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矫形力治疗骨性反颌

李志强;王俊环;宿玉龙;三(亻;条)勲

关键词:骨性反颌, 矫形力
摘要:为解决发育期中下颌骨骨性前突患者非手术治疗的难题,本研究采用上颌快速扩弓装置及头帽颏兜对上、下颌骨施加矫形力,在结合拔牙的基础上应用方丝弓矫正技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矫治效果.上颌快速扩弓效果稳定,上颌骨在扩大的同时无明显的前方移动;头帽颏兜改善了反颌前牙的覆盖,抑制了下颌骨的生长.由于上、下颌关系的改善,使通过方丝弓矫正装置来排齐牙齿和控制牙体长轴的操作变得简单易行.结论:应用此种矫形力有利于颌骨发育阶段骨性反颌的治疗和保持.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山茛菪碱、紫金锭、维生素B12治疗白血病病人静脉炎

    白血病患者化疗时静脉炎的护理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应用山茛菪碱、紫金锭、维生素B12治疗白血病病人化疗引起的静脉炎,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瑛;袁丽荣;张文红;于雅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生长抑素八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

    我院1996-06~1998-06用生长抑素八肽(善得定)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2例,并与同期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45例患者进行对照,报道如下.

    作者:范彦秋;刘俊玲;许国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免疫性不育、不孕检测的临床意义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育、不孕症患者血清、精液、宫颈粘液中的抗精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抗卵巢抗体(AovAb),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AhcGAb).实验结果发现,部分患者上述相应的抗体为阳性,这提示上述四种抗体对免疫性不育、不孕具有一定的临床检测意义.

    作者:欧玉清;继强;和庆余;刘向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Dieulafoy病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

    患者男,45岁,因呕血1700ml,黑便400ml于1998-10-17入院.既往无反酸,嗳气,胃痛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率100次/分,血压11/9kPa,面色苍白,贫血外观.腹平软,腹壁无静脉曲张,肝脾未触及肿大,红细胞2.48×1012/L,血红蛋白83.8g/L,胃镜示胃后壁见2cm×3cm凝血块,边缘有新鲜血渗出.入院后给予输血补液,止血等保守治疗,出血一度停止后于1998-10~20再次呕血400ml,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剖开胃壁,清除胃腔内血凝块约400ml,见距贲门5cm的胃小弯侧后壁,有一处胃粘膜浅表溃疡,表面略隆起,直径约1cm,其中央有一裸露的小动脉搏动性出血,动脉直径约2mm,诊断为Dieulafoy病,行胃小弯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对症治疗,15d痊愈出院.

    作者:孙凌宇;刘振平;刘文斌;曲风全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带血管大网膜填塞术与明胶海绵填塞术对外伤性肝破裂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肝脏是人体的大实质性脏器,因质地脆弱,管道丰富,受外伤易破裂.我们根据我院1987-09~1998-09收治的Ⅰ、Ⅱ级外伤性肝破裂151例,进行缝合法加带血管大网膜填塞术与缝合法加明胶海绵填塞术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两期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陈国明;杨仲清;孙秀芹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血液磁极化疗法治疗糖尿病15例疗效观察

    我站于1996-08~1997-12对15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磁极化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东伟;陈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6月龄内婴儿麻疹11例临床分析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小儿.1996-05~1996-10,本地区麻疹流行,本科收治麻疹患儿80余例,6月龄内婴儿发病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红;徐敏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颌面动物击咬伤的急救护理

    颌面动物击咬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由于被伤害者毫无防犯,或野生动物过于凶残,病人伤情一般很急且较严重.尤其颜面部血运神经丰富,常导致流血过多而休克或由于伤情造成神经组织甚或面容永久性损害.在救治过程中,一方面在掌握颌面动物击咬伤的特点外,另方面做好病人的急救护理尤为重要.我院1990~1998年间共收治颌面动物击咬伤33例,现就急救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王学伟;侯立辉;于艳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滴注法制备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

    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4味中药组成.由于口味极苦,难于矫正,且对胃粘膜有刺激,因而服用时易引起恶心和呕吐,进而影响药效.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参照文献[2],将其改制成肠溶微囊,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云龙;刘金荣;武丽娟;孙淑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内镜下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40例

    内镜下微波治疗消化道疾病,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我们1995-01~1998-04使用这一技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讨论如下.

