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间插植与阴道盒近距离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对比

曾四元;李隆玉

关键词:放射疗法, 近距离放疗, 组织间插植, 宫颈癌,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间插植与阴道盒后装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方法80例大体积,外生肿瘤直径≥4.0 cm的宫颈癌应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以消除局部肿瘤和止血.其中,40例菜花型宫颈癌患者接受组织间插植放疗,将其分为A、B组.A组(20例):术前插植放疗+宫颈癌根治术;B组(20例):插植放疗+常规放疗.另40例接受了阴道盒放疗的宫颈癌患者被分为C、D组.C组(18例):阴道盒放疗+宫颈癌根治术;D组(22例):阴道盒放疗+常规放疗.比较A、C组的消除肿瘤疗效和B、D组的止血效果.结果A、C组的完全缓解率(CR)各为90%、11%,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D组的止血显效率各为100%、64%.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对消除宫颈巨大、外生型肿瘤及局部止血是有效的方法.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脉络膜转移癌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2岁.1995年4月20日在外院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2年因右眼失明、疼痛,于1997年5月12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消瘦面容,右侧乳腺缺如.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为8.1 kPa,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瞳孔圆,直径为4 mm,晶状体后方玻璃体内可见青灰色球形隆起,其上有粗大血管,眼内其他结构不清.

    作者:柳海玲;张玉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铜绿假单胞菌DNA对荷瘤宿主LPO与SOD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DNA对荷瘤宿主淋巴器官过氧化脂质(LPO)与超氧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纯化提取的铜绿假单胞菌染色体DNA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观察铜绿假单胞菌DNA对荷瘤宿主淋巴器官LPO和SOD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肿瘤生长的关系.结果铜绿假单胞菌DNA能显著增大荷瘤宿主淋巴器官SOD/LPO比值(P<0.01),并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DNA在淋巴器官中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徐跃飞;任凤;赵宝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射频毁损治疗的生存质量评价分析

    目的探讨射频毁损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中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给予射频毁损治疗和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结果射频治疗组与化疗组比较,疼痛缓解程度、KPS评分及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体重也有明显变化,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射频毁损治疗技术具有微创、疗程短、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较好的优点,可明显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远东;王建;赵建;林生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的意义及其影响肺癌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原发性支气管肺癌63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肺癌组织VEGF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VEGF含量,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不同血清VEGF含量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肺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T分期(肿瘤原发状态)血清VEG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N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间血清VEG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肺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与肺癌组织VEGF表达呈正相关.血清VEGF高含量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血清VEGF低含量者.结论血清VEGF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进展密切相关,血清VEGF含量可作为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及预后评价的可靠参考指标.肺癌细胞分泌VEGF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肺癌的生长及转移.

    作者:颜浩;章培;陈文彬;周黎强;徐淑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经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2002年8月间收治的36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6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有胆道病史者25例(69.44%);术前B超诊断符合率为65.38%,CT诊断符合率为85.00%;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肿瘤切除率为58.33%;随访率83.33%,NevinⅠ期2例均生存5年以上,Ⅱ~Ⅳ期患者平均生存22个月,Ⅴ期患者平均生存13个月,仅行剖腹探查者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结论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手术是治疗胆囊癌的首选方法,对有癌变倾向的胆囊病变行预防性切除,是预防胆囊癌的有效措施.

    作者:索宗武;丁钋;赵永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西眼镜蛇蛇毒细胞毒素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了解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素(CTX)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CTX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淋巴瘤细胞株(YAC)、S180癌细胞株、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卵巢癌细胞株(Ho8990)体外细胞毒作用,同时应用动物移植性肿瘤的体内试验法,观察CTX对S180载瘤小鼠(S180)和CNE的抑瘤作用及其生命延长率.结果CTX对上述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作用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4,0.50,1.82,1.76和1.05 μg/ml;CTX对小鼠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12%~37%,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CTX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小鼠移植性瘤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雷丹青;刘绵林;蓝利;汤圣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典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由于淋巴瘤组织学结构特殊,当它受到抗原刺激时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构紊乱、免疫母细胞增生、核分裂相增多等假恶性图象.因此,仅凭形态学观察有时很难确定其良、恶性[1~3],目前约70%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根据切片可以确诊,约25%的病例,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行淋巴瘤分型,但无深浅淋巴结及肝肿大患者诊断尤为困难.近年发展起来的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技术,为疑难、早期病例或微量标本确定诊断提供了可能,是对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重要补充.我们收治1例不典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基因重排技术检测得以确诊,疗效满意.

