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勇;曾海;曾祥康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舌苔与表皮生长因子(EGF)、舌苔细胞凋亡及血清HBV DNA定量的关系,探讨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及HBV DNA在乙肝病理舌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它消化系统疾病病人,15例其它系统疾病病人及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组.放免法检测受试者唾液、血清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末端标记测定法检测舌苔凋亡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与生理性薄白苔组相比,各病理舌苔组唾液、血清EGF含量及舌上皮细胞EGFR阳性细胞率均升高,以黄腻苔和白厚苔组升高明显,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生理性薄白苔组相比,除少苔或剥苔组外,各病理舌苔组凋亡细胞数目均有所增加,以黄腻苔和白厚苔组增多明显,但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低(P<0.01),少苔或剥苔组AI高;各病理舌苔组相比,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血清HBV DNA含量高,薄白苔组低,与厚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白苔组病毒复制以少量(<105copies/ml)为主,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乙肝患者病理舌苔的形成与唾液中EGF作用于舌上皮细胞引起舌苔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增殖、分化有关.
作者:刘新华;周小青;罗尧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采用阑尾输出道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志云;李彤;欧宗泉;刘凡;吴俊勇;赵树华;胡军全;谭芳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亚叶酸钙及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6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紫杉醇联合亚叶酸钙及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紫杉醇135~175mg/m2静脉滴注,d1;5-FU500mg/m2静脉滴注d1~5;CF200mg静脉滴注d1~5,治疗4~6周期后按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全组36例均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52.3%(19/36).其中,初治21例,CR3例,PR9例,有效率57.1%;复治15例,无CR,PR7例,有效率46.6%.19例获缓解者中位缓解期为7.4个月,中位生存期10.5个月.结论:紫杉醇联合亚叶酸钙及氟尿嘧啶方案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较轻,多数患者耐受,是治疗晚期胃癌的较好方案.
作者:汤声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龄16~68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分为车祸伤20例,坠落伤6例,摔伤10例.
作者:伍小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本文选择了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早产儿,采取早期教育干预方法,对早产儿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随防干预,以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作者:邱文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蘑菇中毒的事件比较普遍,城市居民则多食用混杂大干蘑菇而发生中毒,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报告,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1].我院急诊科从2007年4月~2008年7月治疗15例毒蕈中毒患者,治愈率达86.6%,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根秀;宋祥金;曾书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通过选择性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AT1)发挥作用[1].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有力的预测指标,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付华宾;胡孟泉;董一民;黄爱英;孙丽萍;刘小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ARB)药物治疗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分为两组,两组均以西医纠正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ARB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及促甲状腺素(TSH)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T3、T4由治疗前较低水平显著升高,rT3由治疗前的较高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这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B治疗可纠正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异常的甲状腺激素.
作者:刘志辉;王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PM)是一种以规范的、构造从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的方法.流程管理强调规范化、流程性、持续性和系统化[1].
作者:彭凤裘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与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片,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检出染色体多态核型117例.结论:染色体多态与不良妊娠有关.
作者:李凡;温庆荣;郑胤强;陈俊坤;马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们对本院2002年9月~2006年9月560例脑外伤患者中迟发脑内血肿67例首次CT检查及复查CT影像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与GCS综合评分,得出综合危险指数.并运用综合危险指数对42例脑外伤病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和临床干预性治疗.
作者:何春明;雷剑;曾丽霞;邓建鸿;杨瑞金;刘祥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宫颈肌瘤为自子宫颈生长的肌瘤,临床上少见,国内外报道发生率2.4%~7.0%[1].宫颈肌瘤位于骨盆深部,大者嵌顿于骨盆中,使颈旁和阴道壁不易或不能暴露,且由于生长部位不同可使膀胱、输尿管、子宫动静脉、直肠等器官移位;因部位特殊,故手术操作难度大,绝大多数采用全子宫切除术.
作者:许民;王建中;王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经颅穿刺引流术后持续亚低温滴灌治疗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行微创钻颅术后合冰枕治疗,治疗组60例经钻颅穿刺引流术后行穿刺针内持续滴灌含药亚低温盐水24~72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是87.6%、71.9%,治疗前后CS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CSS评分27.21±8.32分,治疗后7.82±3.34分;对照组分别为26.83±8.44分、12.48±4.77分.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P<0.05;CSS评分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颅穿刺引流术后持续亚低温滴灌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能有效的起到脑保护作用,同时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也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并降低致残率.
作者:黄勇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较复杂,表现为单侧基底神经节损害,引起偏侧舞蹈症甚少,现报告1例.1临床资料1.1病例患者男,79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3天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以面部,口角,腕,肘,肩,膝关节明显,睡眠时消失.无肢体麻木,抽搐,无意识障碍.
作者:冯李长;刘承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缩小肿瘤体积,减小肿瘤负荷,消灭癌灶周边的微小转移灶,缩小肿瘤灶,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有效地杀灭亚临床病灶的肿瘤细胞,减少转移和局部复发,是一种新的宫颈癌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谢成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异位妊娠是目前妇科腹腔镜手术好的适应症,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是异位妊娠中一种,由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位置特殊,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破裂,出血较多,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以往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主要以开腹手术行子宫角切除为主,为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输卵管问质部妊娠中的安全性及效果.
作者:杨素琴;张华;盛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小腿下段及足部创伤常造成软组织缺损或外伤术后皮肤坏死、骨与内固定物外露,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下肢致残.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皮瓣修复此类创面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1-4].
作者:肖礼飞;钟伟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操作方法,探讨手术适应症,分析临床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均在腰椎间盘镜下完成突出节段腰椎问盘髓核摘除术.结果:本组80例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疗效评定:优65例,良8例,可4例,差3例.结论: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损伤小、出血少的微创手术.严格掌握适应症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焕诗;许峰;金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总结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32例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在C臂透视下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为8~18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随访病例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4周.术中出血80~120ml,平均80ml;手术时间45~60min,平均52min;术后引流50~120ml,平均80ml;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结论:DHS可治疗Ⅰ-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牢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钟响明;唐月生;陈轶琦;古文炎;李旺泉;叶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施行选择性D3清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近五年来诊治的各部位胃癌183例,其中行D3清除术122例,D2术33例,D1术2例,姑息性切除14例,未能切除12例.其中行D3清除术者取第二、三站淋巴结作病理学检查,共检获第二、三站淋巴结总数为1 632枚,平均每例检获13.4枚.分析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与病灶大小的关系.结果:本组122例D3清除术中,低分化-未分化癌62例,中-高分化癌60例,第二、三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67.7%(42/62)和46.7%(28/60),两者比较P<0.01;转移度分别为52.2%(485/930)和47.6%(334/702),转移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浸润深度不同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T1期0(0/26),T2期35.3%(178/504),T3期56.3%(401/712),T4期61.5%(240/390),浸润深度间经多个率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病灶大小按<3cm、3~5cm、>5cm分类,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54.4%(245/450)、50%(310/620)、47%(264/562),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其胃周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越高,而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度的关系不肯定.由于国人胃癌患者就诊时以Ⅱ~Ⅳ期居多,因此,对分化程度低和/或浸润深度深者不管病灶大小,建议行D3淋巴结清除术,而非D2清除术.
作者:张炜;崔洪尊;金德;嵇振岭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