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古代心悸医案信息284例数理分析

邹石;周莺;吴丽丽

关键词:心悸, 古代医案, 关联分析
摘要:目的:对古代心悸医案信息用数理分析方法挖掘其证治规律.方法:以古代心悸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284个心悸医案证型分布以心血虚证和痰湿内停证多见;共涉及药物411种,主要为安神类、健脾类、理气类、养血类等;挖掘出治疗心悸的基础方:半夏、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远志、茯神、酸枣仁、龙骨.结论:用数理分析医案,挖掘出常用药物组合,基本符合现行的中医理论,也从数理分析的角度证实了中医理论,为临床提供依据.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略论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

    从心与脾胃在生理上的联系、心系病证与脾胃的病理关系及典型病例等方面阐释了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深刻内涵.

    作者:丁成华;曹晓瑞;马丽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阿胶补血颗粒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确定阿胶补血颗粒(当归、黄芪、大枣)中多糖的理想提取工艺.方法:以多糖提取率、提取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提取溶媒,以溶媒量(A)、提取次数(B)和提取时间(C)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确定提取溶媒为水,B因素和C因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A因素的影响不大.结论:理想提取工艺为A3B2C3,即提取2次,每次2 h,加水量为10倍量.

    作者:简晖;刘帅英;龚建平;罗晓健;胡鹏翼;张国松;肖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陈素庵妇科补解》对调经的贡献

    <陈素庵妇科补解>是南宋高宗时名医陈素庵所著,后为其十九世裔孙文昭补充解说的一部妇科著作.翻阅本书,受益颇多,感该书医论独到,观点清晰,言简意赅,遣方用药严谨考究,非常贴近临床,兹就个人观点对其中的调经特色作一分析.

    作者:赖毛华;尤昭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青天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对青天葵组织培养从外植体、培养条件、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总结,青天葵是可以通过组织培养达到快速繁殖目的的.并对组培品种和野生品种进行了比较,发现组培品种并没有退化,而且组培品种在产能和产量上都优于野生品种.青天葵组培的研究对其工业化大量生产,提高产量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魏智强;杜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学文化根源论要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各个方面彼此碰撞,交融渗透,同源共生,声气相通,一方面不断吸取中华文化的知识营养,在基因谱系上深深烙下了传统文化的印记,一方面不断丰富充实中华文化的内容,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和丰采.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专栏征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提高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化学实验对医学生学好化学,以及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提高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对策与方法浅谈如下.

    作者:喻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疏肝健脾滋肾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和依从性观察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滋肾法联合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16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治疗组用干扰素联合疏肝健脾滋肾法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观察HBeAg、HBV-DNA阴转率和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治疗组在HBeAg、HBV-DNA阴转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疏肝健脾滋肾法可以提高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和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余正元;程红;吴培源;俞细有;戴秋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名中医哮喘医案445例关联规则分析

    目的:探索关联规则在中医医案分析中的作用及哮喘中医诊疗的规律.方法: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名中医哮喘医案的病因、病位、证候与四诊信息的关联关系,病因、病位、证候、四诊信息与用药的关联关系,以及中药之间的关联关系.数据分析在SAS 9.1.3的Enterprise Miner平台上进行.结果:哮喘医案中病因、病位、证候对应的四诊信息分布规律不明显,但四诊信息的组合与病因、病位和证候有对应关系;四诊信息的组合与相应药物组合有对应规律;药物组合与病因、病位、证候对应,但相同病因、病位和证候可以使用多种药物.结论:中医医案中的用药、四诊信息、病因、病位、证候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可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取其中规律.

    作者:朱立成;林色奇;薛汉荣;查青林;张启明;吕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工艺研究

    目的:建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工艺.方法:以HPLC法检测芍药苷的含量,以吸附容量和醇洗脱率为指标,研究确立纯化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树脂型号,用正交试验优选洗脱工艺条件.结果:D-3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药液后,先用5BV的纯化水、再用12BV50%的乙醇以2BV/h的速度洗脱,芍药苷的含量可由4.62%提高到35.8%,精制度可达776.4%,芍药苷的洗脱率可达90%.结论:D-301树脂综合性能良好,适用于白芍牡丹皮共有成分芍药苷的纯化.

