.05).EGFR、VEGF和 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EGFR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χ2=8.36,P<0.05),EGFR和VEGF表达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χ2=19.73,χ2=22.85,P<0.05).结论 EGFR、VEGF和 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受体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和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1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三阴性乳腺癌的概念.三阴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三阴乳腺癌具有不同于其他亚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病理及临床特征,对于抗HER-2的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及内分泌药物治疗不敏感,化疗药物虽对其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易转移且生存期较短.我们就三阴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自然发展过程及目前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期待对其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作者:马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