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瑰;胡生福;温晓峰;闵彩霞;付小梅;葛菲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区段缝扎剥脱术并发浅表性血栓闭塞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双盲,随机对照。结果:对照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有效率50%,加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总有效率87.5%;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型浅表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超;范涛;杨兴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有效病例的收集整理,认为麻杏薏甘汤合银翘马勃散加味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临床上常用方、显效方。本文主要从分析该病证候特点,进而得出该合方化裁针对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湿邪犯咽,郁(闭)而化热毒,咽喉不利,病所多属太阴、阳明、少阳,并就麻杏薏甘汤、银翘马勃散的各自运用特点作以简要阐述,进而明确祛风散寒除湿,兼清热泻火解毒、清利咽喉是该证候类型的具体治法。
作者:余涛;薛汉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文章根据以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实际情况,提出在药剂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的构想和思路,以期为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定提供参考。
作者:关志宇;刘婧;吴文婷;陈璇;章常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温成平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简述了温教授用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经验,如荨麻疹,银屑病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莎莎;游玉龙;温成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数据,对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我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作者:江泽慧;曾文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系统收集近10年中药外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归纳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以及药对,探讨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4年至2015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用于 KOA 外用中药方,应用 SPSS Modeler 14.1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计算,归纳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 KOA 外用中药方938首。频数分析显示 KOA 外用中药方高频药物为红花、牛膝、透骨草、川乌、当归、伸筋草、草乌、威灵仙等中药,聚类分析显示了药物的归类情况,提升能力计算指出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结论:由统计数据推导得出 KOA 外用中药方以祛风除湿、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与消肿止痛为治疗规律。
作者:管咏梅;曾照亿;聂鹤云;陈丽华;朱懿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营气循行及分布规律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研究认为,营气循行与分布具有以下规律:营气循行于经络系统,行于十四经脉,主居于表;部分营气布散于血脉,化赤生血;余之营气主藏于脾。布于体表之营、卫、血因孙络浮络与血络的相互交织而相互交汇。
作者:王伶改;黄利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以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相应的副反应也日益明显。皮肤毒性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其中以皮疹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具有抗癌减毒的作用,中医辨证施治能够减少皮疹的发生或加速皮疹的消退。笔者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治疗等方面,就中药治疗EGFR 抑制剂(EGFRI)相关皮疹进行综述。
作者:胡梦奕;陈培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补肾活血汤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功用,对绝经后妇女稳定型心绞痛(肾虚血瘀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绝经后妇女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危险性。
作者:温庆华;黎梓旺;袁泉英;许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犊鼻穴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价值,为指导针灸临床提供资料参考和方法启示。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针灸犊鼻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犊鼻穴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用穴和有效穴。结论:针灸犊鼻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法多样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作者:冒姣娜;黄超;陈树涛;潘毅;付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面肌痉挛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刘喆教授认为,本病当从风论治。其基本病机为邪滞经脉,肝风内动。以祛风散寒,平肝息风,柔肝理脾,舒筋为治则。常用止痉三穴配合局部取穴及体针,以补泻手法辨证论治。
作者:黎娜;吴泽民;应彦斌;刘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国家级名老中医王会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尤擅长于中西医结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治疗,王老多根据“治未病”相关理论,秉承师训遵循“气血”学说,同时又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早防早治是治疗 OSAHS 的关键,并根据该病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未病先防,知因防病;痰瘀虚并治,标本兼顾”的治疗法则。本人有幸师从王会仍教授,侍诊抄方学习多年获益甚多。今整理其学术思想如下。
作者:申立国;李晓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针对药用物理课程的特点和中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的特性,在传统的大学物理课堂中,我们制作大学物理微课程视频,课下共享给需要的学生。微课视频有助于大学生在课下,自主性选择学习,针对性选择学习,实现按需求学习,既可弥补课堂上遗漏的内容,又能强化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来说,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很好的重现和继续,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由此可见,“微课”视频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微学习的一种需求。
作者:李会丽;杜琰;张春强;肖贤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其初含义是太阳外受风寒,逾日未解,内陷少阳,而外证未除,故少阳太阳并病。但是后世应用不仅限于太阳少阳并病,而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这主要是基于“少阳为枢”的病位病机特点。从“少阳为枢”之生理到“少阳失枢”之病理进行细致讨论,并举典型案例以求印证。
作者:吕雅景;刘英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当前,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导致的生殖问题呈明显增多趋势,精子质量直接影响男性生殖健康,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补益中药对精子质量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补益中药对精子数量和功能的影响,从补气、补血、壮阳、滋阴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药防治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提供思路。
作者:李叶子;刘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类型,找出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的形式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调查,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制定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判定,然后 B 超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中,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四种体质占82%;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中血瘀质、痰湿质两种体质占70%。结论: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为高血压的主要体质类型;血瘀质、痰湿质两种体质为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祛痰化瘀法中医中药早期干预、减少斑块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小凤;周美珍;杨彩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郭勇教授治疗大肠癌有独到的见解,强调肿瘤治疗四诊合参的重要性,主张遵循“四阶段、一盲区、二弱点”理念,辨病结合辨证,注意扶正结合祛邪,临床疗效明显。笔者现总结其临证用药特点和经验,并收集分析医案,以飧同仁。
作者:郑翔;郭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分析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以及六经辨治特点,并举验案说明。
作者:李明;张玉龙;王慧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男护生职业心态的因素,并对男护生的职业前景进行全面分析。方法: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2012级护理系32名在南昌实习的男护生就专业认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护理职业的认知状况、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及对护理职业的心理期待,分析了影响男护生职业心态的主要因素。结果:男护生对护理职业认知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差,职业心理期待不强,并且普遍不看好男护生在护理专业的职业前景。结论:学校应根据男护生从事护理工作时的优势,在有目的锻炼男护生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职业心态辅导,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帮助其切实做好角色转换。此外,男护生在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健全人格及良好沟通能力的培养。
作者:罗涛;叶李莎;左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果酸换肤治疗痤疮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2例痤疮患者行果酸换肤治疗,同时加强治疗前、治疗时和治疗后的护理,并进行健康宣教。结果:本组患者经1个疗程果酸换肤治疗后,痊愈率33.9%,显效率58%,总有效率为91.9%。结论:加强果酸换肤治疗的护理是果酸换肤治疗成功的保证。
作者:贺萍;黄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