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脾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例

刘彩霞;陈静;刘勤;刘静

关键词:痛经, 寒凝血瘀, 健脾补肾, 祛痰活血,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有效病例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口服自拟健脾补肾调气方,对照组40例,口服消炎痛。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补肾、调气活血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标本兼治。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健脾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例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有效病例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口服自拟健脾补肾调气方,对照组40例,口服消炎痛。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补肾、调气活血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标本兼治。

    作者:刘彩霞;陈静;刘勤;刘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阴虚促进癌瘤血管增生”假说的理论探讨

    以中医阴阳理论为指导,以“阴虚癌瘤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肿瘤病因病机的研究成果,对阴虚与肿瘤血管增生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以期为“阴虚促进肿瘤血管增生”假说提供理论支撑,为滋阴防治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余功;谢斌;饶斌;刘红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益气生血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鼻咽癌35例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生血法对中晚期鼻咽癌放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68例初治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中药联合放化疗组)35例,对照组(放化疗组)3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放疗同期行PF方案化疗。观察组从放疗开始联合使用益气生血类中药直至放疗结束。比较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肿瘤消退情况、血红蛋白改善情况、放疗急性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的肿瘤缓解率(PR+CR)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4%(32/35)和84.8%(28/33),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471);观察组血红蛋白显著升高(P<0.001);观察组乏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益气生血法对同步放化疗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可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爱民;廖瑜倩;黎治平;龚晓昌;周雪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氯霉素炉甘石洗剂中氧化锌的含量

    目的: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氯霉素炉甘石洗剂中氧化锌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锌试剂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6批氯霉素炉甘石中氧化锌的含量。结果:在氧化锌含量在0.516~5.1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2743X-0.0444(r=0.9962),氯霉素炉甘石中氧化锌的平均含量为11.42g/瓶(RSD=3.86%),结论:与络合滴定法相比,该法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而且简便快捷,适用于氯霉素炉甘石中氧化锌含量的质量控制。

    作者:聂秀霞;曾文雪;莫国栋;何婉敏;黄佩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古今医家临床应用“轻可去实”概述

    论述“轻可去实”理论的原意及历代医家对其内涵的扩展,并总结“轻可去实”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范芳伟;许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金雀异黄素对氧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防护作用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氧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凋亡有无抑制作用。方法:本研究在终浓度3×10-4mol/L H2O2培养液中复制HLEC凋亡模型,并以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EC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结果:FCM结果显示:H2 O2组HLEC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E2和Gen组凋亡率均低于H2O2组(P<0.01)。 H2O2组线粒体膜电位比对照组显著下降;E2组和Gen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均比H2O2组升高(P<0.01)。结论:Gen可减轻实验性氧化损伤的HLEC凋亡程度。

    作者:林瑶;黄秀榕;祁明信;黄露芬;郭娜;唐宋文;陈旭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URAT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尿酸盐阴离子蛋白1(hURAT1)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筛选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发作患者110例,对照组115例。取研究对象外周抗凝血标本,通过Axygene96血基因组DNA小量制备试剂盒提取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进行扩增,运用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寻找SNP及突变位点。结果:hURAT1启动子区基因rs382501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研究显示,rs3825018杂合突变基因型( CT)、野生基因型( CC)、纯和突变基因( TT)在对照组和痛风组中的分布,分别为43.5%对27.3%,53.9%对70.0%,2.6%对2.7%,与野生基因相比,杂合突变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其突变等位基因T基因频率为16.4%,低于对照组的24.3%( P=0.048),具有统计学差异。杂合突变基因型者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风险较野生基因者降低( OR=0.493)。结论:人尿酸盐阴离子蛋白1(hURAT1)基因启动子区SNPs位点rs3825018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证型密切相关。其突变性等位基因T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证型的保护性等位基因。

    作者:王晓跃;邓运明;王力;陈浩;王明森;李华南;褚小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滋阴方六味地黄丸抗肿瘤研究进展

    基于阴虚与肿瘤发病的相关性及滋阴经典方六味地黄丸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总结滋阴方六味地黄丸在抗肿瘤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为滋阴抗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饶斌;谢斌;余功;刘红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五脏辨证论治呕吐