    作者:王晓莉;程洪波;傅明伟;罗敏智;张胜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龄食管贲门癌76例外科治疗体会

    食管癌、贲门癌好发于老年人,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1~4].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月共手术治疗>60岁食管贲门癌合并其它慢性疾病患者7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卫东;王志民;李庶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1组结构上具有极大同源性、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的内肽酶的总称.因含有金属离子(锌、钙)而得名.MMPs以酶原形式分泌,主要参与组织重建、修复、细胞迁移、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伤口愈合、肿瘤侵袭和转移.本文就MMPs的分类、基因表达调控、激活、抑制及其与人工合成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hibitors,MMPI)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缪应雷;欧阳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

    目的研究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培养扩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离心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 h,获得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50 ng/ml)+hIL-4(10 ng/ml)+hTNF-α(50 ng/ml)诱导培养14天.在DCs发育过程中,在光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采用MTT法检测DCs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结果第6天体外培养的DCs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此类细胞数量增多,第12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为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成熟DCs高水平地表达HLA-DR、CD80、CD83、CD1a、CD11c、CD123.被激活的T细胞对2种来源于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杀伤性.结论人脐血经rhGM-CSF+rhIL-4+hTNF-α体外诱导培养,能诱导出DCs.

    作者:杨波;祁岩超;卢敏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肠道基质肿瘤及其治疗进展

    胃肠道基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为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质细胞肿瘤,其在胃肠道肿瘤中所占比例<1%[1].早期文献中GISTs被认为是胃肠道平滑肌或软组织肉瘤[2].1960年学者们应用电子显微镜[3]及随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4],发现该肿瘤无平滑肌细胞特有结构和免疫标志.1990年Hirota等发现KIT蛋白活化与GISTs发生密切相关,指出了GISTs的现代内涵.格列卫(Gleevec,又称STI571,它是1种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通过抑制KIT蛋白活化,取得靶向治疗肿瘤的成功.本文通过回顾胃肠道基质肿瘤一系列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阐明胃肠道基质肿瘤特点、一般情况和格列卫靶向治疗的进展,并对格列卫的剂量选择、安全性及耐药问题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作者:曹宝山;沈琳;金懋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喉癌组织中NF-Κb和IκB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NF-κB和Iκb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0例喉癌组织和2硎正常喉黏膜组织中NF-κB p65和IκBα表达水平.结果喉癌组织中NF-κB p6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κB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中NF-κB p65表达水平明显较无转移喉癌组织高,IκBα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NF-κB和IκB在喉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密切的关系,抑制NF-κB表达可能为喉癌治疗提供了1个新靶点.

    作者:朱江;胡国华;孙余才;邓靖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多原发性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共65例,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病例的1.3%(65/5 070),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35例,异时性多原发癌30例,65例均行手术治疗,35例同时性多原发癌行根治性切除29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4.6%(9/26);3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首次治疗时28例行根治术,2例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第一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92.0%(23/25).结论多原发性大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多原发性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赵东兵;白月奎;周志祥;邵永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乳腺癌癌周微脉管密度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微脉管密度(TMVD)、微血管密度(BMVD)、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双染试剂盒(Histostain-DS试剂盒)、FVⅢ-RA单克隆抗体和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分别对内皮细胞和基膜进行标记,在光镜下分别观察微脉管密度、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结果微脉管密度在腋窝淋巴结阴性组和淋巴结转移1~3个组、4~9个组、10个以上组分别为35.64±9.28,45.47±7.60,57.00±9.17,67.00±9.56;微血管密度在以上各组分别为23.36±7.06,30.53±6.13,38.40±6.67,43.75±6.85;微淋巴管密度在以上各组分别为12.27±2.49,14.93±2.46,18.60±2.76,23.25±3.40.微脉管密度、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均与腋窝淋巴结状态呈显著正相关(P<0.05),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而增大;而三者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绝经状态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等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微脉管密度、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密切相关,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乔广东;陈武科;任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氨磷汀与峰龄多糖对人外周血粒-巨噬祖细胞的化疗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氨磷汀(amifostine,化学代号:WR-2721)和峰龄多糖(fengling polysacchride,FLPS)对人外周血粒-巨噬祖细胞(CFU-GM)及HL60白血病细胞的化疗保护作用.方法应用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测定CFU-GM集落;XTT法测定HL60细胞存活率;WR-2721及FLPS处理的MNC,与VP-16作用后,测定CFU-GM集落产率,研究WR-2721和FLPS对CFU-GM的保护作用.结果经WR-2721和FLPS处理的MNC与VP-1637℃作用14 h后,CFUGM集落产率均明显高于VP-16对照组,CFU-GM集落数在VP-16对照组、空白对照组、WR-2721+VP-16组、FLPS+VP-16组和WR-2721+FLPS+VP-16组分别为每1×105个MNC 30.9±22.5、83.2±43.8、64.6±41.2、55.3±33.5和78.3±48.2,与VP-16对照组相比,P值均<0.01;WR-2721处理后的HL60细胞对VP-16的敏感性增强,IC50由52.5μg/ml下降为40.5μg/ml;VP-16对FLPS处理前后的HL60细胞的作用无明显改变.结论WR-2721和FLPS对人外周血CFU-GM具有明显化疗保护作用.WR-2721能增强HL60细胞对VP-16的敏感性.FLPS对HL60细胞的化疗损伤无保护作用.

