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咽、膀胱双原发癌1例报告

郜攀峰;于淑娟

关键词:双原发癌(重复癌), 下咽癌, 膀胱移行细胞癌
摘要: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3岁,农民,初中文化.2009年2月因间断性咽部疼痛4个月,声音嘶哑2个月就诊.询问病史得知患者间断性无痛肉眼血尿1年,未予诊治.入院后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侧梨状窝菜花样新生物,表面不光滑,质脆,触易出血,活检病理回报为鳞状细胞癌.泌尿系超声示膀胱右侧壁上可见一大小约3.6 cm×4.1 cm中等回声结节向腔内突出,形似菜花状,基底较宽,表面毛糙不整齐.CDFI:结节内部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周期的影响.方法 饲养Balb/c-nu/nu雌性裸鼠,细胞悬液皮下注射法构建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6组,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SAHA,获取血细胞分析、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裸鼠体重、瘤重等数据,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移植瘤的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剂量的SAHA作用于乳腺癌荷瘤裸鼠后,通过比较肿瘤体积及抑瘤率均显示出疗效,在0.10~0.42 mg/kg剂量范围内,SAHA的治疗效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其作用后导致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对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尿素氮、肌酐水平影响不明显.结论 SAHA是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剂,其抑制效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对机体副作用较小.

    作者:聂建云;陈杨萍;黄云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以Lambert-Eaton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1例报告

    Lambert-Eaton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LES)又称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是1种以自主神经元和神经肌接头末梢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导致神经-肌肉传导不良为特征的神经肌肉失调性疾病[1].LES多与恶性肿瘤,尤其是小细胞肺癌有关,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的躯干肌肉无力(下肢症状重于上肢),消瘦和易疲劳,行动迟缓,偶见眼外肌和延髓支配肌肉受累[2].这些临床表现既不是由原发病灶引起,也非转移或浸润周围器官或组织所致,极易误诊为重症肌无力或格林巴利综合征,从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LES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分析如下.

    作者:张钧;景绍武;王雅棣;高晓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肺癌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单纯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理.方法 综合分析各专业文献报道的、单纯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资料.结果 文献报道的单纯以指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2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转移病灶位于左手指骨者10例,右手指骨者12例,双手指骨者1例.3例患者转移病灶位于近节指骨,其余患者转移病灶位于末节指骨;有7例患者的患病手指既往曾有外伤史.结论 传统的机械-解剖学说和种子-土壤学说的观点,均不能解释原发性肺癌发生指骨转移的机理.临床中如遇久治不愈的手指软组织炎症时,应考虑是否肺部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性.

    作者:韩俊庆;王兴文;王瑜;盛巍;曲凤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桥本氏病合并甲状腺癌临床治疗分析

    桥本氏病(Hashimoto's disease,HD) 又名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上多见,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临床上有发展成甲状腺癌( throid carcinoma,TC) 的可能性或出现压迫症状.桥本氏病并发甲状腺癌较少,国内报道其并发率为0.6%~23.8%,1992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共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桥本病61例,其中并发甲状腺癌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正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RNA干扰抑制肺腺癌细胞HMGA1表达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沉默HMGA1对肺腺癌细胞株SPCA-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HMGA1siRNA慢病毒质粒和阴性siRNA慢病毒质粒转染肺癌细胞株SPCA-1(阳性组和阴性组),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细胞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MTT实验检测吉西他滨对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HMGA1siRNA的慢病毒载体;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阳性组细胞存在HMGA1基因表达下调;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处理两组细胞72 h后,MT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用0.05 μg/ml、0.5 μg/ml、5 μg/ml吉西他滨处理细胞72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凋亡率较阴性组增高.结论 HMGA1siRNA能特异性下调细胞SPCA-1中HMGA1的表达,增强了该肺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作者:金志良;孙新臣;徐炎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受体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和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1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三阴性乳腺癌的概念.三阴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三阴乳腺癌具有不同于其他亚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病理及临床特征,对于抗HER-2的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及内分泌药物治疗不敏感,化疗药物虽对其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易转移且生存期较短.我们就三阴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自然发展过程及目前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期待对其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作者:马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Maspin表达及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maspin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的预测、预后的评估作用,及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42 例GIST标本,进行maspin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aspin表达与p53表达及GIST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中maspin阳性表达率为64.3%(26/42),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侵袭危险性及p53表达均呈负相关性(P<0.05);39例获得随访的GIST患者中,maspin表达与其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aspin 和p53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宝江;姜忠敏;张立东;张亮;郑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雷公藤红素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逆转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急变细胞株K562/A02多药耐药的效果.方法 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的药敏性及耐药逆转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M浓度、P-gp蛋白表达.结果 雷公藤红素对K562/A02、K562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分别为(295.58±23.288)μmol/L、(411.59±26.551)μmol/L.K562/A02细胞对ADM的耐药性是K562细胞的79.78倍.细胞毒剂量的雷公藤红素作用后,ADM对K562/A02细胞的IC50显著下降(P<0.05),逆转倍数为117.860倍.细胞毒剂量(IC50)和非细胞毒剂量(IC10)的雷公藤红素处理后的K562/A02细胞内的ADM浓度显著增加(P<0.05),增加倍数分别为1.537倍和1.102倍.雷公藤红素能明显下调K562/A02细胞的P-gp表达.结论 雷公藤红素对逆转K562/A02细胞的耐药性有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有关.

