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粟兰科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

罗永明;李创军;黄璐琦

关键词:药用植物, 金粟兰科, 综述
摘要: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植物全世界有5属约70余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3属16种,其中金粟兰属有13种和5个变种,草珊瑚属有2种,而香雪兰属仅1种[1,2].该科植物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区多.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金粟兰科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植物全世界有5属约70余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3属16种,其中金粟兰属有13种和5个变种,草珊瑚属有2种,而香雪兰属仅1种[1,2].该科植物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区多.

    作者:罗永明;李创军;黄璐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唐代江南道药出州土浅析

    公元733年江南道被分成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总结了各州府的药物出产情况,及各地的优质药材的分布情况.通过总结,有10个州分别都有黄连和犀角出产,对于唐代时还属于优质药材产地的州府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作者:张瑞贤;王婧;张慕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密叶新木姜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密叶新木姜Neolitsea Confertifolia(Hemsi)Merr.为樟科Lauraceae新木姜子属Neolitsea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北、贵州等地[1].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

    作者:欧阳胜;谢平;杨世林;冯育林;阎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内生菌(Endophyte)是指一类在其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中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而不使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1].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活组织内而不引起植物病变的一大类微生物[2].内生菌分内生真菌(Endophyticfungi)和内生细菌(Endo-phyticbacteria)两大类[3].

    作者:武子敬;杨小生;朱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情志致衰机制初探

    情志致衰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医学模式的建立要求人们更加重视情志致衰的原因和机制.在病因方面,中医学认为情志具有双重性,只有病理性的情志活动才能加速衰老.同时,情志致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次与人体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有关.在病理机制方面,认为情志失调主要通过使脏腑亏虚、气血衰竭、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和痰凝血瘀五方面来致病促衰.

    作者:边心会;徐朝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道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我国,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也有过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对我国中医养生学、药物学等的影响尤为深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道教对研究中医学的思想、形成、内容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福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肾和命门的概念及其现代诠释

    肾和命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部位.综合明代医家的观点,说明命门已不再是肾的附庸,而成为独立于五行脏腑系统的太极层次的生命中枢.而命门的实质,则应从包括遗传物质、生物本能以及生命活动在内的多系统、多层面去探讨.

    作者:胡素敏;冷皓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从现代临床文献探讨糖尿病中医四诊信息的规律

    目的: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探讨糖尿病中医四诊信息的规律性.方法: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现代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文献中四诊信息的规律性.结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糖尿病四诊信息可以分为四类:疾病诊断相关症状或体征、疾病诊断相关症状或体征的中医特征性描述、疾病诊断不太相关的全身症状或体征、疾病诊断无关的舌脉象.症状出现频率高的是疾病诊断相关症状.运用聚类分析将这28项症状和舌脉象聚类为3类,能分别代表中医脾肾气虚、肺胃热盛,心脾两虚、胃热炽盛和肾阴亏虚、胃热炽盛证候类型.若将这28项症状和舌脉象聚为10类,则分别代表中医治疗糖尿病辨证过程中证候分类的常见症状或舌脉象的组合.结论:从统计学角度出发,糖尿病现代文献中的中医四诊信息具有规律性,同时该规律性与中医学辨证理论一致.

    作者:简晖;查青林;罗颖颖;喻建平;于烨;刘学文;吕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战略与选择

    近,中医古籍出版社推出了两本新书,一本是贾谦等著的<中医战略>,一本是高也陶著的<看中医还是看西医>.这两本书很值得一读,尤其是当此中医腾议、横遭责难之时,读来直可消块垒、抒胸臆,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金匮要略》肝病证治探讨

    <金匮要略>对肝病证治内容虽未列专篇论治,但书中有30多条原文阐述了近20种肝病的证治,实开后世治疗肝病之先河.在病因方面,<金匮>认为外感和内伤皆可导致肝及其经络的病变,但以内伤者居多;具体病证包括肝脏本病、肝的经络病变及肝病连及它脏;治法分为疏肝、暖肝、补肝、清肝、镇肝.整理归纳其中有关肝病证治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仲景对肝及其经络痛变进行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临床相应病证的治疗.

    作者:边秀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国古代医学对内生殖器官的研究

    从有关文献的考证入手,探讨中国古代医学在内生殖器官研究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医学对人体内生殖器官的探索,据现有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一是由内生殖器官的实体观察(解剖)记载,一是由内生殖器官形态的模糊认识加上功能综合得到的综合认识.

    作者:王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医药传承发展二、三议

    1 轨迹和任务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春季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提出了中华文明现代化的任务.中医药理论作为中华古文明的一部分怎样现代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作者:陈志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谈医古文学科的定位和作用

    医古文不仅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同时对于研习中医者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人文教育作用,可以传授人文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医古文教学,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武丹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由鱼腥草注射液停用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鱼腥草注射液停用后续效应的分析及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探讨,揭示中医辨证论治和复方配伍在临床应用及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明;张霄潇;万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中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加强胃粘膜防御能力和减弱攻击因子侵袭起作用.认为需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理及开发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郭艳;朱曙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黄帝内经》中太一行九宫思想研究

    太一行九宫是中国古代方术之一,<黄帝内经>理论的建构,也借用了太一行九宫的思想.文中对太一行九宫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做了简单介绍,具体分析了太一行九宫思想在<内经>中的反映,认为这种思想虽然蕴涵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则带有巫术的性质,应该予以剔除.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药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中药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有效部位抗实验性心肌缺血药理作用研究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综述.结果:中药有效部位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调节血管活性物质、钙平衡、保护线粒体、抑制细胞凋亡、清除自由基、促进血管新生等多方面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结论:中药有效部位可在不同层次、多个靶点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

    作者:张涵;吕圭源;陈素红;周桂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SANFH)坏死其详细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明了,通过动物模型复制原发病,有利于阐明该病的发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病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改进作进一步研究,但SANFH发病机制复杂,动物模型建立时间长、成本大、成功率低、动物死亡率高,因而与临床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相似的理想SANFH动物模型的诱导和SANFH的病理机制研究将是长期面临的一项课题.

    作者:田琨;童培建;肖鲁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方法.方法:抽取骨髓,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普通培养基培养,传代后改用含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法钙结节染色及细胞内ALP含量测定.结果: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及细胞内ALP含量测定均表明,hBMSCs经条件培养基培养后诱导的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结论:hBMSCs体外经含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的条件培养基培养可诱导为成骨细胞.

    作者:吴云刚;张志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清代岭南医家研究概述

    从清岭南医家生平、医家医著、伤寒金匮类、岭南温病、岭南瘟疫史、中西医汇通、中医名著对清岭南医学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清代岭南医家的研究,并指出整理完善岭南医家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岭南中医发展史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群;李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