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DJ-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初步表达

王春雨;康英姿;张敏

关键词:DJ-1, 帕金森病, 原核表达, 大鼠
摘要:目的:构建一个能表达大鼠DJ-1的高效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并作初步表达.方法:先建立一个可以诱导表达DJ-1的大鼠动物模型,然后提取其mRNA,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DJ-1基因,经T载体连接,双酶切,测序鉴定后将DJ-1基因转入PQE30的高效E. coli表达体系.结果:PCR扩增出约600bp的基因片段,重组克隆了T-easy/DJ-1载体,并测序正确,构建了PQE30/DJ-1表达载体并表达,终获得约21kD的目的蛋白质.结论:DJ-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融合蛋白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DJ-1蛋白的功能及在神经细胞中的保护效应奠定了基础.此蛋白也可进一步用于抗体制备、免疫鉴定和诊断等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壶腹周围癌螺旋CT曲面重建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16层螺旋CT对临床怀疑壶腹周围癌患者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胰胆管行曲面重建.结果:依据增强检查后胰胆管曲面重建及小密度投影,结合强化方式,肿块与胰胆管位置关系,胰胆管受压形态,肿块周围受累情况,明确了肿块分型、分期.结论:CT曲面重建及小密度投影,可以显示胰胆管的三维解剖结构及与周围器官组织的毗邻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翀;张云亭;李锋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附64例报告)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8例.治疗方法包括经尿道电切(TUR)和抗感染保守治疗.结果:TUR组52例,保守治疗组12例.随访8~32个月.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前组病变复发或进展13例,后组2例.有1例发生癌变.结论:对症状严重、病变广泛者首选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加行膀胱灌注化疗药.对病变轻微患者保守治疗亦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腺性膀胱炎具有复发及恶变倾向,须密切随访.

    作者:张晓光;徐勇;杨阔;张志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小剂量激素辅治大叶受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大叶受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疗效.方法:将MPP胸部X线(胸片)表现为大叶受累的患儿64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0.2mg/(kg.d)]静滴,连用3~5d,对比观察两组退热、胸片大片阴影消退时间、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胸片大片影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CRP水平随病情好转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激素辅助治疗小儿大叶受累的MPP,可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发热和胸部大片影消退时间,从而减少住院天数.

    作者:陶枫;王静;张秋枫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RNAi抑制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MHC-Ⅱ表达的研究

    目的:应用RNAi技术探讨靶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抗原反式转录激活因子(C Ⅱ TA)的shRNA质粒载体抑制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MHC-Ⅱ类抗原表达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抗原MHC-Ⅱ、OX-62表达情况;体外合成针对C Ⅱ TA mRNA序列特异性C Ⅱ TA shRNA并构建质粒,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转染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MHC-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经体外培养DC可用于后续反应,体外构建质粒成功;(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 Ⅱ TA-shRNA质粒组中DC转染后MHC-Ⅱ的抗原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利用C Ⅱ TA shRNA质粒载体沉默C Ⅱ TA基因从而下调MHC-Ⅱ的表达的策略是可行的,为降低移植排斥反应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章志翔;宋磊;朱理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周边视网膜对调节适应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周边视网膜视力对于近距离工作后的调节适应是否产生影响,并且对正视(EMM)组和进展型近视(PM)组的影响是否相同.方法:用佳能红外自动验光仪客观测量18名受试者在大小视场条件下,近距离阅读前后的暗焦点水平.结果:所有受试者近距离阅读引起了暗焦点的近移,变化的幅度EMM组为(0.55±0.37)D;PM组为(0.54±0.49)D;大视场状态为(0.50±0.11)D,小视场状态下为(0.50±0.11)D.在大小视场条件下阅读后,暗焦点的近移没有显著差异,并且EMM组和PM组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周边视网膜视力对于近距离阅读后的调节适应没有显著贡献,而后者是后天近视发展的可能机制.

    作者:杨士强;赵堪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应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的探讨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胱抑素C的方法及正常人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参考范围.方法:应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对89例正常人和肾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清胱抑素C水平测定.结果:正常人血清胱抑素C平均水平为0.606mg/L,标准差为0.103;血清浓度与年龄、性别无关;此方法的批内CV为1.51%,批间CV为2.80%,回收率为100.2%.结论: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是一种准确、灵敏、稳定、简便的方法.

    作者:李昕;韩鸿玲;贾海员;高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应用旋转平台高屈曲型假体行人工全膝置换的早期疗效观察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恢复膝关节功能.由于以前的常规人工膝,其设计屈曲度为120°左右,所以它不能适应屈曲大于120°的动作.

