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消化性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庞树玲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研究进展
摘要:消化性溃疡(PU)是常见多发病,积极的药物治疗使溃疡的愈合问题已经解决,易于复发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不仅可以降低溃疡病的复发率,而且可以改变溃疡病的自然病程,治愈溃疡[1].现将根除Hp治疗PU的方法综述如下.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温病条辨》运用白虎加人参之我见

    白虎加人参汤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组成,有清热、益气、生津之功,用于阳明气分热盛.人参,味甘微苦,其性微温,其功能大补元气,养心安神,补脾益肺,是补虚济弱之良药.温病系因感受温热、温毒、湿热等病邪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多起自上焦,盛于中焦,伤及下焦,该病每以热盛为特点,易化燥伤阴,治疗初期宜辛凉解表,中期宜清泄实热,末期拟滋养阴液为大法变通.于此,人参何宜?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示上、中、下焦之病证巧用白虎加人参于关键时刻,确起沉疴霍然,昭示后学.

    作者:金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消化性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PU)是常见多发病,积极的药物治疗使溃疡的愈合问题已经解决,易于复发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不仅可以降低溃疡病的复发率,而且可以改变溃疡病的自然病程,治愈溃疡[1].现将根除Hp治疗PU的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庞树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通经暖胃镇痛热宝的药物分析及保健功效

    药物热敷疗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通经暖胃镇痛型中药保健热宝是近年来针对市场需求,由天津中医学院与生产企业联合开发研制的新型保健品.该产品兼具热敷理疗与中药代灸的多重效应.该项研究因其独特、实用、新颖而获ZL98 2 521375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通经暖胃镇痛型保健药片系该热宝专用药片,兹就其中药配方作用及保健功效总结如下.

    作者:孙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金匮方论衍义》在《金匮要略》文献研究中的价值

    赵良仁,元末明初医家,字以德,江浦(今江苏江浦)人,迁居浙江.少试吏宪司,即弃去.从丹溪朱彦修学医,治疗多有奇效,名动浙西东,以高寿终.著有<金匮方论衍义>(以下简称<衍义>)、<医学宗旨>、<丹溪药要>等书,后两种已佚[1,2],而<衍义>一书亦流传甚少.从现存文献看,<衍义>乃注释<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之第一部书[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其版本稀少,鲜为人知,实有发掘研究之必要.本文试就<衍义>一书的版本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为整理<金匮>及其注本,为正确理解认识<金匮>的经旨等提供新的内容.

    作者:陈大权;王立颖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症状以肢体疼痛、麻木为主,目前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通过针灸与刺五加注射液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凤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药治疗焦虑性神经症临床疗效观察

    一般资料42例病人,男24例、女18例,年龄大70岁,小17岁,平均(38.5+-12.6)岁。

    作者:刘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与临床研究

    复方丹参滴丸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研制的一种纯中药滴丸剂,是药典复方丹参片的改良剂型,但其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却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已经在全国多家医院临床验证和推广使用,在中国30多个省市上千家医院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为主多种疾病的治疗.1997年12月9日,复方丹参滴丸首次以药品的身份通过美国FDA的临床用药申请,实现了中药正式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历史性突破,并被国家列为临床急救必备的药物之一.现将其药理与临床综述如下.

    作者:王怡;高秀梅;张伯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0例

    近年来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病率很高,尤以老年多见.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如偏食、素食、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患慢性胃肠疾患,肿瘤等,或继发于其他慢性病等.我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哲新;姚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技术在中成药质量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

    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同疾病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早在宋代就已制成丸、散、膏、丹等剂型.由于中药是生物样品,所含成分复杂,加之生产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给质量控制带来很多困难.过去由于分析检测技术相对滞后,影响了质量分析的进展,仅凭传统经验感观检查,难以达到控制中成药质量的目的.为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现代化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不断完善,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作者:郭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生化止血汤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

    本文采用自拟生化止血汤防治药流后阴道出血,并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作者:李平;关卫;王芳;陈冰;诸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益气活血方治疗胃癌前期病变临床观察

    胃癌是中国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各种恶性肿瘤的前列,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4左右.胃癌很少直接从正常的胃粘膜发生,而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演变而来,这种发展到胃癌之前的病理变化阶段称为胃癌前期病变.

    作者:雒明池;许洪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假说在中医科研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提出和验证假说的发展历史.假说作为一种科研方法,对其概念、特征与作用的探讨,对建立科学的中医科研假说,提出新理论,明确目标,找准切入点或方向,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促进现代中医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建立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作者:申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二至丸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ALT升高的预防作用

    目的:研究二至丸水提物、女贞子、墨旱莲的保肝作用.方法:通过检测血清酶学指标,观察二至丸对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用药各组均具有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用,以二至丸超声水提液和水煎液作用强,女贞子皂甙和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混合物可作为复方保肝降酶的有效部位,但两者不同混合比例的保肝降酶作用应作进一步研究,以寻找佳配比,达到佳保肝效果.结论:用药各组均具有保肝降酶作用,女贞子皂甙和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混合物可作为二至丸复方的保肝降酶的有效部位.

    作者:窦志英;宋坤;丁安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浅谈外感咳嗽的治疗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但治疗不当,日久不愈,易转喘证、肺胀等病.笔者仅就外感咳嗽的治疗,谈谈个人浅见.

    作者:张建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冠心病介入疗法对QT离散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QT散度(QTd)是反映心肌节段性复极不均一性程度的一项可靠指标.近年的研究表明,QT间期延长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中,QTd明显增加.冠心病(CHD)患者,QTd间接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1],心肌缺血时QTd增大,缺血改善后QTd减小.

    作者:许俊萍;刘晓红;张晓琪;陈光辉;王士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

    近4年来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获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新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马来西亚中医药大事年表

    辛巳仲冬,余赴吉隆坡讲学期间,有幸阅到马来西亚中医药史料,遂藉闲暇予以摘录,今择其大事以公元纪年系之,意在使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历程一目了然.

    作者:王玉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临床与机理研究概况

    脊髓损伤是外力的作用致使脊髓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受损平面以下截瘫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康复较为困难.针灸对该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皆有一定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我院科研申报书填写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参加公开竞标申请科研经费是我国科技人员获得科研资助的主要渠道之一,为提高申报效率,笔者分析了近5年来我院申请失败的标书,常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冯莉;刘向红;徐宗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