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诱导因子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潘秀华;陈晓慧;李晓青;冯玉梅

关键词:乳腺癌, 骨诱导因子, mRNA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骨诱导因子(OGN)基因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30例乳腺良性肿瘤、108例乳腺原发癌组织和其中30例的癌旁正常组织、30例的淋巴结转移癌中OGN mRNA的表达状态.并分析乳腺原发癌中OGN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OGN mRNA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良性肿瘤、原发癌和转移癌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6.7%、83.3%、44.4%和6.7%,其中在非癌的良性肿瘤与正常组织间无差异,在乳腺原发癌的表达比非癌组织下调(P<0.05),在转移癌的表达比原发癌下调(P<0.001).乳腺原发癌中OGN mRNA表达水平仅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OGN mRNA低水平状态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相关,有望作为乳腺癌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分子标志物.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减少严重浅前房

    目的:观察比较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严重浅前房的发生率.方法:将2001-2006年期间住院的634例(634眼)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92例292眼(A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342例342眼(B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观察两组术后严重浅前房的发生率、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结果:A组21例(7.19%)发生术后严重浅前房,8组7例(2.O5%)发生术后严重浅前房,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总住院时间(10.57±2.82)d,B组(7.26±2.63)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术后住院时间(6.68±1.87)d,B组(4.82±2.20)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加用可调节缝线,可以有效减少术后严重浅前房的发生,从而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作者:路承喆;蔡鸿英;孔怡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小剂量激素辅治大叶受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大叶受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疗效.方法:将MPP胸部X线(胸片)表现为大叶受累的患儿64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0.2mg/(kg.d)]静滴,连用3~5d,对比观察两组退热、胸片大片阴影消退时间、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胸片大片影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CRP水平随病情好转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激素辅助治疗小儿大叶受累的MPP,可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发热和胸部大片影消退时间,从而减少住院天数.

    作者:陶枫;王静;张秋枫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103例急性肾衰竭病因和预后的临床分析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尽管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有了很深研究,治疗方法有了很大改进,而且肾脏替代技术广泛开展,但其病死率仍高达30%~80%.影响ARF预后的因素很多,笔者着重对年龄、病因、治疗等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康莉;夏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骨诱导因子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骨诱导因子(OGN)基因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30例乳腺良性肿瘤、108例乳腺原发癌组织和其中30例的癌旁正常组织、30例的淋巴结转移癌中OGN mRNA的表达状态.并分析乳腺原发癌中OGN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OGN mRNA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良性肿瘤、原发癌和转移癌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6.7%、83.3%、44.4%和6.7%,其中在非癌的良性肿瘤与正常组织间无差异,在乳腺原发癌的表达比非癌组织下调(P<0.05),在转移癌的表达比原发癌下调(P<0.001).乳腺原发癌中OGN mRNA表达水平仅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OGN mRNA低水平状态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相关,有望作为乳腺癌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潘秀华;陈晓慧;李晓青;冯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ITF基因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E)mRNA及MITF蛋白的表达来探讨透明细胞肉瘤(CCS)的组织发生与起源.方法:收集5例CCS冰冻新鲜组织标本,24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标本.RT-PCR方法检测5例冰冻组织标本MITF基因mRNA的表达;24例CCS石蜡组织标本采用过氧化物酶染色(SP)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100、HMB-45、MITF蛋白的表达.管家基因GAPDH为内参照.结果:4例CCS冰冻组织标本中检测到GAPDH mRNA表达,100%(4/4)检测到MITF mRNA表达.24例CCS石蜡组织标本中S-100、HMB-45及MITF总阳性率分别为79.2%(19/24)、70.8%(17/24)、83.3%(20/24).结论:CCS中MITF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高表达为神经嵴组织起源学说提供了依据.

    作者:陈静;方志伟;孙燕;薛瑞峰;孙保存;牛瑞芳;滕胜;马育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股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误诊1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好发于10-20岁,30岁以上少见.本文报道1例易误诊的不典型病例.病例.

    作者:贾慧惠;蔡跃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在肿瘤RNA疫苗中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有脂质体包裹的肿瘤RNA与无脂质体包裹的裸RNA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后DC的成熟情况及其诱导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以确定裸RNA能否有效转染DC.方法:从肺癌细胞系CALU-6中提取总RNA.采集肺癌患者PBMC富集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DC,第5天时将DC分成3组,A组用阳离子脂质体DMRIE-C与RNA共同转染DC,B组只用RNA转染DC,C组为DC对照组,继续培养5d后测定转染后3组DC的表面标志.转染后的A、B两组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诱导特异性CTL,LDH法测定诱导出的CT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与未进行转染的DC相比,A、B两组肿瘤细胞RNA转染DC后,CDla、CD83及CD86、HLA-ABC都出现大幅度上调表达,说明两种方法转染RNA都可诱导DC的成熟.上述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均可诱导出CTL,LDH释放实验显示,在效靶比40:1、20:1及10:1时两组DC诱导的CTL对同种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转染DC均可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结论:不需脂质体包裹的裸RNA与用脂质体包裹的RNA转染未成熟DC都能实现肿瘤细胞RNA信息进入DC,并一过性表达相应抗原,诱导DC成熟.二者都具有在体外诱导出自体CTL的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能力.

