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英;潘琦;袁杰;严建宇;肖华平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逐渐增多,特别是外伤后和使用激素造成坏死的发病率更高,各家报告均在30%以上.我院于1990年始应用高聚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滤液制剂),沈阳协合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54-2,10mg直接股骨头注射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57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连俊;杨光;廖威;杨长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脑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是目前国内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佳手术方法之一.该术式术后并发症有其各自的特点,正在被专科所认识,术后凶险的并发症是脑出血,严重者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晓春;沈国理;方黎晓;童剑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nal illjury,DAI)自1982年Adams等正式命名以来,DAI尽管未被正式归类,但作为一个独立特殊的颅脑损伤类型,逐渐被神经外科学界所接受.
作者:韩志强;孙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牛磺酸(taurine,2-氨基乙磺酸)是一种含硫β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分解代谢而来,除自身能合成少量外,大部分依靠外界摄取.牛磺酸主要存在于可兴奋组织的细胞内,约占心肌游离氨基酸的50%以上[1].
作者:杨宁;李玉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麻黄是一种常用中药,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根茎.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麻黄类生物碱,即:麻黄碱(E)、伪麻黄碱(PE)、去甲基麻黄碱(NE)、去甲基伪麻黄碱(NPE)、甲基麻黄碱(ME)等.
作者:龚海英;雷鹏森;李灵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绝经后妇女激素显著的变化是雌二醇(E2)水平降低和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这种变化被认为与绝经后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高有关.
作者:齐璇;刘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3年2月~2001年4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92例,其中62例行脾脏部分切除,全部治愈,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景锦;何鹏飞;韩军;林武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既往体健.因嗳气、腹胀难忍来院就诊,8h前有爆食爆饮史.查体可见腹部隆起明显,叩诊为鼓音.
作者:周梅;韩慧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非典疫情的逐渐控制,全国各地医院的SARS患者被治愈出院,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负担相对减轻,陆续撤离一线.对撤离后的医护人员,各单位根据不同情况,安排他们在宾馆、饭店、度假村和培训中心等地进行轮休.因长期在一线紧张、辛苦的工作,此类人员身心有其特殊性,易受一些疾患侵袭,因此,不能忽视其防病工作.
作者:李朝福;徐为公;何煜;郑忠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幼兔的下丘脑-垂体异体异位移植后内分泌重建的可能性.方法:以徒手定向穿刺成兔垂体区,射频毁损垂体建立去垂体动物模型,将制备好的幼兔的下丘脑-垂体组织植入模型兔的臀部肌肉内,放免测定术后1、3及8w血清T4、PRL、GH水平.结果:垂体去除组上述激素水平持续下降.移植组术后8w上述激素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下丘脑-垂体细胞的异体异位移植,内分泌过继可靠.
作者:李茂林;王祝峰;刘鑫;胡炜;王东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微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抗因子Ⅷ相关抗原抗体免疫组化SP法对83例贲门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并研究其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高MVD组(≥16)较低MVD组(<16)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1),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MVD与患者生存情况有关,低MVD组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高MVD组(LogRank=14.4).结论:贲门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有关,检测贲门癌组织MVD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炳新;张熙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6年1月~2001年6月.我们用钢丝内固定加用喙肩韧带重建肩锁、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1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梁天森;杜晓栋;苏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副骨是人体四肢骨骼的常见变异,多发于手足部,本文对1 500例足部正斜位照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作者:徐振华;刘娟;申光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多,为老年常见的疾病.老年人患心绞痛,其发作常有一些诱因,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绞痛程度一般较轻,常以气促、胃肠道或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
作者:王雅丽;黄虹;吴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23岁.于1997年4月15日因训练时致右肘关节扭伤收住院.查体:右肘关节处肿胀,无淤血、青紫.X线片示右肘部未见骨折.给于绷带悬吊及抗炎消肿.
作者:马凌霞;彭伟;田丽娟;杨君;何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诱导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树突状细胞在外周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结果:免疫后第4、7、9天外周淋巴结树突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免疫后第9天脑、脊髓中才出现树突状细胞浸润.免疫后第15天外周淋巴结及中枢神经系统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均达高峰,第23天其数量减少.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与对照组差别显著.结论: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发生、发展、转归,尤其在触发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武慧丽;熊杰;马铁柱;高扬;林嘉友;马存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多肽在视网膜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形成130mmHg(17.3kPa)高眼压,诱导大鼠视网膜缺血60min,解除高眼压,建立RIR模型.缺血60min,再灌注12h、48h作视网膜冰冻切片,IL-1β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IL-1β表达,RIR后12h、48h视网膜神经节细层可见IL-1β表达.结论:IL-1β多肽在蛋白质水平参与RIR损伤发生.
作者:杨云波;丁正平;吕源淑;陈多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ICD-10中称为多动性障碍(hyperkinetic disorder),在DSM-IV中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目前该症命名尚未统一.
作者:张志群;安王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河北省人,汉族,主因左侧阴囊肿胀疼痛,伴发烧,在院外以急性睾丸炎治疗2w无效后,入我院治疗.
作者:付莉;张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0年12月~2001年9月,我院将轻比重局麻液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用于高龄或有合并症的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EVP)的麻醉,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国水;侯晓延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