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

陈国际;张保宁;邵永孚;刘琳;杨红鹰

关键词: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淋巴显像, 活组织检查, 淋巴结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影响检出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在乳腺肿瘤表面或活检部位周围皮下组织注射99mTc标记的硫胶体,采用核素淋巴显像和γ计数器探测仪检测识别前哨淋巴结(SLN),先行SLNB,随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 50例患者中SLN检出率为96.0%;敏感度为88.2%;准确性为95.8%;假阴性为11.8%;假阳性为0.患者年龄<50岁、原发肿瘤位于乳腺外上象限、术前穿刺活检确诊与SLN检出有关(P<0.05);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SLN检出无关(P>0.05).结论 SLNB具有安全可靠、敏感度和准确性较高等特点,可以正确反映大多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LN)有无转移.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及其与nm23、pS2等预后因素的关系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神经内分泌分化情况,及其与nm23、pS2基因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8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用神经内分泌抗体NSE、Sy、CgA进行测定,观察其表达情况;同时进行nm23、pS2基因检测并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共同分析.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NSE、Sy、CgA 3种抗体同时表达阳性者14例,占24%,电镜下观察发现肿瘤细胞中有神经内分泌颗粒.NE阳性者nm23、pS2表达水平均低于NE阴性者,而NSE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57%,8/14)较NE阴性者(27%,12/44)高(P<0.05).结论乳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是乳腺癌的1种特殊类型,具有与一般类型乳腺癌不完全一致的生物学行为,在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的决策上应重视.

    作者:池鸣鸣;徐美荣;陈云;黄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长春瑞宾单药与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晚期NSCLC的临床观察

    长春瑞宾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药物之一,我们自2001年4月起使用国产长春瑞宾单药及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红梅;吉布强;张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表达的检测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分别检测有明确肿瘤病灶的肺癌患者、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K19-mRNA的表达.结果 7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37.14%,3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阳性率为18.42%,37例健康对照者阳性率为5.41%,肺癌组与肺部良性疾病组、健康对照组间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外周血中CK19-mRNA作为肺癌的1项分子检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及随访,其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尚有待提高.

    作者:胡跃;李旭芬;张苏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和EGFR的表达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鼻腔鼻窦鳞癌组织进行PCNA和EGFR检测,并用15例正常鼻黏膜作对照.结果 PCNA和EGFR在各级鼻腔鼻窦鳞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与正常鼻黏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有随鳞癌分级的升高而表达增强的趋势.PCNA、EGFR在鼻腔鼻窦鳞癌中的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PCNA和EGFR的表达均能反映鼻腔鼻窦鳞癌的增殖活性,表达强度可反映鳞癌细胞增殖活性的高低.

    作者:孙宝宾;文三立;郑春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转基因载体聚乙二醇-聚谷氨酸纳米微球的制备

    目的制备聚乙二醇-聚谷氨酸两嵌段共聚物(PEG-PBLG)纳米微球并观察其转基因能力.方法合成两亲嵌段共聚物PEG-PBLG,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测定其组成和结构;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DNA/PEG-PBLG纳米微球,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DNaseⅠ消化实验测试其DNA保护能力,以GFP为报告基因转染Tca8113细胞观察其转基因能力.结果 IR图谱证实两嵌段共聚物的形成,GPC和1H-NMR测定PEG-PBLG分子量约8000,PEG-PBLG纳米微球直径约70 nm,对质粒DNA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有较强转基因能力.结论成功制备两亲嵌段共聚物PEG-PBLG纳米微球并证实其载基因能力,为进一步开展纳米微球介导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余东升;黄洪章;李苏;王安训;潘朝斌;王建广;潘仕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男性双侧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8岁,因发现右侧乳房肿块1周,于2003年7月2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右侧乳房肿块直径为2 cm,1个月后因肿块明显增大再次来就诊,检查发现右侧乳房肿块直径增大至5 cm,同时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未及肿大.红外线、钼钯检查均提示右侧乳腺癌,B超检查发现左侧乳房肿块直径为1 cm,拟诊双侧乳腺癌收入院.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03年8月10日行双侧乳房肿块切除术,术中快速送冷冻病理检查,结果为恶性肿瘤,再行双侧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来源于淋巴细胞,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中心细胞型.左侧腋窝淋巴结7枚均无转移;右侧腋窝淋巴结7枚中3枚有转移.

