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胡蓉;王丽静;漆小勇;曾宪仪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类基础方,其抗肿瘤作用已被大家公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其治疗乳腺癌有较好防治效果,故本文将从中医理论、临床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六味地黄丸防治乳腺癌的功效特点,为六味地黄丸抗癌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王巧凤;郑里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少腹逐瘀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总结分析。方法:通过广泛浏览近期文献杂志,对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结果:少腹逐瘀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崩漏、不孕症等妇科疾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精液不液化症等男科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溃疡性结肠炎和胃炎等疾病。结论:少腹逐瘀汤在临床广泛应用于瘀血阻络性痛症及炎症的治疗,体现了以相同药物治疗不同疾病的“异病同治”的中医学思想。
作者:李业雷;徐辉;付梦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蒺藜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26-O-β-D-吡喃葡萄糖-(25R)-5α-呋甾烷-20(22)-烯-2α,3β,26-三醇-3-O-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半乳糖苷为对照品(简称化合物Ⅱ对照品),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蒺藜总皂苷的含量,显色试剂为E试剂和硫酸乙醇溶液,测定波长为520 nm。结果:在0.06~0.2 mg的范围内对照品量与吸收值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48X-0.13,相关系数r=0.9992(n=5),平均回收率为97.28%,RSD为1.5%(n=5)。结论:以蒺藜中单体成分化合物Ⅱ为对照品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可控,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本品质量控制。
作者:李艳;胡蓉;王丽静;漆小勇;曾宪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旴江流域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岐黄翘楚形成了屹立于杏林的医学群体。革故鼎新、仁爱慈助、博雅达观、道德教化的旴江文化固化成旴江医学的精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旴江医家仁爱济世精究医药,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善于运用“循理、循证、循病”的思维方法,使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师古不泥,专而不偏,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影响播及海内外。
作者:刘晓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呕吐一证,虽不离脾胃,然又不仅属脾胃。五脏六腑皆令人呕,非独脾胃也。传统辨证以虚实辨呕吐,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本文从五脏论治呕吐,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辨证治疗。
作者:董颖;张翼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精方治疗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精子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临床确诊的80例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以益精方治疗,对照组以五子衍宗丸治疗,共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精子密度、a级精子百分率、a+b级精子百分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精子密度、a级精子百分率、a+b级精子百分率均有明显改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益精方可以提高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密度、a级精子百分率、a+b级精子百分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力;王家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探析了足三里在平和、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气郁、瘀血、湿热和特禀体质针灸调理中的运用规律。总结出,体、证是治病、治未病必求之本,医者针灸临床思维和具体方法是其标,标本相得是机体状态和干预措施间的应答,是临床疗效提高的保障,具体切入点是经络气血输注、神气游行出入的腧穴。调体就是针灸调动或促使机体功能信息的自我调整来维持稳态、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和延年益寿。
作者:张新普;林培挺;李敏;薛丹;傅杰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范畴。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但作用短暂,易复发,预后差。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病机关键,其发病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在疏肝活血治则的指导下,论述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认为“心病肝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小燕;刘中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有效病例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口服自拟健脾补肾调气方,对照组40例,口服消炎痛。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补肾、调气活血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标本兼治。
作者:刘彩霞;陈静;刘勤;刘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音乐治疗立足于中医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特色,熔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于一体。根据病证相关理论,其临床选曲原则应遵循基于病证结合的辨证选曲原则。
作者:胡素敏;张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旴江喉科流派的传衍以家传为主,师授和私淑亦不少,计有医家96人、医门31门,传衍久远医门有15代。龚廷贤、聂杏元、张尘生等因受教于世医名门,成一代大家;危亦林、陈会、刘瑾等因师承名家,亦成一代名医;而范淑清、黄明生、包钧台等却私淑先贤,苦读经典,终成大器。传承模式多样,名医辈出,传衍不息。
作者:谢强;卢嫏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色谱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的定性鉴别、定量鉴别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作者: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基于阴虚与肿瘤发病的相关性及滋阴经典方六味地黄丸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总结滋阴方六味地黄丸在抗肿瘤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为滋阴抗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饶斌;谢斌;余功;刘红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材之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之安全、疗效。因此,中药辨识是一切中药生产、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校对接中医药产业培育人才,通过合理配置硬件、软件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的良好条件。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结合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及现代鉴别手段,重点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快速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使用、检验、科研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罗堃;严建业;杨岩涛;彭买姣;夏新华;彭江丽;郭锦明;焦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生血法对中晚期鼻咽癌放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68例初治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中药联合放化疗组)35例,对照组(放化疗组)3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放疗同期行PF方案化疗。观察组从放疗开始联合使用益气生血类中药直至放疗结束。比较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肿瘤消退情况、血红蛋白改善情况、放疗急性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的肿瘤缓解率(PR+CR)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4%(32/35)和84.8%(28/33),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471);观察组血红蛋白显著升高(P<0.001);观察组乏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益气生血法对同步放化疗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可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爱民;廖瑜倩;黎治平;龚晓昌;周雪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氧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凋亡有无抑制作用。方法:本研究在终浓度3×10-4mol/L H2O2培养液中复制HLEC凋亡模型,并以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EC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结果:FCM结果显示:H2 O2组HLEC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E2和Gen组凋亡率均低于H2O2组(P<0.01)。 H2O2组线粒体膜电位比对照组显著下降;E2组和Gen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均比H2O2组升高(P<0.01)。结论:Gen可减轻实验性氧化损伤的HLEC凋亡程度。
作者:林瑶;黄秀榕;祁明信;黄露芬;郭娜;唐宋文;陈旭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药品安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药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但在信息的公开制度上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药品安全信息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药品安全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完善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陈果;万仁甫;熊兴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