    呕吐一证,虽不离脾胃,然又不仅属脾胃。五脏六腑皆令人呕,非独脾胃也。传统辨证以虚实辨呕吐,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本文从五脏论治呕吐,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辨证治疗。

    作者:董颖;张翼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梅尼埃病60例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使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总改善率观察组97.5%,对照组85.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控制率:观察组为47.5%,远大于对照组的25%,差别显著(P<0.05)。结论: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作者:谢玲;王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范畴。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但作用短暂,易复发,预后差。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病机关键,其发病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在疏肝活血治则的指导下,论述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认为“心病肝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小燕;刘中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檗碱和黄芩苷对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含量干扰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小檗碱和黄芩苷对葡萄糖氧化酶( GOD)法测定葡萄糖含量的干扰作用。方法:用GOD法测定加入不同浓度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血清培养基葡萄糖含量结果,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小檗碱和黄芩苷给药组间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小檗碱和黄芩苷对GOD测定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干扰作用(1~200μmol/L),结论:在用GOD法测定葡萄糖含量时,小檗碱和黄芩苷对GOD测定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干扰作用(1~200μmol/L)。

    作者:涂秀英;李瑛;魏学鑫;于梅;徐国良;章常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少腹逐瘀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目的:对少腹逐瘀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总结分析。方法:通过广泛浏览近期文献杂志,对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结果:少腹逐瘀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崩漏、不孕症等妇科疾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精液不液化症等男科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溃疡性结肠炎和胃炎等疾病。结论:少腹逐瘀汤在临床广泛应用于瘀血阻络性痛症及炎症的治疗,体现了以相同药物治疗不同疾病的“异病同治”的中医学思想。

    作者:李业雷;徐辉;付梦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医音乐治疗的选曲原则

    中医音乐治疗立足于中医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特色,熔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于一体。根据病证相关理论,其临床选曲原则应遵循基于病证结合的辨证选曲原则。

    作者:胡素敏;张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旴江喉科流派传衍探析

    旴江喉科流派的传衍以家传为主,师授和私淑亦不少,计有医家96人、医门31门,传衍久远医门有15代。龚廷贤、聂杏元、张尘生等因受教于世医名门,成一代大家;危亦林、陈会、刘瑾等因师承名家,亦成一代名医;而范淑清、黄明生、包钧台等却私淑先贤,苦读经典,终成大器。传承模式多样,名医辈出,传衍不息。

    作者:谢强;卢嫏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新专栏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

    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色谱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的定性鉴别、定量鉴别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作者: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旴江医学》栏目编者按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着丰富学说和独特经验的地域医学始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旴江医学扎根于江西赣鄱文化沃土,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其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校已故著名医学史教授杨卓寅先生在研究江西地方医学时发现,旴江流域历代医学发展繁荣,有着名医众多、学理渊博、实践丰富、著作浩繁等特点,将其命名为"旴江医学",认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完成了对部分医家、医籍的调查和初步研究工作。杨教授仙逝后,由于研究人员及文献资料的不足,旴江医学研究一度处于停顿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流派研究的大力支持、江西赣鄱文化的复兴以及方志数据库等各类史料的方便检索,旴江医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8年以来,江西省卫生厅将旴江医学研究纳入中医药重点科研计划项目。2013年江西中医药大学成立"旴江医学研究会",并在校科研基金中设立研究专项,支持针对旴江医学进行养生、临床、药学、文化等各项研究。同时,会员也积极向外申报各级课题,发表论文,编撰论著。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呈现出一派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国医学流派研究阵营中渐有异军突起之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论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中药辨识技能的培养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材之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之安全、疗效。因此,中药辨识是一切中药生产、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校对接中医药产业培育人才,通过合理配置硬件、软件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的良好条件。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结合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及现代鉴别手段,重点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快速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使用、检验、科研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罗堃;严建业;杨岩涛;彭买姣;夏新华;彭江丽;郭锦明;焦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地域医学,有着“行政医学区域”和“地理医学区域”的不同属性。旴江医学,1988年由杨卓寅教授提出,他指出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于“旴江流域”,应属于“地理医学区域”。经调查和考证,旴江的干支流涉及流域内的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江西古代10大名医中有8人出自旴江流域。认为,开展地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至流域全境的各县市探寻其医学史,促进旴江全流域医家、医籍、遗迹等诸方面的发掘、整理、开发研究。

    作者:谢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