    作者:张华;赵大方;秦贤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改良式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癌及胰胃二重癌2例报告

    胰体尾癌常在出现腹、背部疼痛后或发现腹部包块等晚期表现时才能确诊,手术切除率较低,仅5%~10%[1],预后较差.不能切除的原因主要为胰体尾周围大血管受浸润,如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受浸润等.因此,受累动脉的切除可以提高胰体尾癌的切除率,并有可能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改良式Appleby手术治疗侵及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胰体癌和胰体、胃二重癌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赵文星;徐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PARγ及其配体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1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级家族成员.PPARs可分为由独立基因编码的PPARα、PPARβ[PPARδ、脂肪酸活化受体(FAAR)、Nucl]及PPARγ 3种亚型,这3种亚型在结构及功能上均有差异.PPARγ是具有脂肪组织特异性的,其生物学功能复杂,参与脂肪糖的代谢、单核细胞激活、炎症反应、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特别是与消化道肿瘤关系密切,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PPARγ结构和组织分布、PPARγ配体、靶基因及PPARγ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朱理辉;张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和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0例食管癌及癌旁2 cm与癌旁≥5 cm组织中MMP-9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癌旁2 cm和癌旁≥5 cm组织中,MMP-9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2.5%(29/40)、52.5%(21/40)和30.0%(12/40),MMP-9 mRNA阳性率分别为77.5%(31/40)、60.0%(24/40)和37.5%(15/40),癌组织与癌旁≥5 cm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4.459,P<0.05).癌组织中MMP-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2 cm及癌旁≥5 cm组织(P<0.05).癌组织中MMP-9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2、0.7495和0.8907,P<0.05).结论 MMP-9在食管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庆熠;白世祥;平育敏;孟宪利;何明;张明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形态学定量测定对预测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价值

    目的研究人鼻咽癌细胞形态、DNA含量及倍体与放射敏感性的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探讨预测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可行方法.方法应用2种放射敏感性不同的鼻咽癌细胞系CNE-2Z亚克隆株F1、S1,通过细胞培养及裸鼠体内实验,用HE染色法、Feulgen染色法和图像分析仪,观察这2株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的形态学参数、DNA含量及倍体分布.结果形态参数测定表明,F1细胞面积、细胞体积等参数小于S1(P<0.01),核周长、核直径大于S1(P<0.01),核质比大于S1(P<0.01).F1细胞及裸鼠移植瘤DNA含量、DI值、5C及>5C比例均高于S1组(P<0.01).结论 F1、S1放射敏感性的异质性与细胞分化程度、DNA含量及>5C比例有关,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定量分析,可以预测鼻咽癌细胞间的放射敏感性差异.

    作者:熊晖;孙宁;姚运红;蔡琼珍;李飞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左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式的改良