    作者:刘军;曹建刚;王磊;孙云波;田孟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在肿瘤RNA疫苗中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有脂质体包裹的肿瘤RNA与无脂质体包裹的裸RNA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后DC的成熟情况及其诱导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以确定裸RNA能否有效转染DC.方法:从肺癌细胞系CALU-6中提取总RNA.采集肺癌患者PBMC富集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DC,第5天时将DC分成3组,A组用阳离子脂质体DMRIE-C与RNA共同转染DC,B组只用RNA转染DC,C组为DC对照组,继续培养5d后测定转染后3组DC的表面标志.转染后的A、B两组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诱导特异性CTL,LDH法测定诱导出的CT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与未进行转染的DC相比,A、B两组肿瘤细胞RNA转染DC后,CDla、CD83及CD86、HLA-ABC都出现大幅度上调表达,说明两种方法转染RNA都可诱导DC的成熟.上述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均可诱导出CTL,LDH释放实验显示,在效靶比40:1、20:1及10:1时两组DC诱导的CTL对同种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转染DC均可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结论:不需脂质体包裹的裸RNA与用脂质体包裹的RNA转染未成熟DC都能实现肿瘤细胞RNA信息进入DC,并一过性表达相应抗原,诱导DC成熟.二者都具有在体外诱导出自体CTL的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能力.

    作者:王健;曹水;任秀宝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后关节软骨中TGF-β和IL-6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中的作用,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各24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9>椎板切除术.伤后分别在l、2、4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均为8只.用SP法进行TGF-β、IL-6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TGF-β、IL-6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中胞浆和胞膜部位出现红色颗粒状为阳性表达.IL-6、TGF-β主要分布在关节软骨表层.(2)脊髓损伤后第l、2、4周时IL-6的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181.13+7.34,193.19±8.24;178.02±5.05,190.78±8.59;175.52+2.05,192.98±8.22;P<0.05).(3)在脊髓损伤第l周时TGF-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25±4.73,191.40±2.87;172.85±7.28,191.41±8.53;P<0.05).结论:脊髓损伤大鼠关节软骨中IL-6的表达增高出现较早,而TGF-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二者参与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

    作者:李娜;马志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仿生脉冲电磁场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治疗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破坏性退行性疾病,病情进展可以引起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各种保守或姑息性手术治疗,避免或延缓病情的进展,达到终避免关节置换的目的.本文使用了一种仿生脉冲电磁场(BPMFs)治疗仪进行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使治疗电流更加符合人体的需要.

    作者:李轶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喋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athemselerosis, AS)被报道为慢性炎症过程参与[1],而且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细胞免疫可能亦参与了这一过程[3],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为此我们通过检测血清新喋呤(neopterin, Npt)水平,旨在探讨Npt这一新的炎性标志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ility angina pectoris, UAP)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宝成;姜霞;田凤石;熊湘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组pEGFP-C2-p100质粒构建及表达

    目的:将人类p100基因定向连入pEGFP-C2质粒,使p100蛋白可与绿色荧光蛋白在HeLa细胞内融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100蛋白的功能及定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EcoR I和BamH I双酶切方法,从pSG5-p100质粒中获得p100蛋白的cDNA全长;将该cDNA连接入pEGFP-C2质粒.将构建成功的pEGFP-C2-p100质粒转染入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果:(1)将该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可见p100片段.(2)转染重组质粒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1)p1OO cDNA全长成功载入pEGFP-C2质粒.(2)p100蛋白可与绿色荧光蛋白在HeLa细胞中融合表达.

    作者:何津岩;东莉洁;葛林;赵钢;邵洁;陆燕欣;李晓冬;姚智;杨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鼠DJ-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初步表达

    目的:构建一个能表达大鼠DJ-1的高效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并作初步表达.方法:先建立一个可以诱导表达DJ-1的大鼠动物模型,然后提取其mRNA,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DJ-1基因,经T载体连接,双酶切,测序鉴定后将DJ-1基因转入PQE30的高效E. coli表达体系.结果:PCR扩增出约600bp的基因片段,重组克隆了T-easy/DJ-1载体,并测序正确,构建了PQE30/DJ-1表达载体并表达,终获得约21kD的目的蛋白质.结论:DJ-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融合蛋白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DJ-1蛋白的功能及在神经细胞中的保护效应奠定了基础.此蛋白也可进一步用于抗体制备、免疫鉴定和诊断等研究.

