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莹
目的:提高磷酸组胺质量标准.方法:增加红外鉴别及薄层色谱法检查组氨酸杂质.结果:样品与对照品的红外图谱一致;薄层色谱图中,磷酸组胺与组氨酸斑点清晰、分离度好.结论:增加的红外鉴别及组氨酸杂质检查项的方法简便、准确、稳定、专属性强,提高了磷酸组胺的质量标准.
作者:岳云飞;张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脓毒方治疗重症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和中医症候疗效评分的变化,以及CRP、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和CRP、TNF-α的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后相关指标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脓毒方有助于控制重症脓毒症患者炎症和减轻内毒素对脏器的损伤.
作者:田雨;朱玲;陈浩;唐斌擎;陈宝瑾;杨婕;方邦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对益气聪明颗粒建立质量标准;方法:对方中黄柏、黄芪、甘草建立薄层色谱法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葛根中葛根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葛根素对照品浓度在3.72~148.80mg·ml-1范围内时,与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7%,RSD为1.47%;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以控制益气聪明颗粒的质量.
作者:李文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对滴定液配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进行估算.方法:以碘酸钾滴定液为例,建立对滴定液配制不确定度计算模型,对滴定液制备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扩展不确定度U为0.00002mol/L k=2.结论:采用本方法建立的计算模型可用于滴定液配制过程中不确定度的评价.
作者:吕文军;柏学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的观察,总结经验,以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生活质量.方法:对收集的58 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紧急救护,并给予了良好的生活护理和心理.结果:观察组的58 例患者中55例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护理对急救成功与否很关键,护理与急救同样重要.因此只有配合急救做好护理工作,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病,做好康复指导,才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愈率.
作者:郑玉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1],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不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近2年来我们采用美沙拉嗪联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冯会福;马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单纯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CSI 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各25例患者.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B组(P<0.05).而且其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CSI监测可减少丙泊酚用量并改善麻醉苏醒质量.
作者:李远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却越来越多,而不良情绪又可诱发许多的疾患.研究已经证实,不良情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评价情绪波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变程度、炎症因子水平和预后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情绪波动诱发ACS的机制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栾桂霞;张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及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脂肪肝发病率不断在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论述了临床上常见治疗脂肪肝的药物,为脂肪肝患者选择正确的药物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韩秋伟;赵亚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制备龙血竭栓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栓剂中的龙血竭进行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栓剂中的龙血竭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栓剂中的龙血素B的含量.结果:龙血素B的平均回收率为97.18%,RSD为0.92%,在13.536μg/ml~31.584μ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y=34235x + 19154,R=0.9999.结论:该方法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控制龙血竭栓的质量.
作者:马慧蕾;姚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8 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熟练的术中配合,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全部病人均于术后1周左右平安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是治疗成功的护理关键.
作者:刘颖;张晶;过敏;朱应合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鱼腥草素钠栓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采用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为乙腈-水-10%四丁基氢氧化铵(75:125:0.6);检测波长283nm,流速为1.0ml/min.结果:通过辅料干扰试验,高温、光照、过氧化氢、酸和碱的破坏性试验等一系列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专属性和耐用性.结论:该方法能够较好控制本品有关物质.
作者:谢华;孙大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主动脉瘤及破裂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回顾分析腹主动脉瘤及破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或CT进行对比.结果:彩色多普勒诊断腹主动脉瘤100%.其中真性腹主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2例,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破裂4例,并能发现破裂后腹膜后血肿和腹腔积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及破裂灵敏度高,检查方法可靠.
作者:唐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内膜破裂,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血肿,导致血管壁分二层.该疾病病情危重,发病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40%,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死亡率都很高.血管腔内隔绝术于1991年应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使许多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夹层动脉瘤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1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侯世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发地区,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高达10%左右.根据临床观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和e抗原阳性的妇女怀孕,所生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可高达88.1%,其中5%是在子宫内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其余大多数是在围产期吸入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受到感染.单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为38%.而且婴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他们中85%-90%会发展成慢性带乙肝病毒状态,其中25%于成年后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
作者:何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新型镇痛药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60 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 例,酒石酸布托啡诺组1 mg 静脉推注,芬太尼组50 μg 静脉推注.观察静脉给药前及给药后5,10,15,30 min 时镇痛,镇静评分,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术后1,2,3,4 h 镇痛评分(VAS),使用杜冷丁人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使用酒石酸布托啡诺或芬太尼后,患者的疼痛评分降低(P = 0.015),镇静评分升高(P = 0.006),酒石酸布托啡诺组患者的镇静评分高于芬太尼组(P﹤0.05).术后使用杜冷丁的人数低于芬太尼组(1vs 2,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术后病人按常规临床剂量使用酒石酸布托啡诺镇痛能有效缓减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酒石酸布托啡诺临床镇静效果强于芬太尼,镇痛维持时间较长.
作者:齐孟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法测定人参皂苷Rb1含量的方法,控制其质量.方法:Agilent 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的比例为32:68的乙腈-水,流速为1.2ml/min,检测波长为203nm.结果:线性范围0.26-16.11μg,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0.3%),重现性RSD为1.2%(n=5).结论:该法可靠性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好,适合于该产品的质量检验分析.
作者:路胜;于梅;刘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介绍了酮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溶出性能测定、稳定性研究及动物体内试验来评价β-环糊精包合物质量.结果:实验证明,酮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有利于增加药物的溶出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在动物体内).结论:酮洛芬β-CYD包合物制备可达设计目的.
作者:韩瑞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三黄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三黄颗粒中的黄芪、黄芩、黄连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薄层色谱图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刘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初的药物知识.
作者:蔡天巍;孙加国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