    作者:王健;曹水;任秀宝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丙烯酰胺体内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的合成

    丙稀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聚丙稀酰胺的单体,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近些年的研究中发现,工作人员在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建筑工程灌浆、污水处理和制备色谱凝胶等过程中,由于职业的需要都可能长期接触到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进入人体后,在细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环氧丙酰胺.

    作者:薛春兰;李纪红;曹海燕;安纯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联用银杏叶片治疗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用银杏叶片治疗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二甲双胍,二甲双胍+银杏叶片口服1年,观察腰围(W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结果: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前后显示WC、HbA1C、FPG、2hPG均有下降(P<0.O5),二甲双胍+银杏叶片组在治疗前后显示WC、HbA1C、FPG、2hPG、SBP、DBP、LDL-C、TG均有下降(P<0.05),HDL-C均有上升(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银杏叶片组各项指标达标率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均有增高.结论:二甲双胍+银杏叶片对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病变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陈妍;王存选;齐宝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无透析肾移植与透析后肾移植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无透析肾移植和血透(HD)及腹透(PD)后肾移植的人/肾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及感染情况.方法:回顾调查无透析肾移植病人50例,随机抽取术前基本情况相仿的HD及PD后肾移植各50例做为对照.结果:无透析组1年、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8%/98%,94%/94%;HD组1、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8%/96%,94%/90%;PD组1、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96%,94%/90%.3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透析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8%,HD组18%,PD组14%,3组比较无透析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慢性排斥反应(CR)发生率均为4%,相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透析组DGF发生率10%,HD组22%,PD组18%.无透析组DGF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透析组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为12%,HD组14%,PD组10%,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透析组术后肝炎患者4%,HD组14%,PD组8%,HD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满足血肌酐<750μmol/L,血钾<6g/L,24h尿量>1000ml的尿毒症患者直接行肾移植术,安全可行,费用低.

    作者:刘航;王智平;王建立;史屹;杨阳;沈中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老年男性患者首次就诊PSA检查的特点分析

    目的:调查门诊中老年男性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分布情况,分析规律,研究PSA检查在门诊筛查前列腺癌的意义.方法:患者血清PSA检查使用ELISA方法,所有患者都经过其他辅助检查确诊,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在非前列腺疾病组、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tPSA≤4ng/ml各占87%、53%和17%;tPSA位于4~10ng/ml的患者各占10.6%、29%和16%;tPSA≥10ng/ml患者各占2.4%、18%、69%.将tPSA≤4ng/ml及tPSA位于4~10ng/ml按照fPSA/tPSA≤15%、15%~20%和>20%分为3部分,3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门诊PSA筛查有利于发现和诊断前列腺癌,但发现的前列腺癌以晚期为主,提示PSA在中老年人群中普查的必要性,fPSA/tPSA在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作者:杨阔;孙建涛;徐勇;韩育植;张志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壶腹周围癌螺旋CT曲面重建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16层螺旋CT对临床怀疑壶腹周围癌患者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胰胆管行曲面重建.结果:依据增强检查后胰胆管曲面重建及小密度投影,结合强化方式,肿块与胰胆管位置关系,胰胆管受压形态,肿块周围受累情况,明确了肿块分型、分期.结论:CT曲面重建及小密度投影,可以显示胰胆管的三维解剖结构及与周围器官组织的毗邻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翀;张云亭;李锋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虫草地黄活血汤对家兔实验性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肾等血管性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是各类缺血性疾病的基础,而肾动脉硬化又是造成肾脏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赵玲珑;张勉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T引导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弓根安全穿刺技术要点,为机器人辅助椎弓根穿刺手术提供技术参照.方法:按照设计穿刺路径、核实穿刺路径、刺入椎弓根、进入病变部位和诊治操作五步程序进行经皮椎弓根穿刺操作.51例患者均为椎体骨破坏.其中,颈椎1例,腰椎3例,胸椎47例.椎弓根完整32例,椎弓根已破坏19例.术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15例,腰神经根压迫症状1例.结果:穿刺成功率96.1%,平均手术时间(22±5)min.其中诊断为正常退变骨组织5例;脊髓化脓性感染2例;尤文氏肉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原发性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脊柱结核6例;转移性腺癌21例;肺癌转移5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病理诊断阴性2例.全部无出血、感染、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操作是安全、快速、易行的,而且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CT引导的机器人辅助椎弓根穿刺手术提供技术参照.