    作者:胡婕;张茵;马保根;翟亚萍;李玉龙;程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45 例有可测量病灶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替吉奥组22例采用替吉奥(S1)60 mg/m2·d,分早晚2次口服,第1~14天,休息7d为1个周期,连用3个周期评估疗效.对照组23例采用奥沙利铂(艾恒)13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四氢叶酸2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5氟尿嘧啶3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3周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 替吉奥组22例中CR 2例,PR 6例,客观有效率36.37%.对照组23例中CR 0例,PR 7例,客观有效率30.4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吉奥组和对照组便秘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2.72%,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神经毒性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例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5%和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肯定,较目前常规化疗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刘莉;郑盈;张智勇;丁昌利;陆震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浅蓝菌素联合表阿霉素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浅蓝菌素(Cerulenin)增强表阿霉素(Epirubicin)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抑制作用.方法 在体外表阿霉素和浅蓝菌素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骨肉瘤细胞U2-OS,MTT法检测其增殖抑制情况,金氏Q值评价联合用药效应.结果 表阿霉素及浅蓝菌素均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细胞抑制率明显增高,Q值分别为1.24(1 μg/ml表阿霉素+1 μg/ml浅蓝菌素)和0.96(10 μg/ml表阿霉素+20 μg/ml浅蓝菌素).结论 浅蓝菌素能增强表阿霉素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的抑制效应.

    作者:邹平安;刘志礼;罗庆丰;王高;周扬;舒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内镜直视下置入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贲门恶性狭窄55例分析

    食管贲门狭窄以前采用球囊扩张治疗,短期疗效尚可,但远期疗效差[1].自2002年以来,我科应用内镜直视下放置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狭窄55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11例,年龄48~83岁;其中食管癌41例,贲门部胃底癌9例,食管癌性狭窄伴有食管气管瘘5例;病变范围4~11 cm,病变部位上段7例,中段32例,下段16例;按吞咽困难分级,病变Ⅰ级8例,Ⅱ级33例,Ⅲ级14例.所有病例均因没有手术指征或因患者不愿手术而接受支架治疗,其中47例在放支架之前接受扩张治疗.

    作者:李龙霞;王鹏;刘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氨磷汀对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氨磷汀对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只作常规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前30 min加予氨磷汀500 mg/m2 静脉点滴,同时评估2组患者化疗的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肝脏、肾脏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磷汀可以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对化疗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潘辉林;黄岩;宋慧胜;何耀武;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下咽、膀胱双原发癌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3岁,农民,初中文化.2009年2月因间断性咽部疼痛4个月,声音嘶哑2个月就诊.询问病史得知患者间断性无痛肉眼血尿1年,未予诊治.入院后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侧梨状窝菜花样新生物,表面不光滑,质脆,触易出血,活检病理回报为鳞状细胞癌.泌尿系超声示膀胱右侧壁上可见一大小约3.6 cm×4.1 cm中等回声结节向腔内突出,形似菜花状,基底较宽,表面毛糙不整齐.CDFI:结节内部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

    作者:郜攀峰;于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S-341对人类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PS-341对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宫颈癌SiHa细胞进行常规体外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按照24、48、72 h随机分为3个作用时间相,用不同浓度PS-341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细胞凋亡率;FCM法测定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染色的细胞核形态,可见对照组细胞核稀疏淡染,随着PS-341的作用时间延长及作用浓度的增高,各组细胞胞核形态发生变化,染色质固缩,细胞核致密深染,且数量逐渐增加,60 nmol/L PS-341作用72 h时,细胞核呈碎块状致密浓染.FCM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随着PS-341作用时间延长及作用浓度的增高,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FCM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期,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20 nmol/L PS-341可诱导人类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增加,治疗效果逐渐加强,其中60 nmol/L PS-341作用72 h效果强.

