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玉凤;倪化勇
目的 探讨乳腺癌DNA含量与病理组织学参数、激素受体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在病理组织学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乳腺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的DNA含量;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 DNA含量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中明显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S期指数(S phase fraction,SPF)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肿瘤DNA非整倍体的出现,可能可以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比较,增殖指数SPF在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更敏感,更有价值.
作者:王春;孙振柱;胡小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1],在我国肺癌的病死率在城市已居肿瘤死亡首位.尽管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许多新药的问世,但肺癌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尤其是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问题上尤为棘手.
作者:王蓉;李陆;张德军;陈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影响Ⅲ期乳腺癌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经手术Ⅲ期乳腺癌260例,对影响其预后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5年生存率为52.5%,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与分化程度、有无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方案、脉管侵犯、激素受体、组织学类型、术后内分泌治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有无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疗效、激素受体是影响此类肿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可手术的Ⅲ期乳腺癌应行术前化疗,分化差、激素受体阴性患者术后应综合治疗.根治术式并不影响预后.
作者:徐霞;张莉莉;吴罕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山仙颗粒对Lewis肺癌瘤株转染的C57BL/6小鼠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40只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其余的30只小鼠每只右腋皮下接种瘤细胞悬液0.2 ml,再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设为荷瘤对照组(B组);金龙胶囊组(C组);山仙颗粒组(D组);4组动物分笼喂养,于接种24 h后开始给药,A、B组每只小鼠每天用生理盐水0.2 ml灌胃;C组用金龙胶囊悬液0.2 ml灌胃;D组用山仙颗粒混悬液0.2 ml灌胃,共灌胃21天.21天后脱颈椎处死小鼠,检测TNF-α与uPA水平.结果 C、D组出瘤时间、移植瘤重、肺内转移灶个数、去瘤去肺后体重、血清TNF-α与血浆uPA水平与B组小鼠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与D组肺转移灶个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山仙颗粒能使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血浆uPA水平下降,从而显著抑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和自发性肺转移.
作者:范明明;周光华;苏加利;陈光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诊初治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96例,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的PS评分、年龄、临床分期、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用干扰素治疗的时间、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肿瘤进展时间(TTP),应用SPSS 12.0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及相关分析,探讨各临床因素与TTP的关系.结果 PS评分、年龄、临床分期、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是影响TTP的单个因素.而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与TTP无关.年龄、IPI是2个独立影响TTP的指标,且IPI对TTP的影响大于年龄对TTP的影响.结论 年龄、IPI与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干扰素对于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作用并不明显.
作者:汪旭;李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肺不张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大体肿瘤靶区(GTV)的确定方法.方法 对19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且CT检查合并肺不张患者,先后在同一体位和胸部热塑膜固定下行胸部CT-SIM扫描和胸部(全身)18F-FDG PET/CT 检查,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CT-GTV和18F-FDG PET/CT-GTV(PET-GTV),并由治疗计划系统给出GTV体积的具体数字加以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的CT-GTV和PET-GTV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3例患者的PET-GTV较CT-GTV增加20.1%(31.7 cm3),CT-GTV平均为144 cm3 (129~156 cm3),PET-GTV平均为173 cm3(152~188 cm3);16例患者的PET-GTV较CT-GTV减少29%(27.2 cm3),CT-GTV平均为138 cm3(95~190 cm3),PET-GTV平均为126 cm3(60~160 cm3) (P<0.05).GTV的减少主要原因是PET显像除外了因肿瘤原因造成的肺不张,从而引起靶区范围的缩小,使靶区更加精确,且避免周围正常组织不必要的照射,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组织,显示3DCRT的优点.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的肺不张组织与局部病变有一定的鉴别意义,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
作者:杨凤姣;吴湘纬;谢爱民;胡炳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Syk和VEGF-C蛋白的表达及其在淋巴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中Syk和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表达Syk蛋白,在慢性胰腺炎中有中等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77.8%;在胰腺癌中阳性率为27.5%,大多数呈中等或弱阳性表达,与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2,P=0.0079);Syk蛋白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无显著性差异;与TNM分期有关,Ⅰ~Ⅱ期组表达明显高于Ⅲ~Ⅳ期组(P=0.0245).胰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率为72.5%(29/40),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VEGF-C蛋白阳性组,淋巴结转移(P=0.0398)增多.Syk和VEGF-C具有关联性.结论 Syk蛋白在胰腺癌中表达缺失,并与胰腺癌的发展有关;VEGF-C参与胰腺癌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调控,促进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两者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作者:牛作兴;赵文华;张春华;吕丽红;仲伟霞;李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非生殖器官来源转移性卵巢癌(MOCNGO)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探索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7年收治的MOCNGO 2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位年龄40岁,未绝经者22例,有生育史者25例;原发部位:胃6例、大肠17例、乳腺4例;原发肿瘤Ⅳ期19例、Ⅲ期6例、分期不明2例;双侧卵巢同时受累者19例;有腹腔广泛转移者16例;腹水≥1 500 ml者11例;卵巢肿瘤直径<10 cm者13例,≥10 cm者14例.对其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全组2年生存率为22.03%,中位生存时间(14.00±3.36)个月.原发灶根治性切除组、卵巢肿瘤发生时间>1年组、单侧卵巢受累组预后优于原发灶姑息性切除/探查术组、卵巢肿瘤发生时间<1年组、双侧卵巢受累组,P值均<0.005.结论 非生殖器官来源卵巢转移癌预后差;对于绝经前期、有生育史的胃肠道或乳腺晚期腺癌者尤应注意排除卵巢转移的可能性,而绝经前期、有生育史卵巢肿瘤病例则应重视胃肠道和乳腺的检查;当胃癌发生卵巢转移时尤应注意避免过度治疗,而乳腺癌、大肠癌发生卵巢转移者应积极剖腹探查及化疗.