    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对318例食管癌患者行改良后的左开胸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并与常规的左开胸颈部吻合术300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程金华;何山红;刑文群;王文光;许金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细胞癌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1cip1的mRNA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E(cyclin D1、cyclin E)、p21cip1在pTNM Ⅰ期普通型肾细胞癌(C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3例pTNM Ⅰ期CRCC组织和7例正常肾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及p21cip1的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RCC中p53及ki-67的表达;并将以上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CC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p21cip1mRNA含量分别为0.484±0.416、0.472±0.340、0.356±0.21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078±0.051,P<0.01;0.063±0.063,P<0.01;0.178±0.114,P<0.05);Cyclin D1含量低者肿瘤直径小于3 cm(P<0.01);Cyclin E含量低者肿瘤常有坏死(P<0.05),细胞核分级较高(P<0.01);p21cip1低表达者细胞核分级较高(P<0.05);p21cip1与cyclin E呈正相关(γ=0.602,P<0.01).结论 pTNM Ⅰ期CRCC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p21cip1mRNA含量升高,可能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作者:葛建荣;任国平;应李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甘草酸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凋亡发生与细胞内Ca2+浓度([Ca2+]i)变化的关系.方法 2.5~12.5 mmol/L甘草酸处理MCF-7细胞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5.0 mmol/L、7.5 mmol/L和10.0 mmol/L甘草酸处理MCF-7细胞24 h,用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介导dUTP末端标记法和Annexin V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凋亡细胞.7.5 mmol/L甘草酸处理MCF-7细胞24 h,采用Fura-2荧光负载方法测定[Ca2+]i的变化.结果甘草酸从5.0 mmol/L浓度起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呈剂量依赖性;半增殖抑制浓度(IC50)为15.8 mmol/L.7.5 mmol/L和10.0 mmol/L甘草酸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和P<0.01).甘草酸处理组的[Ca2+]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酸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内Ca2+水平下调有关.

    作者:张志凌;黄炜;罗惠玲;黄敏珊;吴其年;张东方;杨凤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与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的关系奠定基础,为围手术期防凝抗凝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1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CD41、CD62p表达的变化,同时选择年龄相当的正常人10例作对照.结果与正常人相比,胃癌患者CD41、CD62p表达增多,晚期患者表现尤为明显.随着手术的进行,CD41、CD62p含量逐渐升高(P<0.05),手术结束后30 min达高峰(P<0.01),至术后第7天,CD41、CD62p已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和释放增加,处于激活状态.手术促使血小板活化进一步加强,术后随时间延长,血小板活化程度逐渐恢复.因此在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内应注意防凝抗凝.

    作者:陆丽娟;尹亮;陆康生;顾健;苏长青;傅诚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成人肝肉瘤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成人肝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成人肝肉瘤患者(平滑肌肉瘤6例,枯否氏细胞肉瘤2例)均行探查术,并获随访.3例切除肿瘤者生存时间分别为20,39,70个月.未能切除肿瘤者5例,其中2例行介入治疗者生存时间分别为7、10个月,1例手术探查后行全身化疗者生存22个月,2例未行任何治疗者生存时间分别为5、7个月.结论成人肝肉瘤无明确病史及基础疾病,血清学检查无特异性,通过物理学检查方法早期发现,手术切除治疗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化学治疗也值得关注.

    作者:刘骞;赵平;蔡建强;高纪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肠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化、年轻化趋势.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但疗效不满意,5年生存率在50%左右.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其实质是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即增殖过度或凋亡不足.有关大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逐渐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呈现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守亮;王梦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肝癌肝移植36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经术前辅助治疗肿瘤直径缩小者12例;术后生存3~6个月者7例(19.4%),生存6~12个月10例(27.8%),生存>12个月19例(52.8%),长生存15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5个月,7例晚期肝癌平均生存期4.5月,均于术后3~6个月内复发.结论严格选择肝癌病例并通过术前辅助治疗降低肿瘤分期可提高肝移植效果;术后化疗及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与复发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晓伟;傅志仁;王正昕;李先兴;郭闻渊;王志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脏病理损伤对肝转移癌发生的影响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学者发现肝脏损伤与肝转移癌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研究肿瘤转移发生、发展机制技术的不断更新,有关肝脏损伤与肝转移癌关系的研究亦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就近期国内外有关肝脏主要良性损伤与肝转移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董倩;姜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皮微波热凝固治疗肝癌的初步研究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固疗法(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我们应用该疗法治疗了21例肝癌患者,共23个瘤体,现报告如下.

    作者:柳龙根;张伟民;钱梅云;翟德芳;冯全根;符文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大小、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73例胰腺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6例正常胰腺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MGB1在胰腺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76.7%),在癌旁组织中仅呈微弱表达,正常胰腺组织中无表达;HMGB1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浸润及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 HMGB1在胰腺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可作为胰腺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判定指标之一.

    作者:黄庆先;孙念峰;王国斌;王春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