    作者:廖正根;蒋且英;梁新丽;王光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常用腧穴研究概况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在临床中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和进展,临床中所选腧穴也各有特色,有单一选穴,也有以某一穴位为主的多个穴位的联合使用,现将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洪媚;陈华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太一生水》对《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构建的影响

    从水生万物的源头水崇拜入手,分析了太一与水的关系,探讨了<太一生水>在水为宇宙万物之原、太一行时、天地有余不足三方面对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构建的影响,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理论构建的巨大推动作用.

    作者:步瑞兰;刘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喻昌《医门法律》对黄疸证治的贡献

    通过研究喻昌黄疸证治特点,并考察其前后医家相关论述,重新审视喻昌在黄疸蓄血理论、外感内伤、阴阳黄论、湿热(寒)论等建立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肯定其在黄疸证治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作者:李董男;王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唐代山南道、陇右道药出州土浅析

    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为了对山南道、陇右道出产的药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唐代文献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山南道、陇右道各州府的药物出产情况及各地的优质药材,并论述了各地的药物进贡情况.

    作者:王婧;张瑞贤;张慕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分布规律调查

    目的:了解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候分类特点.方法:以<中国青年报>为载体,对全国各地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中筛选出数据可靠的脑血管疾病问卷进行症状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数据分析在SAS8.2软件上进行.结果:213例脑血管患者的103项症状可聚为23类,中医气虚、肝郁和肾虚症状的发生频率均大于50%.结论:采用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可较好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的分布规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结果与中医辨证理论较吻合;脑血管疾病患者以气虚、肝郁和肾虚证候常见.

    作者:宣江雷;金石;吕爱平;林色奇;查青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宽叶金粟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通过对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比较研究,为宽叶金粟兰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金粟兰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归一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宽叶金粟兰的地上部分挥发油中鉴定了45个化合物,地下部分挥发油鉴定了46个化合物,两部分共有的化合物16个,共鉴定了75个化合物.结论: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差较大,但主要化学成分都是倍半萜类化合物.

    作者:匡蕾;罗永明;李创军;严鹏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敏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电针组,分别用热敏灸和电针治疗,每日1次,周六、日除外,总共治疗10次,对比观察二组腰痛改善情况.结果:热敏灸组45例共治愈23例,治愈率51.1%,好转22例,无效0例,且有15例不到10次即提前结束治疗;电针组42例,治愈11例,治愈率26.2%,好转31例.两组的治愈率比较,χ2 =4.7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热敏灸治疗对慢性腰肌劳损有较好疗效,且疗程短,无痛苦,病人接受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樊莉;徐振华;朱晓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立足现实创造未来——关于中医学继承与创新问题的探讨

    回溯中医学的发展史,难免不由衷钦佩对中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古代先贤.葛洪、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他们光照千秋的伟大成就使古代中国医学领先世界,他们是中医学的优秀继承者和创新家,是子孙后代的光辉榜样.

    作者:王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哮喘生存质量评估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综述国内外哮喘生存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过程、评价指标内容及其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运用情况等方面对哮喘生存质量量表进行分析,发现现行我国临床运用的哮喘生存质量量表大多直接来源于国外相关量表,很少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中医整体调理的证候疗效没有在量表中反映出来.建议:制定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又能反映中医证候疗效,信度和效度较高的生存质量量表,应首先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并将与疾病相关性不大的全身证候信息纳入量表中,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量表进行分析.

    作者:刘小生;查青林;吕爱平;林色奇;薛汉荣;程光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理论还俗,势在必行

    近几十年的中医理论建设有二个误区:一是趋时,二是离俗.所谓趋时,就是逐流于社会新潮,率强比附于某些新学说,不断往中医身上套马夹,唯物论、辩证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场、熵、混沌论、复杂性科学,不一而足.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