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民;廖瑜倩;黎治平;龚晓昌;周雪春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类基础方,其抗肿瘤作用已被大家公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其治疗乳腺癌有较好防治效果,故本文将从中医理论、临床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六味地黄丸防治乳腺癌的功效特点,为六味地黄丸抗癌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王巧凤;郑里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材之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之安全、疗效。因此,中药辨识是一切中药生产、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校对接中医药产业培育人才,通过合理配置硬件、软件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的良好条件。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结合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及现代鉴别手段,重点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快速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使用、检验、科研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罗堃;严建业;杨岩涛;彭买姣;夏新华;彭江丽;郭锦明;焦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药品安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药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但在信息的公开制度上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药品安全信息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药品安全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完善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陈果;万仁甫;熊兴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论述“轻可去实”理论的原意及历代医家对其内涵的扩展,并总结“轻可去实”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范芳伟;许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基于阴虚与肿瘤发病的相关性及滋阴经典方六味地黄丸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总结滋阴方六味地黄丸在抗肿瘤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为滋阴抗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饶斌;谢斌;余功;刘红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尿酸盐阴离子蛋白1(hURAT1)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筛选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发作患者110例,对照组115例。取研究对象外周抗凝血标本,通过Axygene96血基因组DNA小量制备试剂盒提取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进行扩增,运用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寻找SNP及突变位点。结果:hURAT1启动子区基因rs382501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研究显示,rs3825018杂合突变基因型( CT)、野生基因型( CC)、纯和突变基因( TT)在对照组和痛风组中的分布,分别为43.5%对27.3%,53.9%对70.0%,2.6%对2.7%,与野生基因相比,杂合突变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其突变等位基因T基因频率为16.4%,低于对照组的24.3%( P=0.048),具有统计学差异。杂合突变基因型者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风险较野生基因者降低( OR=0.493)。结论:人尿酸盐阴离子蛋白1(hURAT1)基因启动子区SNPs位点rs3825018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证型密切相关。其突变性等位基因T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证型的保护性等位基因。
作者:王晓跃;邓运明;王力;陈浩;王明森;李华南;褚小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以实验动物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线,将实验动物学课程分解为两个理论模块(标准化实验动物的培养、利用标准化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和一个实践模块(动物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及模型制作)这样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以模块为单元,构建多元化、分段式、全方位的实验动物学模块化课程群。理论模块由实验动物中心的教师讲授,动物实验实训板块由基础医学院科研能力出众的教师承担。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实验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从事动物实验科技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罗小泉;陈来;陈丽玲;张洁;徐彭;李姗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旴江喉科流派的传衍以家传为主,师授和私淑亦不少,计有医家96人、医门31门,传衍久远医门有15代。龚廷贤、聂杏元、张尘生等因受教于世医名门,成一代大家;危亦林、陈会、刘瑾等因师承名家,亦成一代名医;而范淑清、黄明生、包钧台等却私淑先贤,苦读经典,终成大器。传承模式多样,名医辈出,传衍不息。
作者:谢强;卢嫏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檗碱和黄芩苷对葡萄糖氧化酶( GOD)法测定葡萄糖含量的干扰作用。方法:用GOD法测定加入不同浓度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血清培养基葡萄糖含量结果,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小檗碱和黄芩苷给药组间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小檗碱和黄芩苷对GOD测定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干扰作用(1~200μmol/L),结论:在用GOD法测定葡萄糖含量时,小檗碱和黄芩苷对GOD测定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干扰作用(1~200μmol/L)。
作者:涂秀英;李瑛;魏学鑫;于梅;徐国良;章常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氧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凋亡有无抑制作用。方法:本研究在终浓度3×10-4mol/L H2O2培养液中复制HLEC凋亡模型,并以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EC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结果:FCM结果显示:H2 O2组HLEC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E2和Gen组凋亡率均低于H2O2组(P<0.01)。 H2O2组线粒体膜电位比对照组显著下降;E2组和Gen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均比H2O2组升高(P<0.01)。结论:Gen可减轻实验性氧化损伤的HLEC凋亡程度。
作者:林瑶;黄秀榕;祁明信;黄露芬;郭娜;唐宋文;陈旭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前,许多植物药用植物都分离到了植物内生菌,不同的植物含有的植物内生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内生菌在和宿主长期共生过程中,形成了互惠共生的关系。一些植物内生菌能够产生和宿主相同的药物活性物质,从而影响药材的药物活性。因此,植物内生菌对药材的道地性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马广强;徐红波;朱金华;万红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范畴。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但作用短暂,易复发,预后差。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病机关键,其发病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在疏肝活血治则的指导下,论述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认为“心病肝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小燕;刘中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色谱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的定性鉴别、定量鉴别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作者: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有效病例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口服自拟健脾补肾调气方,对照组40例,口服消炎痛。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补肾、调气活血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标本兼治。
作者:刘彩霞;陈静;刘勤;刘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初步明确早期脂肪肝、血液流变学、中医血瘀证三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早期脂肪肝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高脂饮食法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16只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TC、TG、肝切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升高,证实在早期脂肪肝就存在血液流变性障碍,即表现为高黏滞血症,脂肪肝大鼠存在血瘀证,表明了血瘀证和血液流变学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张顺贞;石安华;卞瑶;陈文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淡豆豉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方法:单因素考察淡豆豉在不同乙醇浓度,不同固液比,不同浸提时间和不同浸提温度下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能力,采用Ellman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结果:淡豆豉提取物的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60min,乙醇浓度100%,温度70℃,固液比1∶20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效果佳,且古法炮制淡豆豉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率比市购淡豆豉高。结论:古法炮制淡豆豉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作者:李刚;梁永红;苏明声;朱海针;谢小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呕吐一证,虽不离脾胃,然又不仅属脾胃。五脏六腑皆令人呕,非独脾胃也。传统辨证以虚实辨呕吐,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本文从五脏论治呕吐,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辨证治疗。
作者:董颖;张翼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生血法对中晚期鼻咽癌放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68例初治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中药联合放化疗组)35例,对照组(放化疗组)3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放疗同期行PF方案化疗。观察组从放疗开始联合使用益气生血类中药直至放疗结束。比较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肿瘤消退情况、血红蛋白改善情况、放疗急性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的肿瘤缓解率(PR+CR)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4%(32/35)和84.8%(28/33),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471);观察组血红蛋白显著升高(P<0.001);观察组乏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益气生血法对同步放化疗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可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爱民;廖瑜倩;黎治平;龚晓昌;周雪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