    作者:黄成垠;陈宝安;李翠萍;周敏;傅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环氧合酶-2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前列腺素(PGs)合成过程中的1个重要限速酶,目前发现其主要有2种亚型:COX-1和COX-2.近年来研究发现,COX-2不仅在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并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分化.传统的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已被证实可防治结肠癌、胃癌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随着COX-2与肿瘤关系的深入研究必将为肿瘤防治提供又一新途径.现将COX-2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军;朱海杭;卜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耐药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和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T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GST-π的表达与UICC分期有关(P=0.0218),与肿瘤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gp、TopoⅡ和TS的表达与上述参数均无关(P>0.05).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UICC分期、肿瘤组织类型及GST-π、Topo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TS的表达,对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UICC分期、组织类型及GST-π、TopoⅡ的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张建兵;何松;缪宏兰;吴丽华;韩枋;于兰;杨书云;周建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改良MTT药敏分析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在MTT药敏分析指导下提高乳腺癌化疗用药的科学性.方法运用改良的MTT法药敏实验,检测35例原代乳腺癌细胞对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与预后相比较,分析药敏实验指导化疗选药的意义.结果检测的35例乳腺癌病例临床用药与药敏实验结果相符合的有21例,不符合的有14例.在符合的21例患者中,3年复发、转移率为14.3%(3/21),在不符合的14例患者中,3年复发、转移率为50.0%(7/1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两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95.2%(20/21)和71.4%(10/14),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TT药敏实验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汪波;张红雨;黄岩;郭智涛;石灵春;谭敏;何青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MMP-2、MMP-9、TIMP-1和TIMP-2表达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其组织基质蛋白抑制剂1,2(TIMP-1,TIMP-2)表达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MP-2、MMP-9、TIMP 1和TIMP-2的表达.结果MMP-2、MMP-9、TIMP-1和TI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87 7%、76.9%和61.5%.MMP-2和MMP-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侵袭程度呈正相关(P<0.01,P<0.05).TIMP-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侵袭程度呈负相关(P<0.05).TIMP-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侵袭程度无明显相关性.MMP-9与TIMP-1表达有显著相关性,且呈负相关(P<0.01).结论MMP-2、MMP-9、TIMP-1和TIMP-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是临床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喜梅;孙雷;刘逢吉;张朝;张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脏转移瘤的局部治疗

    肝脏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而且经常是晚期肿瘤患者的惟一转移器官.Douglas等[1]根据肝脏转移出现的肿瘤全身播散情况,将肝脏转移瘤按适合做局部治疗的程度分类:结直肠癌、胰腺内分泌肿瘤、类癌、眼恶性黑色素瘤、胃肠道间质肿瘤等发生转移时常局限于肝脏,因而多数情况适行局部治疗;肾癌、乳腺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胸腺癌等仅有一部分病例的病变局限于肝脏而适行局部治疗;而肺癌、胰腺癌、胃癌、食管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多呈广泛播散,肝脏转移瘤较少适行局部治疗.

    作者:王惠杰;张湘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