    作者:崔成亮;雪原;马信龙;王硕;刘巍;郭世绂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后部结构对腰椎扭转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小尾寒羊L5/L6后部结构分级切除对腰椎扭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的定位移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对小尾寒羊L5/L6后部结构依次分级切除:I正常→Ⅱ全椎板减压→Ⅲ左侧关节突切除1/2→Ⅳ左侧关节突全部切除→Ⅴ右侧关节突切除1/2→Ⅵ右侧关节突全部切除,Instron8874试验机依次测试标本左/右扭转椎间运动的变化,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后部韧带及其骨性结构切除即出现左/右扭转失稳(P<0.05);关节突关节与扭转的稳定性特别是对对侧扭转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保证手术视野的情况下,腰椎后路手术力求做到微创,尽量保留后部结构的完整性.

    作者:马信龙;马剑雄;骆巍;张弢;王涛;叶松庆;张园;王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喋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athemselerosis, AS)被报道为慢性炎症过程参与[1],而且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细胞免疫可能亦参与了这一过程[3],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为此我们通过检测血清新喋呤(neopterin, Npt)水平,旨在探讨Npt这一新的炎性标志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ility angina pectoris, UAP)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宝成;姜霞;田凤石;熊湘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的比较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CCI)和L5脊神经前根切断(L5VRT)两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6只,鼠龄8周,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3组:L5VRT组(n=10),CCI组(n=10),假手术组(n=6).各组分别在左后肢制作模型.以热板法缩爪潜伏期和50%缩爪阈值作为行为学指标进行观察.记录有无死亡、致残、跛行、自噬行为.结果:自术后第1天起各组总体之间缩爪潜伏期、机械法50%缩爪阈值均存在差异(P<0.05),且L5VRT组与对照组,CCI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缩爪潜伏期阈值、机械法50%缩爪阈值均有所下降(P<0.05).L5VRT组下降程度低于CCI组(P<0.05).CCI组致残1例,跛行3例,自噬1例.L5VRT、对照组未出现.结论:L5VRT模型是一种成功率高、稳定、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作者:郭永民;王国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应用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TMZ)对恶性胶质瘤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胶质瘤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按体表面积分别给以替莫唑胺和环己亚硝脲(CCNU)化疗2~6个疗程.每疗程进行临床随访、定期复查强化CT或MRI,分别进行未进展存活率、实体肿瘤客观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和药物安全性的评定.结果:TMZ组患者的未进展存活率较CCNU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所示的TMZ组的实体肿瘤完全缓解率为22.85%,而CCNU组为8.57%(P<0.05);TMZ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CCNU组,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CCNU组.结论:替莫唑胺能明显延长恶性胶质瘤患者未进展存活时间,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的生长,客观缓解率高,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增光;杨卫东;杨树源;张建宁;岳树源;杨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RNAi抑制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MHC-Ⅱ表达的研究

    目的:应用RNAi技术探讨靶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抗原反式转录激活因子(C Ⅱ TA)的shRNA质粒载体抑制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MHC-Ⅱ类抗原表达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抗原MHC-Ⅱ、OX-62表达情况;体外合成针对C Ⅱ TA mRNA序列特异性C Ⅱ TA shRNA并构建质粒,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转染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MHC-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经体外培养DC可用于后续反应,体外构建质粒成功;(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 Ⅱ TA-shRNA质粒组中DC转染后MHC-Ⅱ的抗原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利用C Ⅱ TA shRNA质粒载体沉默C Ⅱ TA基因从而下调MHC-Ⅱ的表达的策略是可行的,为降低移植排斥反应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章志翔;宋磊;朱理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实时定量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以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作为基因标志,建立实时定量RT-PCR方法(Q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并探讨其在乳腺癌微转移监测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102名正常献血员、177例乳腺原发癌患者及12例有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的CK19 mRNA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原发乳腺癌组及远处转移组CK19 mRNA的中位数分别为67、542和1082,原发乳腺癌组与另外两组比较,CK19 mRNA平均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正常对照组CK19 mRNA的大值497拷贝/ml血作为阳性阈值,原发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2.0%,与正常对照组(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远处转移组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83.3%)显著高于原发乳腺癌组(P<0.05);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及肿瘤细胞阳性率在临床病理因素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呈递增趋势.结论:QRT-PCR方法定量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可早期发现血行播散的肿瘤细胞,应用于临床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动态监测,同时有望成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

    作者:陈晓慧;肖春花;陈瑛;佟仲生;李希;赵坤;李晓青;冯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