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脉冲微波治疗肺部感染临床研究

郭西梅;林培英

关键词:脉冲微波, 肺部感染
摘要:目的:通过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脉冲微波治疗,以探讨脉冲微波在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8例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层,对照组62例(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66例(药物治疗+脉冲微波),一疗程后对患者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情况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62例,其中痊愈15例占24%,显效18例占29%,好转22例占35%,无效7例占11%;治疗组66例,其中痊愈32例占48%,显效26例占39%,好转7例占10%,无效1例占1.5%.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要点及抢救技巧.方法:总结26例重症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方法、心肺复苏方式及其效果.结果:26例患儿每次痉孪发作致窒息都能抢救成功,后均能基本痊愈出院.结论:痉挛发作及时抢救,窒息时采用与成人不同的行之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则能使重症新生儿破伤风患儿顺利渡过危险期,避免出现各种新的并发症、降低致残率.

    作者:黎兴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长程顿服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发病数仅次于急性肾炎,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第二位的常见病.我院近15年来对32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采用超长程(≥2年)及诱导缓解期采用顿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世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CRP)与冠心病的分型及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1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正常健康者20例.6个月后随访复查,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正常健康者C反应蛋白值分别为2.84±0.30mg/L、5.61±1.34mg/L、7.80±2.81mg/L、1.80±0.94mg/L.C反应蛋白高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高.结论: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与C反应蛋白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参与冠心病的发生,而且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万凤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寰枢椎脱位或不稳定3例报告

    寰椎在颈椎中具有大的活动度,因此也是不稳定的部分.由于解剖上的形态特异容易发生寰枢椎的不稳定或脱位.而该部位毗邻重要神经结构,脱位或不稳定易引起严重发症,故该部位治疗尤为棘手,我科2002年12月~2005年7月治疗寰枢椎脱位病人3人,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辉;陈荣春;郭来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理论参数计算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以Gullstrand(1号)精密模型眼视光参数为设计基础,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理论参数的精确计算,并以此筛查、分析、探讨LASIK治疗超高度(等效球镜度数>-10.00 D)近视的中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Gullstrand(1号)精密模型眼的生理光学参数为基础,推导出LASIK手术理论参数,并以之为超高度近视LASIK术前筛查指标,结合我院德国SCHWIND ESIRIS准分子激光屈光不正矫治系统治疗超高度近视的实际手术矫正值,对48例(83只眼)超高度近视行LASIK矫正,患者术前屈光度数-10.00~-21.50 D,平均(-12.48±3.12)D(等效球镜),其中-15.00 D以上9只眼.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ORK分析系统、眼压、A超、角膜测厚、电脑验光、散瞳检影、主观验光等检查.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LASIK单光学区切削矫正屈光不正度(R)、切削半径(r)、切削厚度(T)、切削光学区弦长(L)的理论参数及数理关系是:r=0.346/(R+44.928)=L2/[8(C-T)]+[(C-T)/2];LASIK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72只眼(86.75%),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佳矫正视力者69只眼(83.13%),未见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低于2行以上的眼;屈光度数稳定在±1.00 D以下者59只眼(71.08%),角膜上皮瓣微皱褶1只眼,诉暗视力下降、眩光3例(6只眼).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而角膜厚度偏薄者行LASIK应慎重,可考虑应用Epi-LASIK、眼内屈光手术或联合手术矫治.

    作者:曾祥云;文道源;彭文轩;郭慧;刘觅;胡萍;卢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RP-HPLC测定复方蛇床子洗剂中蛇床子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RP-HPLC外标法测定复方蛇床子洗剂中蛇床子素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m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乙睛-水(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2nm.以氯仿萃取制剂中的蛇床子素.结果:蛇床子素在0.04716~0.4716μg的范围内,峰面积(Y)与浓度(X)的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7968.28X+11.652(r=0.9985,n=6).加样回收率是96.45%(RSD=0.85 %,n=5),且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都很好.结论:本方法的专属性、准确性、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魏桂林;彭肇强;刘大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5 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包括异位妊娠46例,盆腔炎16例,良性卵巢肿瘤56例,输卵管系膜囊肿21例,多囊卵巢综合症5例,盆腔结核1例.结果:2例中转开腹,143例在镜下完成手术,成功率98.62%,手术并发症1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韩文玲;罗红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联合肾盏肾间隔切开并肾盏融合术治疗鹿角型肾结石(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鹿角型结石伴中、重度肾积水病人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联合肾盏肾间隔切开并肾盏融合术治疗鹿角型肾结石.结果:本组16例患者全部一次取尽结石,手术时间1.5~2.5h;出血多者300ml,少者100ml.结论:此手术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作者:温晓明;邓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选择性腋路单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30)、尺神经组(n=32)和桡神经组(n=18),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5.6%,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作者:刘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例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并逐渐加重,大多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甚至意识障碍.

