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虹;魏茂提;徐忠伟
[目的]探讨胰岛β细胞中miR-149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靶向调控作用及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地了解糖尿病发病机制并为糖尿病诊断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生物信息学预测靶向调控FGF21的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验证靶向调节关系;qPCR检测大鼠胰岛素瘤细胞株(rat insulin-secreting betacell line,INS-1)胰岛β细胞中miR-149与FGF21 mRNA表达;应用酸醇提取INS-1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分别用5.6、16.7 mmol/L葡萄糖建立基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模型(basal insulin secretion model,BIS)、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模型(high glucose stimulates insulin secretion model,GSIS),放射免疫法测定各处理组胰岛素分泌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INS-1胰岛β细胞中FGF21、JNK、p-JNK、ERK、p-ERK的表达.[结果]MiR-149是潜在靶向调控FGF21的miRNA,其过表达可显著抑制FGF21荧光素酶活性,FGF21 3'URT中miR-149结合位点突变后荧光素酶活性恢复.过表达miR-149靶向抑制FGF21 mRNA与蛋白表达,进而降低INS-1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及分泌量,而外源过表达FGF21恢复了miR-149的抑制作用.MiR-149可靶向FGF21表达抑制其下游JNK、ERK信号通路活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在INS-1胰岛β细胞中,miR-149可通过直接靶向FGF21阻断其下游JNK、ERK信号通路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进一步揭示了糖尿病发生发展恶化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李海霞;刘淑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属骨科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颈部疼痛等,一旦患病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恢复[1].在该疾病的治疗上,当前仍无特效疗法,西医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佳疗效,中医的针灸、中药、整脊等综合疗法近几年也备受关注.本研究为了总结针灸中药整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筛选出本科室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治疗经验.
作者:刘建强;张盼;王遵来;简乐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卵巢恶性肿瘤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且早期病变不易发现,晚期病例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化疗、放疗为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而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中药中的抗癌有效成分,其作为卵巢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合理应用中药则有助于消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同时还可以避免癌症的转移复发.本文将对近几年来中药抗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以及抗卵巢癌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综述.
作者:赵雅瑮;宋姜楠;张桐硕;韦依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预后较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80%.尽管过去20年的临床护理使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目前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辅助放化疗,其原理是细胞周期的抑制和肿瘤细胞凋亡的增加[1].然而,胶质瘤易复发,主要原因是胶质瘤细胞的化学放射抗性,涉及一些信号通路如PI3K/AKT的失调[2,3].研究表明PI3K/PTEN/AKT通路在包括人脑胶质瘤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胶质瘤发生机制和靶向药物研究的重要通路之一[4].
作者:卢忠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乙肝是常见传染性疾病,临床认知度较高,患者心理负担重,诊治需求也较高.与乙肝相关的研究显示,乙肝患者除表现出肝脏功能及形态的改变外,机体中的其他多个方面也呈现显著异常,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及明确诊断[1,2].由于免疫是感染后机体的重要应激方面,因此乙肝患者体液免疫变化的研究价值较高.此外,血小板与肝脏状态密切相关,探究乙肝患者血小板状态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3].据此,本研究针对我科90例乙肝患者的体液免疫及血小板参数、活化状态的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丽;赵艳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蚊媒病是以蚊虫类节肢动物为媒介、通过将病原生物从宿主向人类传播引发的疾病.蚊属双翅目蚊科,我国有大约18个属、48个亚属、300余种或亚种,其中能作为传播媒介引起蚊媒病的主要有按蚊、库蚊、伊蚊等几种(图1).
作者:李覃;葛新;邢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uin-1,SIRT1)对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短期随访(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随访率100%,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41)及预后良好组(n=45),对比两组入院时、治疗后随访3个月血清SIRT1水平,分析入院时血清SIRT1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随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明显降低(P<0.05).(2)入院时,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血清SIR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入院时比较,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SIRT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预后良好组血清SIRT1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3)以86例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清SIRT1中位数5.37 ng/ml为分界点,血清SIRT1水平≥5.37 ng/ml组患者再次心衰入院及死亡数明显低于血清SIRT1水平<5.37 ng/L组(P<0.05).(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SIRT1、LVEF是心力衰竭患者随访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IRT1水平越低,预后越差,推测血清SIRT1可作为预测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作者:薛玉刚;康晓军;曾广伟;尚福军;任庆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胸痛、心绞痛、恶心呕吐、心悸、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常合并心力衰竭症状,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1].近临床治疗冠心病多采用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等方法,均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临床症状,但术后易产生并发症,降低疗效[2].临床研究发现,血脂水平升高、不良生活方式、治疗依从性差等是降低冠心病治疗效果的主要危险因素[3].
