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普;林培挺;李敏;薛丹;傅杰英
中医音乐治疗立足于中医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特色,熔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于一体。根据病证相关理论,其临床选曲原则应遵循基于病证结合的辨证选曲原则。
作者:胡素敏;张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檗碱和黄芩苷对葡萄糖氧化酶( GOD)法测定葡萄糖含量的干扰作用。方法:用GOD法测定加入不同浓度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血清培养基葡萄糖含量结果,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小檗碱和黄芩苷给药组间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小檗碱和黄芩苷对GOD测定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干扰作用(1~200μmol/L),结论:在用GOD法测定葡萄糖含量时,小檗碱和黄芩苷对GOD测定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干扰作用(1~200μmol/L)。
作者:涂秀英;李瑛;魏学鑫;于梅;徐国良;章常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氧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凋亡有无抑制作用。方法:本研究在终浓度3×10-4mol/L H2O2培养液中复制HLEC凋亡模型,并以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EC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结果:FCM结果显示:H2 O2组HLEC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E2和Gen组凋亡率均低于H2O2组(P<0.01)。 H2O2组线粒体膜电位比对照组显著下降;E2组和Gen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均比H2O2组升高(P<0.01)。结论:Gen可减轻实验性氧化损伤的HLEC凋亡程度。
作者:林瑶;黄秀榕;祁明信;黄露芬;郭娜;唐宋文;陈旭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氯霉素炉甘石洗剂中氧化锌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锌试剂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6批氯霉素炉甘石中氧化锌的含量。结果:在氧化锌含量在0.516~5.1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2743X-0.0444(r=0.9962),氯霉素炉甘石中氧化锌的平均含量为11.42g/瓶(RSD=3.86%),结论:与络合滴定法相比,该法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而且简便快捷,适用于氯霉素炉甘石中氧化锌含量的质量控制。
作者:聂秀霞;曾文雪;莫国栋;何婉敏;黄佩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色谱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的定性鉴别、定量鉴别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作者: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初步明确早期脂肪肝、血液流变学、中医血瘀证三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早期脂肪肝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高脂饮食法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16只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TC、TG、肝切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升高,证实在早期脂肪肝就存在血液流变性障碍,即表现为高黏滞血症,脂肪肝大鼠存在血瘀证,表明了血瘀证和血液流变学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张顺贞;石安华;卞瑶;陈文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范畴。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但作用短暂,易复发,预后差。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病机关键,其发病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在疏肝活血治则的指导下,论述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认为“心病肝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小燕;刘中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妇科玉尺》是清代医家沈金鳌所撰。文章对该书国内现存的清代刻本进行描述,并从版本学的角度考证早刻本及流传过程,有利于对该书的整理再版和研究利用。
作者:陆海峰;俞欣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材之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之安全、疗效。因此,中药辨识是一切中药生产、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校对接中医药产业培育人才,通过合理配置硬件、软件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的良好条件。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结合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及现代鉴别手段,重点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快速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使用、检验、科研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罗堃;严建业;杨岩涛;彭买姣;夏新华;彭江丽;郭锦明;焦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旴江流域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岐黄翘楚形成了屹立于杏林的医学群体。革故鼎新、仁爱慈助、博雅达观、道德教化的旴江文化固化成旴江医学的精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旴江医家仁爱济世精究医药,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善于运用“循理、循证、循病”的思维方法,使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师古不泥,专而不偏,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影响播及海内外。
作者:刘晓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生血法对中晚期鼻咽癌放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68例初治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中药联合放化疗组)35例,对照组(放化疗组)3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放疗同期行PF方案化疗。观察组从放疗开始联合使用益气生血类中药直至放疗结束。比较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肿瘤消退情况、血红蛋白改善情况、放疗急性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的肿瘤缓解率(PR+CR)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4%(32/35)和84.8%(28/33),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471);观察组血红蛋白显著升高(P<0.001);观察组乏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益气生血法对同步放化疗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可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爱民;廖瑜倩;黎治平;龚晓昌;周雪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基于阴虚与肿瘤发病的相关性及滋阴经典方六味地黄丸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总结滋阴方六味地黄丸在抗肿瘤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为滋阴抗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饶斌;谢斌;余功;刘红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以实验动物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线,将实验动物学课程分解为两个理论模块(标准化实验动物的培养、利用标准化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和一个实践模块(动物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及模型制作)这样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以模块为单元,构建多元化、分段式、全方位的实验动物学模块化课程群。理论模块由实验动物中心的教师讲授,动物实验实训板块由基础医学院科研能力出众的教师承担。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实验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从事动物实验科技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罗小泉;陈来;陈丽玲;张洁;徐彭;李姗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淡豆豉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方法:单因素考察淡豆豉在不同乙醇浓度,不同固液比,不同浸提时间和不同浸提温度下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能力,采用Ellman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结果:淡豆豉提取物的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60min,乙醇浓度100%,温度70℃,固液比1∶20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效果佳,且古法炮制淡豆豉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率比市购淡豆豉高。结论:古法炮制淡豆豉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作者:李刚;梁永红;苏明声;朱海针;谢小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着丰富学说和独特经验的地域医学始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旴江医学扎根于江西赣鄱文化沃土,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其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校已故著名医学史教授杨卓寅先生在研究江西地方医学时发现,旴江流域历代医学发展繁荣,有着名医众多、学理渊博、实践丰富、著作浩繁等特点,将其命名为"旴江医学",认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完成了对部分医家、医籍的调查和初步研究工作。杨教授仙逝后,由于研究人员及文献资料的不足,旴江医学研究一度处于停顿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流派研究的大力支持、江西赣鄱文化的复兴以及方志数据库等各类史料的方便检索,旴江医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8年以来,江西省卫生厅将旴江医学研究纳入中医药重点科研计划项目。2013年江西中医药大学成立"旴江医学研究会",并在校科研基金中设立研究专项,支持针对旴江医学进行养生、临床、药学、文化等各项研究。同时,会员也积极向外申报各级课题,发表论文,编撰论著。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呈现出一派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国医学流派研究阵营中渐有异军突起之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呕吐一证,虽不离脾胃,然又不仅属脾胃。五脏六腑皆令人呕,非独脾胃也。传统辨证以虚实辨呕吐,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本文从五脏论治呕吐,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辨证治疗。
作者:董颖;张翼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旴江喉科流派的传衍以家传为主,师授和私淑亦不少,计有医家96人、医门31门,传衍久远医门有15代。龚廷贤、聂杏元、张尘生等因受教于世医名门,成一代大家;危亦林、陈会、刘瑾等因师承名家,亦成一代名医;而范淑清、黄明生、包钧台等却私淑先贤,苦读经典,终成大器。传承模式多样,名医辈出,传衍不息。
作者:谢强;卢嫏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药品安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药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但在信息的公开制度上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药品安全信息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药品安全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完善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陈果;万仁甫;熊兴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