作者:李燕;黄萍;李从铸;周莉;朱安娜;徐漫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1种分布和作用均十分广泛的真核细胞转录因子,属于NF-κB/Rel蛋白家族成员,由Sen等于1986年首先在B淋巴细胞中发现,它能够与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的增强子κB序列(GGGACTTTCC)特异地结合.随后对NF-κB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它能与多种细胞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促进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参与炎症反应、损伤应激、免疫防御、细胞增殖和凋亡等过程.
作者:易静;李弼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mRNA的表达及与Ret、半乳糖苷凝集素3(Gal-3)和黏蛋白1(MUC1)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55例甲状腺结节组织的TPO mRNA表达进行了定性检查.用光密度扫描仪测定并计算样品的TPO/β-actin比值,代表TPO mRNA丰度的相对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同步进行了Ret、Gal-3和MUC1蛋白的检测.结果 55例中,恶性肿瘤TPO mRNA的表达率低于良性病变(P<0.05).有表达的43例TPO RT-PCR产物的光密度值,良性病变组TPO mRNA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组(P<0.01).Ret、Gal-3 和MUC1在良恶性病变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均为0.000),恶性病变组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TPO mRNA定性、半定量结果与Ret、Gal-3和MUC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或P<0.05);Ret、Gal-3 、MUC1互为正相关(P<0.01).结论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mRNA在甲状腺结节的高表达可视为良性病变的标记之一,Ret、Gal-3、MUC1在甲状腺癌有较高的表达率,4种标记物的联合检测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陈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序贯处理对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的术后影响.方法 217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全部患者行常规的围手术期治疗.实验组105例,术前1天全胃肠道灌洗,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维持5~7 d.麻醉前1/2 h静脉点滴抗生素1个单位,术后48 h内停用抗生素.术前及术后第7天清晨测量体重,采血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观察其手术前后的变化.术中观察肠道清洁状况,术后观察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等.结果 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实验组较对照组少,且未发生吻合口瘘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体重手术前后比较,对照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序贯的医疗措施,可使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体重减轻、血清蛋白下降更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喻光懋;倪一鸣;崔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放疗诱发癌是高剂量放射线治疗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在0.1%以下[1].我们收集了8例头颈部癌放疗后发生诱发瘤患者的资料,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韦正波;谢莹;许坚;莫立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和淋巴管以及淋巴组织增生的分布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2例胃癌组进行D2-40、VEGFR-C及受体VEGFR-3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CD3、CD20、CD57、S-100检测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的浸润.结果 胃癌中心区有较少闭锁的条索状淋巴管;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并且管腔多呈扩张状态.胃癌中心区的淋巴管密度(32.1±13.6)与癌周边区(54.4±23.8)比较显著性减弱(P<0.01).胃癌中心区有散在或小灶性分布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DC-NK细胞偶见;癌周边区有密集分布的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尤其是癌周1个低倍视野(10倍)内淋巴组织增生显著,DC-NK细胞数量多,多呈大片块和条索状分布,且多围绕肿瘤细胞巢.癌中心区淋巴细胞浸润的数量与癌周边区的比较,显著性减弱(P<0.01).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分布和数量的差异与微淋巴管类似.结论 胃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血管、淋巴细胞三者的分布主要是癌组织的前缘;胃癌周边区扩张的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增多,而淋巴组织增生减少,包括DC-NK细胞显著减少,其预后差;反之预后好.
作者:王仰坤;马洪星;原旭涛;蒙念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为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的远期生存影响因素,对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月所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55例NHL作一临床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丽娟;吴晓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们于2005年9月~2006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22例,行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并配合全身化疗,在控制胸腔积液、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银利;李亚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妇科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据报道美国2007年新增子宫内膜癌患者39080名,当年有7400名死于内膜癌[2],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微转移是指用常规临床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转移.近年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微转移的检测成为可能.
作者:肖仲清;舒宽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以化疗为主,其标准方案为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但对CHOP方案耐药或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治疗尚没有统一方案,且疗效欠佳.总结我院2002年至今采用DICE方案二线治疗的27例NHL患者,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祥财;黄莉;许明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中行直肠癌根治手术者160例,发生骶前静脉丛大出血8例,现结合文献对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防治进行探讨.
作者:刘震;梁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淋巴道和血道转移是肿瘤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故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1]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2]的克隆以及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的发现,在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方面有了较为可靠的方法.
作者:邓明佳;张灿珍;沈丽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随着老年化人口的增多,高龄肺癌患者日益增多,由于心肺和脑血管疾病,手术风险大,但手术切除仍是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我们对40例年龄大于80岁的高龄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早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庄聪文;杨胜生;曾志勇;程先进;张哲明;刘道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