作者:王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根治性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食管癌首选方法,在控制恶心肿瘤病程进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但大量研究也已经证实,放射治疗可引起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了额外的痛苦心.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得到较大的提高,不仅增强了对食管癌病灶的局部控制效果,同时可降低放射线对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目前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放疗技术,可大限度地保护病灶周围正常组织.但由于肺对辐射中度敏感,IMRT仍然存在着损伤患者肺功能的风险[3].本研究以92例食管癌患者为对象,探讨了IMRT对食管癌患者的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春盛;杨士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恶性淋巴瘤是发生在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病发生在小儿者约占8% ~ 20%,非霍奇金淋巴瘤为10%,但在整个儿童期恶性肿瘤中,恶性淋巴瘤却很多见,居第3位[1,2].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警惕,其早期症状和体征常不被重视或当作其它疾患来处理,误诊率高达60%以上.小儿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较差,临床上常经化疗完全缓解后给予造血干细胞移植[3].米托蒽醌属于蒽二酮类抗肿瘤药物,目前逐渐应用到成人恶性淋巴瘤治疗中,尚未推广应用于小儿恶性淋巴瘤.本研究中46例小儿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治疗,疗效确切.
作者:彭丽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实施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1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组、芬太尼组各59例,两组术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用于静脉自控镇痛,对比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术后1、4、12、24、48 h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在术后l、4h的Ramsay评分低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在术后12、24、48 h时间点的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86%显著的低于芬太尼组的27.12%(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较好,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
作者:左灵;刘文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是耳石异常脱落或黏附在半规管中,引起淋巴液的异常流动,从而导致体位改变后的短暂性眩晕[1].突发性聋发病机制复杂,突发性聋后伴发BPPV在临床常有报道.SRM-Ⅳ全自动化耳石复位治疗仪作为国际上新的用于耳石症诊断和复位治疗的设备,能够直观用于BPPV的诊断和复位治疗.现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继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患者行SRM-Ⅳ治疗仪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程敏;闫亚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1].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对阻止疾病进展意义重大.奥拉西坦(Oxiracetam)化学名为2-[4-羟基吡咯烷-2-酮-1-基]-乙酰胺,是一种可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促进脑代谢,提高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药物,被广泛用于脑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力与智力受损的治疗[2,3].
作者:王成云;李明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有机杂环类非选择性除草剂,由于廉价且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c我国百草枯中毒的患病率在过去的几年内急剧增加.自服或误服PQ导致中毒成为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PQ吸收入组织产生大量自由基介导氧化应激,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drome,ARDS),后期导致肺纤维化、神经功能障碍等.有报告称PQ死亡率在90%以上.具体毒理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回顾、总结了PQ致急性肺损伤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敏欢;杜海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超声的无创性及可视性被广泛用于临床引导神经阻滞[1].锁骨上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是临床常用的两种臂丛阻滞方法.由于解剖及操作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效果有较大差异.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两种神经阻滞效果的差异,为临床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改善局麻药的注射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王欢锋;费建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因为其无毒,不致敏,不易发生排异反应及不被机体吸收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我国临床应用广泛的眶内植人物.目前临床报道的义眼台植入并发症多见于结膜囊变浅,球结膜裂开,眼球活动度差和义眼台脱出,我们经过临床探索和改进,应用自体巩膜折叠并巩膜后肌锥内Ⅰ期植入义眼台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作者:王翠青;李斌;闫春慧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组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B链蛋白(RTB-ATB)免疫Balb/C小鼠的免疫机制.[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RTB-ATB组和PBS组,分别腹腔免疫4次,间隔1周;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IgG效价和抗体分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并进行攻毒实验和体外中和实验.[结果]四免后RTB-ATB组血清IgG、IgG1的效价与PBS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2a未发生明显变化;IL-4的表达量RTB-ATB组与PBS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IFN-γ未发生变化(P>0.05).攻毒保护实验和体外中和实验结果说明,嵌合体蛋白RTB-ATB可以抵抗4×LD50的天然AT或RT攻毒.[结论]RTB-ATB诱导以IgG1为主的抗体和Th2优势应答且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二价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作者:王俊虹;魏茂提;徐忠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小隐静脉曲张是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小腿后部浅静脉迂曲、扩张,初期表现为久站后小腿肿胀,病程较长或治疗不当可引起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或湿疹,严重的可发展为慢性溃疡、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实时、直观、高分辨率等特点,不仅可以检测小隐静脉曲张的程度,而且能了解深静脉瓣有无功能不全、静脉内有无血栓等,对临床医师合理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浅静脉曲张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我院147例小隐静脉曲张高频超声影像学检查特点,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作者:王世界;张静;张维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聚卡波非钙对广谱抗生素环丙沙星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溶出试验,观察金属阳离子存在对环丙沙星从纤维素膜中释放的影响;选用SD大鼠16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口服给予环丙沙星20 mg/kg,实验组经口服同时给予环丙沙星20 mg/kg和聚卡波非钙64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血清中环丙沙星的浓度.[结果]纤维素膜中存在铝、钙或铁离子时环丙沙星的释放速度会明显减慢(P<0.05);实验组环丙沙星的AUC0-4和Cmax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大鼠AUC0-4比对照组低60%,且实验组Cma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丙沙星与聚卡波非钙同时使用时会降低环丙沙星的吸收,因此应避免两者同时使用.
作者:张国玲;张秀丽;张鑫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指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神经痛、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如果侵及脊柱,则称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可以累及脊柱任何部位,腰椎多,胸椎其次,颈椎少,多椎体发病多于单椎体发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青状年,40岁左右.近年来,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从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发热多汗护理、疼痛护理、体位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护理进行综述.
作者:王娜;张玲;高云;苗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