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华;叶军;刘宗亮;任苓;游宇光;葛贻珑;廖伟;凌月蓉;罗琼
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是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完全清楚,治疗较困难.我科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白体表皮移植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病人12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相勇;曾海;曾祥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比较乳腺癌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野切线照射技术与乳腺癌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结合电子线照射技术优缺点.方法:利用大恒STAR2000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在同1例乳腺癌病例中,在同一等中心,同样的照射野,同样的挡铅,分别采用两种胸壁照射技术进行计划设计,剂量计算,比较两者的等剂量曲线、剂量体积分布.结果:两种照射技术模式设计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同一截面的等剂量分布略有不同,剂量体积分布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结合电子线照射技术优于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野切线照射技术.结论:与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野切线照射技术相比虽然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结合电子线照射技术在放疗计划设计上复杂一点,需多做一个电子线模,但这种放射技术能在不影响靶区体积照射剂量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了正常组织如心、肺等的照射,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
作者:邱凌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并总结肝尾叶切除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6例肝尾叶切除中单独肝尾叶切除3例,联合左半肝切除1例,联合右肝切除2例.结果:本组6例尾叶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平均出血650ml(150~1100ml).术后出现腹水2例,胆漏1例,反应性胸水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做到直视下游离肝尾叶,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肝尾叶切除的风险将会大大降低.
作者:邓小红;谢元财;夏来阳;叶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疾病,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物理治疗也有其不足之处.近期我院采用阿希米对100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观察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拳参正丁醇提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常规抗心律失常方法.结果: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对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拳参正丁醇提取物还能对抗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拳参正丁醇提取物还可降低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振幅.但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室颤无明显的预防作用.结论:拳参正丁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a+内流及与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有关.
作者:周菊芬;黄志华;李洪亮;李良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儿宫内缺氧的预测指标.方法:对137例ICP患者多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并将其与围生儿关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皮肤瘙痒开始时间<35周、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同时升高、高浓度胆汁酸、NST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者的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分别高于皮肤瘙痒开始时间≥35周(P<0.01或<0.05),单纯转氨酶升高而胆红素正常(P<0.01)、低浓度胆汁酸(P<0.01)、NST胎心率基线变异正常者(P<0.01).结论:皮肤瘙痒开始时间<35周、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同时升高、高浓度胆汁酸、胎心监护NST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为ICP孕妇胎儿宫内缺氧的预测指标.
作者:温庆荣;李瑞云;李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病人饮食指导工作大部分是由护士完成的,而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教育,关键就在于护士对糖尿病饮食知识的掌握,以及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为此我科在认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有效的对策,并制定了积极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作者:黄清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紧急救治,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抢救水平.方法:对4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治疗组死亡率、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外科开颅手术组.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缩短疗程,节省费用,提高医院急诊抢救水平,适合在有一定条件的医疗单位的急诊科推广.
作者:程辉;廖林虹;曾祥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血气分析是判断患者呼吸、氧化及酸碱平衡状态的必需指标,对临床急、重症患者的监护和抢救尤为重要[1].桡动脉解剖位置表浅,易于固定、按压,能有效地避免血肿形成,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所以临床上大都选用桡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2].
作者:张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根据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或颈内动脉溶栓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7例患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2例颈内动脉溶栓术.术后无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出院时,9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溶栓联合长期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晓忠;王柏群;张宏;邹连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较复杂,表现为单侧基底神经节损害,引起偏侧舞蹈症甚少,现报告1例.1临床资料1.1病例患者男,79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3天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以面部,口角,腕,肘,肩,膝关节明显,睡眠时消失.无肢体麻木,抽搐,无意识障碍.
作者:冯李长;刘承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选用尿蛋白联合尿酶、血磷辅助新的生化定量实验检测方法,用以提高早期肾损伤的检出率.方法:尿蛋白(uTP)-邻苯三酚终点法为早期肾损伤的初筛标志物;尿酶尤其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NAG酶终点法为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血磷(PHOS)-紫外直接终点法为早期肾损伤的辅助检测指标.结果:尿蛋白定性及定量阳性组135例,三项联合测定阳性率100%;尿蛋白定性阴性组(均为泌尿系疾病组)51例,三项联合测定其阳性率35.5%;健康查体者59例,三项联合测定未检出阳性患者.上述三组进行对比,尿蛋白阳性组,泌尿系疾病组(阳性检出率35.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P<0.001.结论:三项生化定量检测指标联合测定,对早期肾损伤的检出率有很大的提高.早期确诊率高,优势强.尤其是对尿蛋白定性为阴性时,应采用定量方法,大限度的避免早期肾损伤的遗漏.
作者:吕春;陈江林;聂宇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1].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机体脏器功能低下,且多伴有其他疾病,手术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因此,探索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法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
作者:杨春梅;李蔚;黄丽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颧骨颧弓位于面部突出的部位,是面部骨折的好发区域.颧骨的颞突与颞骨的颧突连接成颧弓,较细窄,常单独发生骨折.由于其位置较深,临床上复位比较困难.复位方法有口内和口外两种径路.
作者:饶坚;曾素英;李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缩小肿瘤体积,减小肿瘤负荷,消灭癌灶周边的微小转移灶,缩小肿瘤灶,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有效地杀灭亚临床病灶的肿瘤细胞,减少转移和局部复发,是一种新的宫颈癌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谢成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有价值的科学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佳的护理方法[1],它改变了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护理习惯和行为,以客观、明确的新、科学的临床护理研究成果为证据,指导护理实践的全过程,成为21世纪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逐步被应用于护理实践中,我科将其应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中,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赖小芳;李颖珠;陈玲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T介入下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方法:64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介入下行针内针技术经小关节内侧缘穿刺达突出物内外,分别于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200~600u、600~1200u.观察患者术后6天、1月、6月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术后6月以上复查CT行突出物缩小程度评定.结果:术后6天、1月、6月优良率分别为56.2%、85.9%、95.3%.突出物缩小程度:重度:73.1%;中度:19.2%;轻度:7.7%.结论:CT介入下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尤其适合突出较大患者,术后影像改变明显,并发症少.
作者:魏俊;温新院;付敏;刘勇;唐金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种气管切开套管在气管切开术后应用的效果、适应症.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均无器质性疾患)需作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和金属套管各30例.观察2组患者使用后痰痂堵管、出血、反流误吸、与呼吸机衔接脱落的发生率.结果:金属套管组痰痂堵管者显著低于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组(P<0.01),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组反流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金属气管组(P<0.01).出血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组与呼吸机衔接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金属套管组(P<0.01).结论: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适宜病情危重随时需使用呼吸机,带管时间短,颅内高压的患者;金属套管适宜预计带管时间长,或无需连接呼吸机及拔管前的试堵阶段的患者.
作者:邓志士;邓惠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1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1例病人经抗凝、溶栓、祛聚、手术治疗后,8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门静脉高压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须及早诊断、预防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能避免此并发症发生并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文;尹丽;王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耳气压伤是由于中耳鼓室内外压力不能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病理改变,是高压氧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7年5月开展高压氧治疗以来共有8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序的中耳气压伤,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以减少中耳气压伤的发生.
作者:伍国华;朱延丹;钟江;王春晓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