    作者:王春雨;康英姿;张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应用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TMZ)对恶性胶质瘤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胶质瘤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按体表面积分别给以替莫唑胺和环己亚硝脲(CCNU)化疗2~6个疗程.每疗程进行临床随访、定期复查强化CT或MRI,分别进行未进展存活率、实体肿瘤客观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和药物安全性的评定.结果:TMZ组患者的未进展存活率较CCNU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所示的TMZ组的实体肿瘤完全缓解率为22.85%,而CCNU组为8.57%(P<0.05);TMZ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CCNU组,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CCNU组.结论:替莫唑胺能明显延长恶性胶质瘤患者未进展存活时间,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的生长,客观缓解率高,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增光;杨卫东;杨树源;张建宁;岳树源;杨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94例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甲状腺未分化癌治疗经验,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Log Rank法)分析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模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4例患者,男39例,女55例;年龄22~77岁,中位年龄59.5岁;总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29.8%、23.4%和11.7%,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白细胞计数<10.01×109/L、就诊时肿物大径<6cm、放疗治疗剂量≥4000cGy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b期患者手术治疗组预后好.结论:白细胞计数、放射治疗剂量、原发灶大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差,对患者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予剂量≥4000cGy的放疗,可予含紫杉醇的化疗.

    作者:冯影;高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和乳腺癌根治术对术前化疗与非化疗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并通过测定CK19mRNA来判断乳腺癌细胞的微转移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术前化疗与非化疗乳腺癌患者各20例,分为两组:Ⅰ组为术前未化疗组,Ⅱ组为术前化疗组.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和术后72h抽取外周血11ml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的数量及CK19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术毕和术后72h CD3+、CD8+和NK细胞均下降,其中Ⅰ组CD8+和NK细胞两个时点均下降明显(P<0.05),Ⅱ组术毕和术后72h CD8+及术后72h NK细胞下降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术毕和术后72h CD4+及CD4+/CD8+均升高,其中Ⅰ组术毕和术后72h及Ⅱ组术毕CD4+/CD8+升高明显(P<0.05),Ⅱ组术后72h CD4+/CD8+显著升高(P<0.01).两组均有3例患者检测到CK19mRNA的表达,且Ⅱ期乳腺癌患者的表达较Ⅰ期显著增高(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和乳腺癌根治术对术前化疗与非化疗患者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与患者术前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无关;同时乳腺癌患者存在微转移迹象.

    作者:张广华;李锦成;李健森;郭兵;高鲁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小钙化在乳腺疾病X线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微小钙化的X线表现形式,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6例次乳腺微小钙化的X线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乳腺癌103例次,(导管内癌55例次、导管癌早期浸润12例次、浸润性癌36例次);乳腺良性病变53例次.(2)多种钙化形态同时出现的87例次(乳腺癌79例次,良性病变8例次);钙化形态较单一的35例次(乳腺癌24例次,良性病变11例次).另34例次良性病变表现为点状钙化中夹杂极少量其他形态钙化.(3)钙化呈单簇分布的35例次(乳腺癌14例次,良性病变21例次);钙化沿导管走行方向分布的54例次(乳腺癌42例次,良性病变12例次);钙化呈区域性分布50例次(乳腺癌38例次,良性病变12例次).钙化弥漫分布整个乳腺的17例次(乳腺癌9例次,良性病变8例次).结论:多种钙化形态同时出现,密集沿导管分布于乳腺内是钙化型乳腺癌的典型X线征象.其中钙化的形态、分布方式及密集度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赵玉梅;郎荣刚;张俊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实时定量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以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作为基因标志,建立实时定量RT-PCR方法(Q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并探讨其在乳腺癌微转移监测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102名正常献血员、177例乳腺原发癌患者及12例有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的CK19 mRNA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原发乳腺癌组及远处转移组CK19 mRNA的中位数分别为67、542和1082,原发乳腺癌组与另外两组比较,CK19 mRNA平均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正常对照组CK19 mRNA的大值497拷贝/ml血作为阳性阈值,原发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2.0%,与正常对照组(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远处转移组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83.3%)显著高于原发乳腺癌组(P<0.05);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及肿瘤细胞阳性率在临床病理因素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呈递增趋势.结论:QRT-PCR方法定量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可早期发现血行播散的肿瘤细胞,应用于临床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动态监测,同时有望成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

    作者:陈晓慧;肖春花;陈瑛;佟仲生;李希;赵坤;李晓青;冯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的比较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CCI)和L5脊神经前根切断(L5VRT)两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6只,鼠龄8周,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3组:L5VRT组(n=10),CCI组(n=10),假手术组(n=6).各组分别在左后肢制作模型.以热板法缩爪潜伏期和50%缩爪阈值作为行为学指标进行观察.记录有无死亡、致残、跛行、自噬行为.结果:自术后第1天起各组总体之间缩爪潜伏期、机械法50%缩爪阈值均存在差异(P<0.05),且L5VRT组与对照组,CCI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缩爪潜伏期阈值、机械法50%缩爪阈值均有所下降(P<0.05).L5VRT组下降程度低于CCI组(P<0.05).CCI组致残1例,跛行3例,自噬1例.L5VRT、对照组未出现.结论:L5VRT模型是一种成功率高、稳定、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作者:郭永民;王国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股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误诊1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好发于10-20岁,30岁以上少见.本文报道1例易误诊的不典型病例.病例.

    作者:贾慧惠;蔡跃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