    作者:洪进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臂丛神经损伤肌电图分析(附76例)

    近年来,臂丛神经损伤越来越多,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是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重要手段.本组76例臂丛神经损伤,分析其首诊和复诊神经损伤、神经再生电生理的变化,为临床提供神经定位、损伤程度的客观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行业人群健康知识知晓与行为调查

    开展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人群健康行为,降低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评价分析我区不同行业人群的卫生行为形成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探求开展行业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我区在不同行业人群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万兴旺;徐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彩超诊断左房黏液瘤4例报道

    心脏黏液瘤是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大多见于30~60岁的成年人,86%于左房.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症状,类似其他的心脏病,诊断相当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无创地从多个切面观察心内结构,已成为诊断心脏肿瘤的常规方法.笔者于近两年应用彩超诊断左房黏液瘤4例,并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旨在讨论左房黏液瘤的彩超诊断价值.

    作者:任苓;刘芳;谢谨捷;陈卫华;葛贻珑;叶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简易床边血液灌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

    我院处于农村、城乡结合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较多,且重度中毒占20%~30%,一般常规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抢救成功率偏低,近年来采用血液灌流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取得良好疗效,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作者:何娇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异丙酚加杜氟辅助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能在更大程度上减轻硬膜外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时的内脏牵拉反应,降低术中知晓率,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方法:随机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二组,治疗组开放静脉后先静注杜氟合剂半量,再连接微泵以3~4mg/kg*h的速度输注异丙酚直至关腹.对照组开放静脉后单纯静注杜氟合剂半量,二组进行疗效及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组对控制上腹部手术的内脏牵拉反应总有效率达95%,术中无知晓率也达95%;对照组对控制上腹部手术的内脏牵拉反应总有效率仅占70%,对术中情况完全不能回忆仅占20%.两组患者对控制上腹部手术的内脏牵拉反应有效和无效例数以及术中知晓情况,经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加杜氟合剂组,对减轻硬膜外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时的内脏牵拉反应,降低术中知晓率情况明显优于单纯杜氟合剂组,且此方法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接受.

    作者:黎丹萍;柳重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抗酸药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在防治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随机设立奥美拉唑治疗组和雷尼替丁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在服用NSAIDs的基础上,分别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雷尼替丁0.15g每日两次,均用3个月后,分别统计其出现的胃粘膜副作用及临床症状副作用的例数,比较其反应率.结果:治疗组奥美拉唑组,对照组雷尼替丁组出现的胃粘膜副作用其反应率分别为35%和6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出现的临床症状副作用其反应率分别为7.5%和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美拉唑能有效地防治NSAIDs所致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

    作者:金晓华;李坊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单纯药物治疗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前房形成迟缓的临床观察

    前房形成迟缓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前房形成迟缓临床上也多见,我院对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前房形成迟缓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现将1997~2005年在我院施行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前房形成迟缓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春兰;廖莹琳;胡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倍他乐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使β受体阻滞剂成为治疗有症状的良性或可能恶性室性早搏(VPB) 的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1].我院应用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心脏选择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患者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忠;袁文金;钟琳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一、高校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1.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从根本上突破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多年以来高等教育始终由财政统包统揽办学,高校一直运用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这种看似合理的行为,实际上直接阻断了社会其他资本(如企业资本、个人资本、国外资本等)向高等学校的投入.

    作者:刘立;曾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病情凶险危急,病人心情紧张,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增加病人死亡率.在抢救治疗病人的同时,实施有计划的心理护理干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立立;余瑞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