    作者:祝伟;贾杰;郑欣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枢性尿崩症与精神性多饮22例分析

    尿崩症是儿科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精神性多饮是中枢性尿崩症(CDI)鉴别诊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我科1991~1996年收治的22例此类患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钱明珠;吴澄;徐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中胸腺素α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中胸腺素a 1,色谱柱为Nova-Pak C18柱,以乙腈-三氟乙酸-水(20:0.02: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06nm.测定组分与其它组分的色谱峰达到基线分离.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98.7%,RSD为1.2%.为控制胸腺肽质量提供了新的测定指标和可靠的方法.

    作者:刘莉;刘艳娟;周云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肝炎后综合征145例的分析

    肝炎后综合征是指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检测正常后仍在一段时间出现纳差、腹胀、乏力等症侯群.笔者将1996-09~1998-09收集的145例肝炎后综合征的有关资料作一分析,以求在治疗病毒性肝炎和减少肝炎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方面找出佳方案,进行有益探索.

    作者:李绍民;陈景华;于文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碳酸锂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2例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TD)系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其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动作.在长期服药的精神病病人中发生率为14%~15%,而且处理较困难,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TD的发生机理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由于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功能相对增高所致[1].过去许多学者曾试用过多种药物,但疗效均不肯定,我们成功地用碳酸锂治疗2例TD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长安;杨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钛合金夹板治疗颌骨骨折的手术配合

    上下颌骨骨折是颌面外科在临床上常见的骨组织损伤.过去手术治疗采用以银丝、结扎丝为原材料施以内固定方法,其组织相容性差,易继发感染,原材料断端包埋不彻底,同时对多处下颌骨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尚无理想的内固定治疗.我院1994~1997年应用钛合金夹板治疗上下颌骨骨折134例,效果满意,尤其对多处下颌骨骨折及严重粉碎性骨折不必做部分切除即可予以固定,从而避免了功能障碍及支撑不全而影响外观,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作者:迟梅;于艳华;赵常英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脑室管膜炎10例诊治体会

    脑室管膜炎是发生在脑室系统及其周围的炎症,本病以脑室内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特征,临床症状严重,死亡率很高.我院于1993-03~1998-03共收治该病10例,采用脑室内抗生素灌流引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宇;宋健民;朴松鹤;贾树心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CO2激光治疗脐息肉26例治疗体会

    本文总结了利用CO2激光手术刀聚焦法,代替传统的电灼、烧灼和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脐息肉病人26例.用激光手术切割一次治愈率达100%,效果显著,比其他方法有更大的彻底性.显示出CO2激光手术刀聚焦法无出血、安全有效的特点.本院1996~1997年用CO2激光手术刀聚焦法治疗26例脐息肉,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刘桂春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野玫瑰根对硫喷妥钠麻醉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影响

    目的:以正常小鼠及硫喷妥钠麻醉后小鼠(简称硫麻)为对照,观察野玫瑰根醇提液及多糖成份对正常小鼠及硫麻后小鼠T细胞亚群影响.方法:T细胞亚群测定应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技术,由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硫麻组较正常对照组CD4细胞、CD4/CD8比值下降,CD8细胞升高;服醇提液和多糖成份正常小鼠和服醇提液后麻醉组各指标无显著改变;服多糖后麻醉组CD4细胞、CD4/CD8比值下降;服醇提液麻醉组较硫麻对照组CD4细胞升高.结论:野玫瑰根醇提液可减轻硫麻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

    作者:王艳;白丰沛;付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实验性甲低大鼠脑鞘磷脂与脑发育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应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了甲低大鼠脑鞘磷脂,并观察了脑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甲低大鼠脑鞘磷脂明显升高,神经细胞发育异常.提示:在胞发育期,如甲状腺激素不足,使脑细胞磷脂分子和细胞结构异常,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发育障碍.

    作者:唐力;张秀英;王淑湘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现代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性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有四种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作用,这四种因素包括:机体、饮食、运动和时间,这便是动脉粥样硬化四联因素理论.图1为四联因素相互作用,致使动脉硬化发生的图解,只有这4种因素全部具备的条件下才会发生.换言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要有敏感的机体,充足适宜的底物(脂质),又由于运动不足,不能充分消耗掉这些底物,而使脂质沉着在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而且这些底物(脂质)又必须在足够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并伴有中层平滑细胞向内膜移行、增殖、内膜增厚发展而形成的粥样病灶,或纤维脂质斑块[1].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四联因素理论.

    作者:陈贺中;朱晓峰;赵丽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