    作者:张丹丹;张玉泉;季玉琴;周业娣;糜媛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9例低位直肠癌,采用充分分离直肠并离断肿瘤近端后经肛门拖出,直线型吻合器切闭肿瘤远端,圆形吻合器行端端吻合.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平均距离为(3.0±0.5) cm(2.5~4.0 cm).Dukes A期8例,B期17例,C期4例.结果 所有患者保肛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检查残端无肿瘤残留,发生吻合口漏1例(3.4%),吻合口狭窄3例(10.3%).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盆腔复发1例(3.4%),吻合口复发1例(3.4%),肝转移4例(13.8%),肺转移3例(10.3%).结论 经肛门拖出切除联合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陈斌;林奎生;陈进渠;蒲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erbB-2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c-erbB-2产物在食管癌中心组织、移行区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erbB-2原癌基因与食管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检测了75例食管癌组织标本,每例食管癌组织标本又分成中心组织、移行区和64例正常黏膜组织.结果 c-erbB-2基因在食管癌中心组织中阳性率高达82.7%(62/75),而在癌旁食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0% (42/75),在正常食管组织中为阴性表达(0/6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食管癌中心组织中,c-erbB-2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c-erbB-2表达在肿瘤部位、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bB-2基因的活化与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熊良庚;刘继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17例残胃癌及11例残胃再发癌的外科治疗

    我科2004年1 月~2010年6 月共收治残胃癌17例和残胃再发癌1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残胃癌患者,男性14例,女性3 例; 年龄33~73岁,平均55岁; 11例残胃再发癌,男性9例,女性2例; 年龄39~78岁,平均58岁.17例残胃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长时间达25年,短达5年,平均11.6年.首次手术为毕Ⅰ式3 例,毕Ⅱ式14例.11例残胃再发癌患者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时间长达6年,短达4个月.首次手术为毕Ⅰ式5例,毕Ⅱ式6例.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消瘦等.

    作者:倪红飞;潘耀东;张伟兴;沈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鼻咽癌中nm23与PCNA的表达与其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nm23与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鼻咽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鼻咽癌标本中nm23蛋白和PC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 鼻咽癌患者中的nm23蛋白和PCNA的表达高于慢性鼻咽炎的.nm23低表达与PCNA的高表达均和鼻咽癌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nm23低表达和PCNA 高表达具有促进鼻咽癌转移的作用.

    作者:方伟达;梁文勇;余其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医用胶的应用,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184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腋窝负压引流及切口加压包扎,实验组84例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创面喷洒医用胶;比较两组术后的引流情况,皮下积液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1、2、3天的引流量分别为(72.9±32.3)ml、(65.4±27.6)ml和(34.2±19.5)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88.5±35.1)ml、(92.8±30.8)ml和(47.6±27.4)ml](P<0.01);实验组引流天数[(9.2±5.2)天]也较对照组[(13.8±6.7)天]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术后积液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P=0.03);而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腋窝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能进一步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作者:吴俊东;黄文河;庄业忠;王伟峰;陈明;张国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

    目的 检测姜黄素对食管癌EC-10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从细胞周期角度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食管癌EC-109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20、40、80 μmol/L姜黄素分别作用于食管癌Ec-10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情况及计算细胞增殖指数,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E(cyclin D1、cyclin E)表达情况.结果 20、40、80 μmol/L姜黄素分别作用食管癌EC-109细胞12、24、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及剂量加大而增高,有统计学意义(F=71.40,P<0.00).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及相同浓度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姜黄素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上述浓度姜黄素干预24 h后,G0/G1 期细胞比例逐步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6.27,P<0.05),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姜黄素阻滞EC-109细胞于G0/G1 期呈剂量依赖关系.同样条件下,Western-blot检测到cyclin D1、cyclin E蛋白条带逐渐变窄,说明姜黄素能抑制周期蛋白表达.结论 姜黄素通过下调食管癌EC-109细胞表达cyclin D1、cyclin E,使细胞阻滞于G0/G1 期,起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胡辉;荆绪斌;蔡先彬;王钦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