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生
密叶新木姜Neolitsea Confertifolia(Hemsi)Merr.为樟科Lauraceae新木姜子属Neolitsea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北、贵州等地[1].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
作者:欧阳胜;谢平;杨世林;冯育林;阎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广西南部,濒临北部湾,呈北东东-南西西走向,高峰莳良岭海拔1 462 m,总面积6.17万hm2.十万大山属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0~21.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 000~2 700 mm.土壤类型主要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其中赤红壤为十万大山的地带性土壤[1].
作者:卢家仕;黄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综述近年中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加强胃粘膜防御能力和减弱攻击因子侵袭起作用.认为需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理及开发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郭艳;朱曙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太一行九宫是中国古代方术之一,<黄帝内经>理论的建构,也借用了太一行九宫的思想.文中对太一行九宫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做了简单介绍,具体分析了太一行九宫思想在<内经>中的反映,认为这种思想虽然蕴涵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则带有巫术的性质,应该予以剔除.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历史跨入了21世纪,对于星光璀璨了几千年的中医来说,形势却不容乐观.西方医学迅速发展的挑战,中医阵地的萎缩,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种种问题,令每一个真正关心中医的人心急如焚,中医将走向何方?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不断思考、探索,提出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以求发展中医,并积极地投入实践,多年的努力却收效甚微,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做的和我们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找出发展的方向.
作者:王友庆;杨道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植物全世界有5属约70余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3属16种,其中金粟兰属有13种和5个变种,草珊瑚属有2种,而香雪兰属仅1种[1,2].该科植物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区多.
作者:罗永明;李创军;黄璐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公元733年江南道被分成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总结了各州府的药物出产情况,及各地的优质药材的分布情况.通过总结,有10个州分别都有黄连和犀角出产,对于唐代时还属于优质药材产地的州府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作者:张瑞贤;王婧;张慕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混料设计在SAS软件中的实现过程及其在优化断血流分散片制剂工艺成型处方中的应用.方法:以分散均匀性、吸光度为指标,采用混料设计试验对断血流分散片处方中药粉、填充剂(微晶纤维素)、崩解剂(交联聚维酮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的配比进行优化.结果:优化试验共进行了10组,通过直观分析确定断血流分散片的佳工艺处方为药粉: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55:22.5:16:4,此条件在验证试验中得到了证实.结论:应用混料设计优化分散片工艺处方配比,可大大减少试验次数,且结果直观、准确.
作者:王跃生;查青林;王金钱;傅国强;张爱玲;陈银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通过对鱼腥草注射液停用后续效应的分析及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探讨,揭示中医辨证论治和复方配伍在临床应用及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明;张霄潇;万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医古文不仅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同时对于研习中医者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人文教育作用,可以传授人文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医古文教学,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武丹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历代医家医案中对痹证病因、病位、发病时间记载的规律性,指导临床治疗,从历代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库中收集治疗痹证的医案,对病因、病位、发病时间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医案所记载痹证病因与传统中医理论存在一致性,痹证发病病位与治疗药物的归经及脏腑辨证结果存在一致性,痹证发生发展与时间关系紧密,说明中医理论对痹证的认识与临床实践较为符合.
作者:刘学文;简晖;张启明;查青林;吕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内生菌(Endophyte)是指一类在其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中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而不使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1].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活组织内而不引起植物病变的一大类微生物[2].内生菌分内生真菌(Endophyticfungi)和内生细菌(Endo-phyticbacteria)两大类[3].
作者:武子敬;杨小生;朱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从有关文献的考证入手,探讨中国古代医学在内生殖器官研究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医学对人体内生殖器官的探索,据现有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一是由内生殖器官的实体观察(解剖)记载,一是由内生殖器官形态的模糊认识加上功能综合得到的综合认识.
作者:王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道教起源于我国,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也有过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对我国中医养生学、药物学等的影响尤为深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道教对研究中医学的思想、形成、内容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福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金匮要略>对肝病证治内容虽未列专篇论治,但书中有30多条原文阐述了近20种肝病的证治,实开后世治疗肝病之先河.在病因方面,<金匮>认为外感和内伤皆可导致肝及其经络的病变,但以内伤者居多;具体病证包括肝脏本病、肝的经络病变及肝病连及它脏;治法分为疏肝、暖肝、补肝、清肝、镇肝.整理归纳其中有关肝病证治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仲景对肝及其经络痛变进行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临床相应病证的治疗.
作者:边秀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基本证型与血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肝火亢盛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及健康人各20名.测定各研究对象的血压、血脂、血流变学、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结果: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偏高,肝火亢盛组年龄构成偏低;舒张压在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高于其它患者;痰湿壅盛组的血脂、血流变学上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各实验组的NO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ET都明显高于健康人,尤其是肝火亢盛组ET含量显著升高.结论:高血压病各基本证型与血瘀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以痰湿壅盛组与血瘀证关系为密切.
作者:王丹;杨振伟;张国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SANFH)坏死其详细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明了,通过动物模型复制原发病,有利于阐明该病的发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病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改进作进一步研究,但SANFH发病机制复杂,动物模型建立时间长、成本大、成功率低、动物死亡率高,因而与临床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相似的理想SANFH动物模型的诱导和SANFH的病理机制研究将是长期面临的一项课题.
作者:田琨;童培建;肖鲁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轨迹和任务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春季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提出了中华文明现代化的任务.中医药理论作为中华古文明的一部分怎样现代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作者:陈志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明确的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涵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理念,不仅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继续探索生命科学的重要借鉴和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肾和命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部位.综合明代医家的观点,说明命门已不再是肾的附庸,而成为独立于五行脏腑系统的太极层次的生命中枢.而命门的实质,则应从包括遗传物质、生物本能以及生命活动在内的多系统、多层面去探讨.
作者:胡素敏;冷皓凡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